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6-01 12:05:36

南昌市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各高校体育社团的陆续开展,通过发放对已实施体育社团的部分江西高等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包括大学生对体育社团概念、组织形式的理解,体育社团会开展哪些活动项目、学习环境如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及阐述高校建设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观的养成等方面的作用),据此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体育锻炼环境。

关键词: 体育社团 终身体育 和谐愉快

1.引言

在高校实施体育社团的活动,其目的是广泛调动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施展才能,发挥个性,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探索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与途径,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有效途径;它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学生的欢迎,又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表现形式,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改善人际关系及提高运动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华东交大,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理工大学。

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访谈法:走访以上各高校并找其体育社团的负责人了解他们对体育社团的认识程度及运作程序等问题。

2.2.1取样

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4份,有效回收率为92.4%

2.2.2问卷设计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体育社团行为认识概念、组织形式、活动项目、学习环境、师生变化、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运动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等。

2.2.3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应用了计算机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体育社团基本信息调查结果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人员统计。本调查男生共计475人,其中本科236人,专科239人,女生共计449人,其中本科200人,专科249人。大一的占35%,大二的占38%,大三的占16%,大四的占11%。

3.2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行为目的和运动心境排序结果

表1数据显示,男生和女生参加体育社团运动心境的排序完全相同,排在第一的是运动时感到精力好,第二的是运动时感到紧张,第三的是运动时感到自尊感,后四位的分别是运动时感到疲劳、运动时感到愤怒、运动时感到慌乱、运动时感到忧郁。但是运动时感到精力好的只占66%,可见要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3.3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排序结果

据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选择排序统计,

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看,男生排列前四位项目是篮球(27.8%)、足球(18.4%)、乒乓球(15.5%)、排球(12.1%)、合计占73.8%,女生排列在前五位的项目是:形体健美(30.4%)、篮球(14.5%)、羽毛球(13.5%)、乒乓球(11.5%)、中长跑(10.8%)、合计占80.7%,这表明男女生体育兴趣的稳定趋于明显集中,女生的兴趣稳定性略高于男生。在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大都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内容,而女生先注重的是自身的形体美,再是健身性和娱乐性。

3.4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体育观念认识统计结果

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社团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表2显示,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认为非常重要的首先是增进健康,其次是运动能力,改善形象,密切竞争和人际关系,认为重要的是休闲娱乐,调节情绪,还有防病治病。认为不重要的依次是追求时尚,提高刺激。由此可见,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还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4.讨论与分析

高等院校体育社团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完善,自由选择运动项目而聚集成的体育团体。

4.1.体育社团概念的界定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促进学生交流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

学生体育俱乐部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自愿参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与学习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起指导作用。

4.2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地位。

它巩固了体育课的基础地位,学生可以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参与裁判工作,这样它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校体育的发展前景更辉煌。

4.2.1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日趋成熟、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2.2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

4.2.3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其次,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4.2.4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2.5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2.6社团促进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愈来愈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在大学校园中许多体育健身类社团协会等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学生自我锤炼意志、通过沟通敞开心灵的重要场所。

4.3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

学校体育开始向个性能力发展和终身体育过度的观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以外,还应该将人的情绪态度理想意识价值作为教育价值的取向列入教育领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实施恰好是在教育思想上强调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强调所有的活动应当适合当今社会生活必要性,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独立人格的完善有不可替代在功能。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完全是根据其兴趣爱好,健身和娱乐为目的而设置的团体,因此,他们参加活动时环境本身没有约束,加上参加活动时的群体气氛,使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更高。

5.结论与对策

5.1结论

5.1.2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其次是娱乐和消遣。

5.1.3体育社团打乱了班级和年级的界线,不同性别和专业的人互相影响互相帮助。

5.1.4球类是男的首先项目,女生则是健身操之类的为多。

5.1.5在高等院校实施体育社团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5.2对策

5.2.1确立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锻炼,知道他们自己做自己的教练、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能自己开“运动处方”、进行自我评价,为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5.2.2从学生兴趣出发,加强正确引导。青少年体育社团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传授体育知识、技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志趣,有了志趣,才能真正献身于体育事业。

5.2.3项目设置应趋向于非竞技性体育。根据以上的调查表明,这其中大多数学生相对来说更喜欢运动量较小的休闲项目,如球类、健身操、防身术、体育舞蹈、游泳等,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多设置一些这样的项目,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秋村.华东科研[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5-27.

[2]黄晨曦,殷晓霞,唐建强等.高校院校实施体育社团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研,2005(4):87-91.

[3]刘晓.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4]毛晓红.高校体育[J].高教与实践,1997(3).

[5]曾将.大学生俱乐部的开展[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1996.

[6]楚进宁.大学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王肖夼.大学生健康教育读本[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

[8]徐达.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9]王恳.体育教学[J].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上一篇:自学考试体系下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行为关系研... 下一篇:例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体育课运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