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东京梦华录》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引用问题

时间:2022-06-01 10:10:52

探讨《东京梦华录》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引用问题

摘 要: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中,教材在讲述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时引用了《东京梦华录》中四处词句,分别是“市井最盛”、“处处拥门”、“车马闻拥,不可驻足”和“吟叫百端”,其中引用前三个词句是为了形容汴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往来不绝,引用“吟叫百端”是为了形容大街小巷的小贩吆喝声。我们据此比对了《东京梦华录》的原文,发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引用问题

在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中,教材在讲述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时,引用了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部分词句,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在形容汴京(今河南开封)商业的繁荣时,使用“市井最盛”、“处处拥门”、“车马闻拥,不可驻足”一类语汇,说最热闹的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往来不绝。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每月开放五次,商贾云集,百货杂陈,各种门类的商店和手工作坊都汇聚于此,各种珍宝异物也都荟萃其中。①

《东京梦华录》属于古代图书史部地理类杂记之属,是孟元老撰写的关于北宋后期汴京的地理风物的一部文献,全书分为十卷,详细记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具体情况,包括城市布局,河道走向、皇城宫殿及宫廷内外的机构设置,主要街巷及寺院道观,店铺、酒楼、瓦子等场所的经营与活动,城内管理、防务、消防、运输等方面的运作,民众在伎艺表演、娱乐、娶亲、生子等方面的习俗,重大节日的各种风俗、礼仪。内容涉及了汴京城的地理、礼仪制度、经济状况、商业贸易、社会风俗等各个领域。我们可以发现,在教材这一段中,共引用了四处《东京梦华录》的词句,分别是“市井最盛”、“处处拥门”、“车马闻拥,不可驻足”以及“吟叫百端”,其中引用前三个词句是为了形容汴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往来不绝,引用“吟叫百端”是为了形容大街小巷的小贩吆喝声。我们据此对《东京梦华录》原文进行比对。

一、市井最盛。

在《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中有这样的描述: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值三五十千,诸分争以贵价取之。②

在大内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描述了皇宫内廷的主要布局及机构设置,“市井最盛”就出现于此。此节选部分的大意为:东华门外面,集市贸易最为繁盛,因为宫中的采买都在这里。凡是日常饮食的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干肉,以及金玉珍宝古玩和各种服装等,没有一样不是天下的珍奇贵重之物。这些东西的品种如果有几十种,而买主只要其中的一二十种下酒菜蔬,那么当时眼下便可随心选择。时鲜的瓜果蔬菜上市,连并茄子瓠子之类新鲜的,每对价钱可以达到三五十千钱,而内宫为皇家饮食服务的各部门还争相以高价购买。

可以看出,“市井最盛”在原文中指的是东华门外面的集市,映入眼帘是各种各样珍贵稀奇的物品,又因为东华门属大内皇宫,也说了这里的集市供皇家采买,所以物品繁盛更为汴京城最盛。而教材中却用这个词来形容汴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往来不绝,比对过原文后,我们觉得教材的引用欠妥、有失考虑。

二、处处拥门。

这个词出现在《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铺席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祆庙斜街、州北瓦子。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余诸班直军营相对,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尽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③

大概意思是说:从马行街向北去,是旧封丘门外,这里有祆庙斜街、州北瓦子。新封丘门外大街,两边是民居和店铺门面,此外,还有各值班的军营相对排列直到距新封丘门约有十余里远的地方。其余的街坊里巷、庭院民居,纵横交错,数以万计,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街市处处是门户连着门户,各处都有茶坊、酒店,以及集市或卖吃食的。街市中的经商之家,往往只在街市的店铺中现买现吃各种饮食,不再在家中烹制饭菜……夜市直到三更才罢,刚到五更就又开张了,如果是特别繁华热闹的地方,通宵不停止营业……

马行街的热闹喧哗之景跃入眼帘,不仅有门户连着门户的店铺,还有繁忙的夜市,从原文来看,还是比较符合课本中描述的市人通宵达旦,往来不绝的。不过,同是在本节中,我们认为用“通晓不绝”更加贴切课本的描述,“通晓”正指时间上的通宵达旦,“不绝”指人潮的往来不绝,相较之下,此词更胜一筹。

三、车马闻拥,不可驻足。

也是在《东京梦华录》卷三中,马行街北诸医铺有如下记述: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其余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夜市比州桥又盛百倍,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都人谓之里头。④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药铺集中的地方,自马行街向北去,有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往北一直抵达的是旧封丘门。街两边有金紫的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他们的独胜丸,山水李家的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和郎中家专医小儿,大鞋任家主要是产科,其余还有出售各种香药的店铺,官员宅舍,不想一一遍记。这里的夜市比州桥一带又要繁盛百倍,车马堵塞拥挤,行人无法停留,京城中人把这里叫做“里头”。

在这里我们发现,原文中的“阗”字,在教材中变成了“闻”字,我们又翻阅了1982年中华书局版的《东京梦华录注》以及文渊阁四库全书,记载的均为“阗”。而且“阗”的意思为充满,说文解字里面解释为盛大的样子,与车马堵塞拥挤的意境描述是相符合的,此处为“阗”字是肯定的,而“闻”字从字义上讲也说不通,“闻”字字典里解释为听见、听见的事情、有名望的、名声、用鼻子嗅、姓。不知道是由于这两个字字形相似而导致了教材引用上的错误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这一硬伤颇让人觉得遗憾。如果引用的字词正确无误,车马阗拥,不可驻足,在原文中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市人的通宵达旦往来不绝之意。

四、吟叫百端。

原文出处为:其卖麦面,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或三五秤作“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⑤

“吟叫百端”出现于作者描写的早市情景中,那些卖小麦面粉的,每一秤作为一布袋,叫做“一宛”;或者是三五秤作为“一宛”,用太平车装运或用驴马驮着,夜间就在城门外守候,一开城门就进城兜售,到天亮还没有卖完。还有御街上从州桥到南门这一段,赶早市卖药及卖饮食的商贩,呼叫百端,十分热闹。“吟叫百端”一词正是形容商贩卖力的叫卖吆喝声,教材引用的也很贴切。

总的说来,我们通过比对原文,发现教材在对《东京梦华录》的引用上不够细致严谨,第一处选词不准确,第二处勉强符合,但同节中有更合适的词语却未能入选,第三处在引用字上面出现了错误的硬伤,第四处选的很好。共引用了四个词句,其中三处都有问题,比对结果令人感到遗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认真的学生也进行比对考察,当他们发现教材有诸多问题之后,他们会怎么看待教材呢?

其实,我们也能发现,《东京梦华录》的语言并不属于艰涩难懂一类,作为高中生是有能力大概读懂理解的,而且全书的画面感也很强,在阅读过程中那一幅幅情景仿佛一一展现在眼前,所以我们认为教材在编写这段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从《东京梦华录》原文中摘录几个片段,这种汴京城繁华拥堵的场面学生一看就能生动地感受到,或许比单单从中选取几个词句然后来说它们都形容了什么效果要好得多吧。

注解

① 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

②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31―32

③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112

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82

⑤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117―118

上一篇:生物教育与健康教育浅析 下一篇:模糊软集合在高校教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