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为基,博采众长

时间:2022-06-01 06:54:51

【摘 要】本文主要就粤语相声只有以“说”为基,以“唱”、“演”等手段为辅,通过唱、模仿、甚至表演形式的拓展粤语相声的表演手段与形式,才能不断的丰富粤语相声的内涵,才能在保有“岭南特色"的同时,使粤语相声不断地沉淀,不断地完善。

【关健词】粤语;相声;拓展;之路

自从1958年初期,黄俊英、杨达两位老师到北京参加中国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并接触到北方的传统相声艺术,就被相声艺术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于是立志把北方的相声南粤化,粤语相声便开始在南粤大地上生根发芽。由于黄俊英老师师从一代粤剧泰斗罗品超大师,所以自小就练就一身深厚粤剧演、唱、乐器功底;杨达老师自小练就广东民谣、民歌技艺及魔术表演技巧,使他们本身就具有深厚北派相声演员训练中需要练就的说、学、逗、唱功底,故此对推动相声艺术南粤化、本土化起到积极作用。从开始学习、模仿、移植,例如早期《关公大战方世玉》、《啊海燕》、《吹牛皮》等,到后来的本土原创《歌迷与迷歌》,《广州话趣》、《借电话》、《省港澳大比拼》等等,黄、杨两位老师创作的段子都是充满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凝聚着浓厚的岭南风情,正是凭籍他们的推动,再加上后来广东省话剧院的张悦楷、林兆明、吴克、蔡传兴等老师,以及从业余舞台转型,成为专业相声团体的何宝文、郭逢凯、邹智雄、林运洪等前辈们的推动,粤语相声小品才渐成特色,成为南国曲艺种类中繁荣兴旺的分支。

从黄俊英、杨达两位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作品风格与北方的“侯派相声”表演风格较为接近,这不仅因为曾经得到侯派弟子马季先生的言传身教,更因为侯派艺术的说、批、念、讲的手法,与对地方戏曲的圆熟应用,正好与黄、杨两位老师本身深厚的戏曲、魔术等表演功底相应合,所以学习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同时也从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

但是无论是北派相声,还是我们的粤语相声舞台,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流行歌曲兴盛的年代中。“唱”似乎成相声表演中,最为流行的时髦的抖包袱的方式,从电视到剧场,吉他相声,歌曲相声,戏曲相声、化妆相声曾一度盛行,似乎相声已经是无“唱”不成段子,就算在今天,几经起伏的相声舞台上,从南到北,无论是电视晚会的相声、剧场相声、甚至电波中播出的相声,几乎每个段落里总会听到一两段“地方戏曲”,甚至大段大段的太平歌词,流行金曲。在某些相声演员的眼里“相声”要成为“唱声”了,那么,我们的粤语相声是否也应该唱将起来,似乎只有唱才能把今天因为娱乐形式与娱乐需求,已经日趋多样化的广大受众,从那些泛滥的歌曲选秀舞台旁,拉回到相声剧场之中呢?

笔者以为,我们的相声,无论是根底深厚的北派传统相声,还是艺术特色形成较晚的粤语相声,其根基仍然在于“说”,说是我们相声的生命与基础。

就以我们所熟悉的粤语相声为例,首先,粤语这种发源北方的中原雅语,迄今仍然在全世界有着1.2亿人在使用,粤语不仅香港、澳门人,占据有主导地位,在北美、澳洲等海外华人社区,仍被广泛应用,粤语文化的融合、发展活力,也让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趋活跃,由港澳地区引入的外来语“搭巴士”、“截的士”、“搽毛士”、“有菲士”等等,以及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潮语金句:O嘴 、蛊惑仔、潜水、索到爆……,随手拈来,这些语言、词句,也能引起广大“老广”的共鸣。另外具体岭南文化特色的方言、与地域特色文化,更是我们粤语相声需要深挖的土壤,试想想,当初黄俊英、杨达两位老师,对《关公战秦琼》的移植作品《关公大战方世玉》,如果没有对老西关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李鸡”这些本土传说人物形象的深刻挖掘,没有对珠三角地区方言的娴熟运用,这部作品如何能接地气?如何能轰动一时?如何能成为经典?所以说,对本土语言广州话,与地方方言语言特色、语言发展的深刻理解、挖掘是我们粤语相声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丰富的宝藏。

同时“说”,也是我们铺展故事、针砭时弊的重要的手段,在经历过唱说相声、晚会相声的“繁荣”以后,回归传统,针砭时弊,成为人们重新回到相声舞台前,重新喜欢听相声的一个重要的理由,不疼不痒,只是展示技巧,缺乏与当下百姓关心的话题、热点相呼应题材的相声作品,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在上海的“海派青口”的代表人物周立波先生,甚至经常把当天刚刚发生的热点新闻、时事案件,说进当日表演的作品里,郭德纲的作品也经常会变换网络流行段子,热门事件。所以我们的“说”,就必须加上“说”潮流、“说”热点,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与时俱进、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当然也要说之有“道”,说之有“度”。

近年来,笔者在广州相声艺术团创作的作品,以笑骂无知父母,只要生男,不肯生女,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大群光棍抢老婆为题材创作的小品“N年以后”;以沉溺于网络虚假社会,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导致牛头不对马嘴,乌龙丑态百出为题材创作的小品“网络奇缘”;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金钱、美女,各种花招层出不穷,结果拍马屁拍到屁股上,最后锒铛入狱为题材创作的小品“送礼”;以三个大学同学,毕业后的不同人生观、世界观,引发出的三段全然不同人生经历,歌颂廉洁清明、踏实苦干为题材而创作的小品“三个男人的故事”,就是紧抓时下热点创作的作品,也因之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与好评,其中“三个男人的故事”更一举荣获了“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州市文艺奖”。

但是强调“说”,并不是我们就忽视“唱”、“演”等手段的融合与融入,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说”,是我们发展的根基与基础,但是也只有不断地通过唱、模仿、甚至表演形式的拓展,我们的粤语相声的表演手段与形式,才能不断的丰富,例如广州相声艺术团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粤语“相声剧”的探索,诙谐戏曲系列电视小品的创作,都是对在相声的“说”之外的不断丰富。而近年来,我团的一批年轻演员,更是通过参与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的演、唱、说、评,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拓展自己的表演纬度,使自己的相声“说”的功力,更为增长与丰富。也只有如此,我们的粤语相声才能在保有自己“岭南特色"的同时,不断地沉淀,不断地完善。

转眼间,77岁高龄的黄俊英老师,他的从艺60周年晚会也已经结束,老一辈种下了粤语相声的种子,历经数十年的培育,已经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成就了一代的辉煌时刻!未来如何承继、如何发扬,如何一步一个台阶的向前迈进,担子将要落在70、80、90后一辈相声演员身上,路漫漫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专业文艺工作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我们要走的路仍远、仍长。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应用 下一篇:管理类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