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拼的并不是地图,而是我的世界观

时间:2022-06-01 08:51:01

我拼的并不是地图,而是我的世界观

内心与旅行的关系?她说:“内心就是迷宫,大多数时候它都是通往过去,通向童年。如果我们只注重在外界(地球上的)旅行,而在没有同步到内心,你即使见到一些美人美景和应该有所感悟的东西,也感悟不了。”

内心与自由的关系?她说:“能旅行不代表自由,但自由了才能在路上。”

而什么是自由?她说:“自由就是信自己。自由就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就是相信奇迹,相信总有人会像烟花一样出现,绚烂、迷幻、光芒万丈。”

春树的旅行遍是闪光的桥段,正如她直接狂热的诗歌、毫无保留的说话,你从片段里拣起的,不是一段段旅行,而是――她的人生。

谁的旅行箱:春树,作家。

怎么定义旅行?

我不是传统意义的旅行家,很多时间里都有疑问:难道去的地方越多,地方越偏,去的那个人就越牛,越有智慧吗?后来我有了答案:当然不是。只有在这过程中得到的个人感受才是有价值的,否则海就是海,大楼就是大楼,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就只是艺术品而已。旅行对我来说是再度创作:将脑海中的精神世界进行拼贴,最终达到完整。我拼的并不是地图,而是我的世界观。

所以旅行是与精神相关的?

我注重精神交流,有次去京都大学,看到它房顶上的三颗星星,那是日本恐怖组织里左派的标志,我非常感兴趣,只看过类似史料,当在现实里与它相遇,和想象中的意象画上等号时,会得到第二次的思考和启发,然后重新清晰它的意义。旅行是寻找自己记忆里曾经熟悉的,曾经从书本和影像上得到的经验,在现实里一一关联,证明这东西确实存在。

给精神带来启发的启蒙者是谁?

我受两波人特别重的影响,一波是美国在路上咆哮的垮掉一代,一波是法国加缪和萨特。

旅行癖好?

旅行有感触时,会写些片段,在现场不愿意任何东西破坏我直观的感受,这样回来后也可以有所思考。

旅行时一定去的场所?

没有,有人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商场或者看演出,这仅仅是一种需求。我都可能,比较随性。我会看一眼旅行书,选出范本去吃一顿,或去当地的咖啡馆坐上一天。

会参考其他人的旅行攻略吗?

不太会,因为每人去过的地方和研究的东西不一,所以旅行攻略的个人化色彩太重。譬如我心里已知道第一次去巴黎要找萨特波伏娃的墓,去那儿就是个人夙愿。

去过的地方里,你最喜欢哪里?

纽约和旧金山。它们和北京的气候比较像,城市性格比较直接。

旅行总是快乐的吗?

有段时间我都会坐飞机,升到高空一半时,我的大脑开始翻腾,想起种种悲催的前半生,情不自禁的痛哭。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半年时间。我几近奔溃,那时候完全已经不理智了,反省自己前半生,还写了首诗。后来好了,正因为想着谁都有痛苦,我又不是唯一感受到痛苦的人。既然有感受到痛苦的能力,那就应该直视痛苦。

你去孤岛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会是什么?

带一件会一直能用到的东西:莎士比亚或者《红楼梦》之类的。你在家看史努比很开心,但在荒岛谁会带史努比漫画?因为你还是需要更深层次,更高的精神满足。

旅行写下的诗?

这是在纽约,喝醉了写下的:《布鲁克林一夜》

很久以来,

没把自己视为一个怪人

蹲在墙角写诗

屋里的摇滚乐队

仍在表演

朋友为你买了两杯

金汤力

在喝过一杯干白和一杯威士忌以后

这时有两个人走过来

其中一个人说他叫查理

“你是为那本杂志工作的日本人吗?”

他问正在墙角蹲着写诗的我

“不,我是中国的。”

他向我道歉

“这真的没关系。”我说

从哪儿来的没关系

而我是为了自己工作

这只要自己明白就好

“我也有支乐队”他说

“我也曾玩过乐队”我说

就是这样一个夜晚

我们在外面抽烟

屋里的来自加洲的

乐队仍在表演

天不是很寒

就是这样的

一个夜晚

屋里的乐队仍在表演

我的爱人已经变成了

朋友

陌生人也已经

变成了朋友

你知道,这没什么不同

北京或者纽约

加洲或者东京

我们永远都会遇到

几个陌生人

他们走过来

向你介绍自己

那时你百无聊赖

或者正在写诗

上一篇: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工作的内容 不断提高纪检监察... 下一篇:我与“合作学习”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