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需要心理医生(下)

时间:2022-06-01 07:39:51

人人需要心理医生(下)

心理咨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心理咨询,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看问题的视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药。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其实一筹莫展。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炒掉我?”“钱为什么那么难赚?”那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

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很痛苦,咨询师必须承认:“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但是,如果这种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你在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的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

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下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不能对你扮演一个“父亲”、“丈夫”或“精神导师”

假如一个女子,从小与父亲感情很深,事事问父亲拿主意。长大了嫁人,这个“支柱”就由丈夫来承担,每逢问题,她就从丈夫那里得到安慰、支持、指导。后来,丈夫离她而去,痛苦之中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很自然地希望,咨询师能够像从前的丈夫和父亲那样,一直告诉她:“你最好怎么怎么做。”

如果咨询师满足了她――你需要一个父亲,好,那我就来对你扮演一个父亲,她会马上得到很大安慰,并对咨询师充满感激之情。

但一个成熟的咨询师不会这样做,当她说“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咨询师的意见”或“我有一个烦恼,希望咨询师帮我解决”,他可能显得很无能,甚至很可恶,要不含糊其辞,要不就顾左右而言他,反正不肯爽利地说出个一二三来。因为如果他扮演了这个角色,咨询者就会继续依赖这种关系,失去独立和成长的契机。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蛋壳里的小鸡,被某一种行为方式禁锢了自由,心理咨询要做的就是帮助小鸡打破这层蛋壳,让它来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

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我的一个同行遇上这样一位来访者:整整一小时,她一直哭诉,他就听她哭诉,时间到了,她说:“我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延长一会儿?”他说:“下次再来。”

到了下次约定的时间,她失约了,倒是她母亲出现在诊所里,问咨询师:“我女儿都说了些什么?”咨询师说:“你可以去问她。”母亲说:“她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只说,咨询师光是听,而且只肯听一小时,我找个朋友,还可以随便谈三五个小时。”

如果她只是哭诉,咨询师就只能当一双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入口”,等待她过了最初的宣泄阶段,做好领悟的准备,等待她开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改变。如果治疗关系在起点时就中断,那就只能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来访者没有收获。

心理咨询不像内科看感冒,一剂下去药到病除。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8~10次,每次30~45分钟。

除了时间,还需要经济上的准备。目前心理咨询收费不一,在医院,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1块钱;社会咨询机构可能高一些,大多1小时150元左右,有的按次收费,200~300元/次;有些涉外的医疗机构,1小时100美金。

不同于与朋友间的倾谈

情绪不好时,我们也会与亲密的朋友做一番倾心交谈,经常也有很好的效果。心理咨询中那种亲密信任的关系,有时与朋友的感觉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你的种种感受与看法,会受到咨询师完全接纳与尊重,你的隐私,绝对受到保密:咨询结束,关系立刻中断,没有任何牵扯――这会为倾诉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咨询师的话,经常与朋友的话很不一样。假如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想自杀。”他不会说:“千万别。”他可能与你讨论:怎样的自杀方法比较快乐?如果自杀了会解决什么问题?留下什么问题?除了自杀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

当然,需要与咨询师讨论自杀的人,往往没有真的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如果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与一个发生了关系,我很害怕感染艾滋病。”咨询师不会简单地说:“赶快去做检查吧!如果是阴性就没事,如果是阳性得赶快治。”――那来访者就被咨询师推进一个更大的危机里了。咨询师应该预先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并帮来访者做好相应的心理预备:感染的危险到底有多大?来访者有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来渡过危机,比如,婚姻是否幸福?有没有可靠的朋友?他的经济状况如何?一查出阳性能不能承担医药费?如果是阴性,他是否正处于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中……

一个咨询师,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来访者

每个咨询师都有他最适合的来访者,一位咨询师就曾说:“我最适合那些与我有相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就像两个物体,振动频率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共鸣。

理想的咨询就像谈恋爱,要双方都找到感觉,在同一频道互动,影响才会真正发生。所以,你在选咨询师,咨询师也在选择来访者,当然,一个咨询师的技术越成熟、经验越丰富,适合的范围会越大。

如果一个咨询师非常适合你,那是一种机缘;如果他没有接受你或你没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谁的错,也许只是频道各不相同。

很可能不会让你一直感到满意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误会,以为就像咨询师和来访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其实,有些时候,心理咨询也是很痛苦的,咨询师不会永远让你感到高兴,体验痛苦在心理咨询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症结往往是在那里。

此外,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与咨询师的关系。不少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产生了意见,比如认为咨询师对他不够关心、对医生的某些言行感到愤怒,但却不敢暴露出来,怕把咨询师得罪了。这样一来,互动受到阻碍,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实,这些感觉非常重要,要随时让咨询师知道,以此来调整你们的关系。

你是水,咨询师是船,水涨船高

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意就是,来访者才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他是被动的,从属的,就像案头一本字典,需要的时候就去翻一下。

一旦形成了治疗关系,你必须投入,主动地坦承你的困惑与问题,而不是干等着咨询师来做什么,因为如果你不投入,咨询师就只能等待。

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你决定找咨询师,接受他的帮助,你就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努力地觉察和分析自己,寻找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接受不一样的视角。这些工作不仅在诊室里做,更要在生活里做。当你面对咨询师时,你要告诉他在新的方法和视角下,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和咨询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其实,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咨询者自身的准备、内在成长的动力、咨询中真正投入的程度。我们都知道水涨船高这个道理,这里水就是咨询者,船就是心理咨询师。(网摘)

心理疾病,找“心理医生”还是精神科医生

因有爱慕同性的行为,小许被父母强行送到当地的精神病院治疗。医生诊断小许患有“精神分裂症”,把小许收治住院长达数月。事后,一些专业的医生与小许接触,发现他思维清晰,对自身问题有明确自知力,并没有发现他有任何的精神分裂症状,初步判断小许得的是属于心理疾病的抑郁性神经症。

看完这个案例,我陷入了沉思。应该说,我已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类把心理疾病误诊为精神疾病的荒谬例子。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大家,什么情况下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和精神科医生打交道。

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是不同的。理论上讲,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因为它们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技术上的理念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许多时候,“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两个名词是可以混用的。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拟设立两套精神卫生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一套是目前已经存在的、劳动部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人文专业作为背景的。另一套是正在规划中的由卫生部认证的“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是以医学知识作为背景的,跨心理学、精神医学两个专业的人才,除了拥有纯心理层面上的技术以外,他们还可以使用药物、物理介入等医学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师可以理解为俗称的“心理医生”,但严格地说,专业上并没有“心理医生”这样的称呼。由于“心理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尚未正式实施,所以事实上,我国内地现在还没有所谓的“心理医生”。如果说有,那他们顶多只是“精神科医生”并获得“心理咨询师”专业资格的精神心理从业人员。

由于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作为主要背景的,而心理治疗是以精神医学作为主要背景的,因此通常认为:心理咨询师负责处理一般的心理问题,而心理治疗师则负责处理心理疾病和精神病类的严重心理问题。当然,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经常会出现负责的内容互相交叉,在一定程度上有合作交流的情况。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最初是从精神病治疗等医学领域起步的,所以,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目前我国以医学模式为主导。

在这种“大势”下,加上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不了解,很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看精神科医生”。同样,人们更常常将“精神病”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混淆。

精神科医生,不是“心理医生”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科医生都有资格使用“心理治疗”技术。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都有着相当明确的专业要求,包括在理念上、使用的技术上都极为强调人性化。这种专业要求,使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目前国内通行的“医生坐诊看病”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不要以为去精神科门诊看病,就相当于去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严格地说,即使是从事精神科专业的医生,只要他没有经过人文专业的训练,未取得卫生部“心理治疗师”的资格,那他也只能是一个平常的精神科医生,而不是“心理医生”。

从前述小许的案例中可以发现,那些受到错误精神卫生干预的当事人及其家属,都将“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混为一谈。当然,造成这种局面,不仅是因为大家分不清“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有什么区别,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部分人对同性恋的认知都是错误的。而作为同性恋者,他们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更认为一旦被发现,会被医生诊断为“精神病”,因而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心理困惑时,不愿意、也不敢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即使主动寻求帮助,他们也很可能在咨询的过程中产生阻抗心理,影响了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正常的心理健康干预。

心理咨询,更多的是人文背景

对于心理咨询,有人提出疑问:没有医学背景,它能否切实解决人们的问题?事实上,心理层面上的咨询与治疗技术,包括心理治疗师使用的种种心理治疗技术,也是国际公认的各大学派的心理学家(而不是精神病专家)创立的。要知道,这些大师大多不是学医出身的。例如:行为学派的创始者之一――B•P•斯金纳,原本只是一个文学家;认知心理治疗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埃利斯,原是一个商学专业出身的学生,直到25岁他才开始真正接触临床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的开山鼻祖――卡尔•罗杰斯,则是经历了农业、历史、文学等三个专业的辗转,最后才成为心理学家的;至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虽然是神经外科医生出身,但他也强调学习他的精神分析技术不一定需要医学背景。

而目前,无论是心理治疗师还是心理咨询师,在临床上使用的各种心理干预技术,均是源自这几位没有坚持要求有医学背景的大师。

所以,除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病以外,一般的心理问题完全可以由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处理。

何时才要看“精神科”

2006年12月6日,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特别传真》栏目播出一个惨剧:重庆市一名男子,因害怕自己的婚外情暴露,竟然先后四次将妻子(是一名医生)强行送入精神病院。令人咋舌的是,当地的精神科医生听信了该男子的一面之词,确认他妻子有“受迫害妄想”,并且“无自知力”,遂强行将该名女子收院“治疗”,最后甚至直接上门将人抓走。

虽然最后司法鉴定中心确认,该女子没有任何精神病的迹象,完全属于正常,但那名女子早已在精神病院内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像上述精神卫生领域的医疗事故,一般是很难进行专业鉴定的,这使不少受到误诊的当事人申诉无门。最为常见的误诊就是,将正常人或其他患一般心理疾病的人诊断为患“精神分裂症”。

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精神诊断手册(CCMD-3)明确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还有精神活动不协调。所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症状多样的重型心理疾病。

精神分裂症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一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触等;二是妄想,描述各种并不存在的事件,最普遍的是“受迫害妄想”,即认定周围有人要谋害自己;三是缺乏自知力,大多数患者都不会认为自己是病人,这也是精神分裂症与其他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明确界线。另外,不少精神分裂症往往有遗传因素,所以在诊断之前,需要了解当事人的家族史。

按照CCMD-3的要求,只有具备两项以上的精神分裂表现才可确诊。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精神科医生仅根据“缺乏自知力”这一条,就认定某人患了精神分裂症,并对其进行治疗。

试想,一个正常人被不明就里的家人胁迫到精神病医院,那么其反应自然会是拒绝、反抗。这种反抗在某些不加辨别、妄下论断的精神科医生眼里,就是“缺乏自知力”的典型表现。医生要是认为被送来的人很有可能是病态的,那当事人与其家人的关系肯定会变得更紧张,当事人更会高呼自己“没有病,是被陷害的(有些案例可能存在蓄意陷害的事实)”。在旁边的医生此时如果不加以明辨,就会认为那是当事人“受迫害妄想”的一种表现,于是,就会根据这两条“症状”作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所以说,只有患者没有自知力,或出现了幻觉、妄想等情况,才需要考虑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如果是一般的心理问题,首先还是应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在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心理治疗师”的情况下,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好请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合作处理。

被误认患“精神分裂症”,首先勿反抗

由于重型心理疾病常常有一定的器质性因素,再加上某些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容易自残或伤害到他人。所以,医生一般会采用某些手段,将其症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常见的手段包括针对电休克疗法、厌恶疗法以及各种药物(如百忧解、多塞平、氯氮平等)治疗。这些干预手段属于医学治疗范畴,只有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才有资格使用,心理咨询师是不具备这种资格的。

遗憾的是,不少精神科医生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在处理心理问题时,常常以医学模式思考,使得原本可以在心理咨询层面上解决的问题被无端扩大,造成诸多不必要的后果。

在此提醒大众,一旦出现被误认为得了“精神分裂症”,并被强行送到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情况时,切记要与医生配合,不要迫切地反抗和“斗争”。否则,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和行为,会带给自身更大的伤害。当然,与此同时,要积极寻求能够认同和理解自己的人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才可能尽快恢复人身自由。

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文 / 吕莉

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饱受挫折、远离亲人、家庭不和、事业受阻……现在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就像身体有了病要去看医生一样,心理有了问题也可以去看医生。这是时代的进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医生和良药都不是万能的。无论你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出了毛病,如果没有你的积极配合,即使医生为你制订出最好的治疗方案,也是于事无补的。

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医生,对于有心灵创伤的人,如果你走不出伤口愈合之前的那一段时光隧道,你的伤口就会永远流血。也许你曾生活在阴影中,如果你自己不去寻找一缕阳光,阴影就会终生与你相随。

要彻底抹平心灵的伤痕关键还在于自己。所以说,每个人都应学会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如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的对待而伤感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营造一种祥和、豁达、坦然的心理氛围。

难得糊涂法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困惑。

随遇而安法这是心理防卫机制中一种心理的合理反应,能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幽默人生法这是心理环境的“空调器”。当你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稳。幽默是人际关系的剂,它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宣泄积郁法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伤忧郁时不妨向异性朋友倾诉,也可以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或在空旷的原野上大声喊叫,这样做既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又能宣泄内心的积郁。

音乐冥想法当你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着做一次心理“按摩”,在音乐中逛逛“维也纳森林”可平息焦虑情绪。

此外,还可以给生活做“加减乘除”法,会自我减压,可达到心理免疫的目的。

加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拓展生活圈子。任何项目的体育活动都能使人感到惬意,但要控制运动量。另外,与其在家中使用健身器械,不如到公园散步,同朋友踢球或者登山、游泳。有意结交新朋友,接受新信息,开阔视野。

减法降低生活标准,接受别人帮助。对生活高标准严要求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应该学会适度放松,不要认为自己能够做好一切事情。如果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最好能请别人帮忙。

乘法给自己留一些时间,要学会多留些时间给自己。一个人如果总是不闲着,会使周围人的情绪也随之紧张。如果感到累了,一定要休息,即使不累,为了爱惜自己也不妨躺下来放松一会儿。

除法不要总想自己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与其同时忙碌好几件事情,不如考虑如何提高效率,最好是把家务分成几部分来做。如今天整理浴室,明天除尘,后天擦窗户。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家务劳动会给人带来愉。

据《中国中医药报》

性心理咨询,

排解男士心中的隐痛

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性秘密早已被揭开,但是人类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实际上,人类性活动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远远大于生物因素的控制,例如,男性功能障碍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原因在作祟;在一些离婚案的离婚原因里和夫妻性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矛盾,也暴露出许多性心理方面认识的误区和盲点。

男性更需要性心理咨询

在生活中需要性心理咨询的人是很多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为性变态者。有个别人因早期经历的原因或其他原因,在或方面发生了病态,偏离了正常人。比较常见的有恋物癖(即借助收藏异性的贴身衣物获得性的满足)、虐待狂、露阴癖(即在异性面前生殖器,以获得满足)、窥阴癖(偷看异性的或以获得满足)等等,其中较严重者非咨询能解决问题,需辅以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类为婚姻生活中或性态度发生障碍的人,如性冷淡、性亢进、性恐惧、性罪恶感等。

第三类为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性困惑的人,如有的儿童性早熟,对性问题格外感兴趣;中学生早恋等等,这些都需要找心理医生咨询。

此外,一些老年男性的性困惑,也属于性心理咨询的对象,只要在性心理方面出现了障碍都应及时求教心理医生,接受心理咨询。

男性心理越来越脆弱

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男性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对未来的过分期待,对自己近乎完美的苛求,对工作的执著,对家庭的牵挂……无一不令现代男性陷入巨大的压力旋涡之中。40岁左右的职业男性中有八成以上都感慨自己不堪重负:“40岁以前拼命挣钱,40岁以后花钱保命”已成为职场男性遵从的至理名言。除了生理疾病,沉重的负担也让男性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

据有关统计,我国不同程度的障碍患者有8000万至1亿人,其中70%是由于心理因素所致:生活中有许多男性一旦出现阳痿便惶惶不可终日。也不分是何缘由,或纷纷进补,或自服壮阳药,甚者服食,其结果往往不得其治,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其他病变。治疗阳痿的原则当是首先找出病因,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起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夫妻感情不融洽、对两性正常性生理过程缺乏了解、时焦虑与过分自我关注、躯体疾病和药物副作用产生影响、最初性生活不顺利留下阴影等等。另外,精神障碍的躁狂症常伴发亢进,抑郁症常伴发减退等。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敞开心扉

有些人对性的问题羞于启齿,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咨询医师就性问题进行交谈,那么,我们就应配合咨询进行一些说服、教育、宣传工作。

首先,我们可以对这些人进行劝导,一旦发现他们在性的问题上出现非正常倾向,我们应及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到性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我们人类的遗传和身体结构所决定的。、性生理、性心理早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某些性心理怪异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人良心道德的堕落,而是由童年经历或某些至今尚未为人了解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是―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只有早日接受心理咨询才能解除心理上的压抑和痛苦,才能尽快地恢复健康。

其次,我们应告诉性心理不太健康的人要大胆地、开诚布公地与咨询医师交流,只有彻底地暴露自己的性苦恼,包括每一个细节,咨询师才会帮助你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最后,在与咨询医师谈论自己的问题时,最好能按时间顺序从具体事例说起,切忌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欲言又止。也不要停留在抽象的、空泛的一般议论上,应就事论事,就问题细致深入地分析。

目前治疗性心理疾病引起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窥阴癖以幼儿方式对待。用认知领悟疗法。

恋物癖 生殖器忧虑、不能实现的异性依赖、激发障碍。用认知领悟疗法、心理疏导疗法、肮脏厌恶疗法。

异装癖 在成长期,家庭或社会环境将其作为异性对待,引起的性别认同混乱、异装兴趣与释放的错误习惯、恐惧正常的性活动。用认知领悟疗法、厌恶疗法、信心疗法。

自恋癖 关心不足或宠爱过度、自身优秀、孤芳自赏、喜欢。用认知领悟疗法、厌恶疗法、移情疗法、催眠疗法、社交疗法。

同性恋 性别认同混乱、性恐惧、周围环境(主要是家庭)中的异性恶或无能、同的奖励效应。用认知领悟疗法、厌恶疗法、异性友好接触疗法、移情疗法等。

性厌恶 创伤、自责、不良教育、先前的粗暴或待。用认知领悟疗法配合中疗法、性主动疗法等。

过于担心对方得不到,忧虑、紧张过度。用认知领悟疗法配合中挤捏法、女上位法等。

上一篇:伏天,中老年人应防情感障碍 下一篇:请不要拒绝诊断性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