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与推广的动态化发展

时间:2022-06-01 03:48:46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与推广的动态化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以传播媒体革新所带来的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为研究背景,以多媒体、多屏幕环境之下的设计方式与设计内容的转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全球著名先锋品牌设计公司——MB(Movingbrands)设计项目为例,探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与推广中动态化发展的相关形态与趋势,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品牌视觉形象的动态化设计应用给出新的视角。

关键词:品牌动态化、多媒体化、MB、动态标志、动态色彩

一、品牌动态化发展的背景

早在上世纪初,品牌动态化在影视媒体中就有应用,它以电影片头和电视台标的动态展现为最初的主要形式。如1912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UniversalPictureCo.)、1923年的迪斯尼(Disney)等,这些别具新意、形色各异的动态化品牌形象用于影片播映中,为20世纪30-40年代美国黄金时代的到来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好莱坞成为国际电影中心以及世界顶级娱乐产业中心起到巨大的宣传和推广作用。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电视、网络、手机三大网络实现横向融合,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更加倾向于数字化、动态化、实时交互的方式,从影视媒体到网页媒体,再到移动端媒体,从楼宇多媒体广告到地铁交互式广告,再到APP动画,多媒体技术与多屏幕技术为品牌内容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传播媒体与技术的革新,简单的平面印刷和静态宣传已经无法满足品牌向跨媒体平台发展的需要,如何以更适应信息时代的方式去建构,成为品牌设计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多媒体环境下呈现的新品牌,从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多种媒体融合应用的可能性和设计方向。在全球品牌的动态化发展中,创立于1998年的MB(Movingbrands)公司帮助诸多品牌在传统品牌设计基础上实现了动态化发展,成为行业先锋(MB是一家依托数字媒体平台为品牌发展提供全面服务的设计公司,现在已经在伦敦、东京、苏黎世和旧金山设有分公司)。与传统的广告设计公司或者媒体公司不同,MB秉承“Creativityforamovingworld”的理念,致力在动态世界中为品牌创建形象,把品牌的蓬勃发展建立在网络、移动媒体等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传播之上。MB的主要服务客户有瑞士电信(swisscom)、HP、传立媒体(MindShare)、NETFLIX等。设计过程中,MB利用新技术手段,将客户、潜在用户、设计师等联接在一起,设计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形象的设计(主要是品牌动态形象的建构)在品牌和用户之间建立起高效、新颖、有力的沟通桥梁。由于MB独特的品牌理念,因此在公司架构上与一般的设计或广告公司也有所不同,员工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包括商业顾问和影视制作、文案和平面设计、声效设计等人员。

二、品牌视觉形象动态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品牌的动态化创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影视、网络、移动端等屏幕媒体传播的新品牌。如MB为瑞士电信(swisscom)、美食地图APP“ness”以及BBCweatherwatchers等创建的以动态标志和动态色彩为主的品牌识别系统。(图1-3)另一种来自客户对传统品牌在新型媒体应用的认识变化(如nokiasiemens网站品牌,即nokia和siemens两个原有品牌基础上所做的一个网站品牌,图4)。也就是在现有V(I视觉系统设计)基础上,进行的动态化、多媒体化的品牌拓展与更新。包括在原有静态标志、标准色与辅助色、标志变体与辅助图案、吉祥物等等视觉基础系统之上,通过将造型、色彩、材质等视觉要素进行时间维度的延展,听觉、触觉等媒介方式的融入,实现品牌动态化、多媒体化的演绎与传播。由此来看,动态化的过程在一个品牌的形象塑造与理念传达中成为品牌形象新的起点与衍生发展的动力。笔者以品牌动态化中最为重要且基础的标志、字体、图案、色彩等视觉要素为例,结合MB的设计进程,进行品牌的动态化设计分析。1.标志的动态化标志的动态化即动态标志(Dynamiclogos或Dynamicsymbols)。动态标志一般由图形、色彩、文字、运动、声音等几个主要方面构成。可以是标志静帧图形或者画面的连续播放,也可以是几个画面的交替变化,甚至可以依据标志的品格特性进行标志演绎。通过空间、时间、声音等多个维度,将平面标志在二维空间不能完全阐述的理念进一步表现出来。以瑞士电信swisscom品牌设计为例,该品牌为瑞士移动业务服务商,在对品牌的整体需求上,要体现瑞士地域特色与移动服务的行业特点。在标志形象的创意之初,设计者即以动态化的分析、设计模式开始创意,如何使标志形象具备“动态化”特征成为设计的出发点。标志设计以“S”和瑞士“十”字两个主体元素为创意端点,经过与瑞士电信的客户沟通,经过平面设计人员、影视设计人员从不同的时空维度、视听感受去共同创意,最终运用沿纵向轴旋转的方式作为动态化标志的脚本,并进一步完善形成完整的动态标志,以旋转产生的中间定格形象作为品牌swisscom视觉要素。这样的标志极具动态特征,在品牌网站与移动端等屏幕媒体中,标志以不断旋转的动态形式展现(图5),而在平面印刷及二维应用中,标志则以定格形象出现。瑞士电信标志形象从动态标志的定格演化出静态的品牌视觉体系,这一点区别于传统的标志设计方法。2.标志变体与辅助图案的动态化标志变体作为品牌视觉形象的另一重要元素,可以在传统的品牌视觉形象推广中,根据呈现环境与介质的不同,运用各种造型手法对原有的标准标志进行灵活的处理和变化,从而对主体标志起到功能补充的作用。标志变体的动态化多用于品牌标志的网络端、移动端媒体推广中。比如,MB为PIR(PublicInterestRegistry)设计了网络推广形象——Enset,该形象即以一组标志动态化变体衍生而出。作为PIR(PublicInterestRegistry)这个非政府组织向网络推广的形象,在创意之初,Enset以“public”(公众)作为第一要素,以“面向公众”(Opentopublic)作为设计出发的原点(因为该组织建立了独立的博客,以这种方式推进其全球化的合作,使得所有参与者能轻松地分享见解和反馈)。在方案设计中,设计人员借鉴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参与者的建议与信息,最终的标志变体以英文、汉字等多种语言间的动态转换实现,标志形象结合了跨文化的属性,多种信息符号通过动态形式结合在一起,阐释出更加综合、全面的品牌精神。同时,以不断变化的不同民族语言符号随机组合的新形象也为Enset获得了高度识别的特征。(图6)在网络端和移动端的品牌推广中,为了进一步延伸品牌的视觉传播效能,辅助图形、辅助图案的动态化成为众多品牌视觉形象发展的一部分。以MB为瑞士电信(Swisscom)向跨媒体推出APP品牌iO为例来分析。作为一款新型工具(SwisscomiO具备免费通话、聊天、传递照片等多种沟通的功能),iO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中,保证和代表了瑞士电信(Swisscom)的发展方向和领先地位。MB在设计之初便帮助iO确定了其核心的视觉形式与理念阐释,即iO是什么。i代表“我”,O代表“我的世界”,iO则代表着个体与世界的连接。同时,设计团队将iO的视觉形式从Swisscom的主视觉中分离开,形成一个带有动感的新型标志。其中,i是静止的,代表品牌主体理念的稳定;O是运动变化的,代表品牌不断变化的生命活力。而iO中的“i”与“O”又取自于Swisscom中的字母,从而建立了与主品牌视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色彩设计上,MB为iO建立起具备更多可能性的色彩视觉体系:字母i是单一的白色,与造型的稳定形成统一;而字母O则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充满动态化的造型。在APP的UI设计中,iO的色彩体系得到多样化的应用,通过色彩间的渐变与标志本身的动态化形式进行了融合,衍生出诸多动态化辅助图案。这些强调色彩与动感的画面成为该品牌在终端应用中的界面、背景、动态特效等视觉图案,进一步扩展与提升了品牌推广力。(图7-8)3.品牌色彩的动态化传统的品牌色彩设计主要为基于标准色与辅助色系的色彩设定,在以屏幕媒体应用为主的多媒体环境中,随着光构成、影像设计不断介入,数字色彩、动态化色彩成为品牌推广的一种新方式。在动态环境之下,屏幕更加适合表现色光构成的影像。以色光为特征所产生的图形与色彩具有区别于印刷色彩的更加生动、奇妙的效果,色光的造型能力与色彩表现能力使得基于屏幕的数字艺术表现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动态图形中的色彩在时间拉长的图形序列中,通过色彩、图形之间的错位、透叠及变形,无论从叙事上还是视觉表现上都形成新的动态语义,表现力更加丰富。以MB为处于挪威的诺尔辰角(Nordkyn)网站VisitNordkyn所做的设计来分析:该网站以颜色来表示温度的变化,幅度由-25摄氏度至25摄氏度,以造型的变化来表示风力的变化,最终形成多种色彩与样式的多边形,使用户能够通过可视化的动态标志色彩与造型的变化快捷获知天气信息,使品牌具有更强的识别性。(图9)

三、品牌视觉形象的动态化发展展望

未来,在多屏幕、多语言通道、多点触控以及网络技术与全息技术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品牌视觉系统的动态化发展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构架模式。在多媒体、多屏幕的传播媒体环境之下,设计者与设计团队的任务与工作方式必将在未来发生转变。如何在借鉴传统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与多学科的整合力量,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创造出品牌构建的新方式,如何为客户在动态世界建立新型、科学的动态品牌视觉形象表达模式与体系,并通过设计使品牌与用户建立更强的情感联系,无疑将成为动态品牌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晓波:“信息社会设计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信息设计”,《装饰》,2001.6。

[2]张亚丽编著:《动态标志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13。

[3]梁伟:“数字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的动态化发展”,《包装工程》2011.12。

[4]李娟:“从企业换标看品牌标志及视觉形象的设计趋势”,《包装工程》,2012.14。

作者:张亚丽

上一篇: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探索 下一篇: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