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台山褐马鸡

时间:2022-06-01 05:42:38

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与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齐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在河北多见于西北部的小五台山以及涞水、涞源等地,小五台山也因其存在而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在小五台山俨然是尊贵的主人,如今,这一地区褐马鸡的数量有3000只左右,成为中国褐马鸡重要的栖息地。

褐马鸡古代称,俗称鸡,角鸡、青凤、黑雉、耳鸡等,隶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成年的褐马鸡高约60厘米,雄鸟体长93厘米到108厘米,体重1650克到2750克。雌鸟体长85厘米到104厘米,体重1400克到2050克。雄鸟和雌鸟羽毛相似,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披着软而卷曲的黑色短绒羽,脸和两颊无羽,呈绯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尾羽共有20枚到24枚,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脚及趾等均为珊瑚色。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它们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为主组成的针叶林与杨树、桦树组成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它早晚觅食,中午和傍晚栖树休息。冬季多活动在海拔1800米以下,夏秋两季多活动在海拔1800米到2800米的山谷、 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随着季节的变化,褐马鸡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大体可分为4个活动期:分群期、繁殖期、集群期、越冬期。

据专家介绍,每年3月上旬,褐马鸡种群中便出现了十几只、几只的小群体,标志着褐马鸡分群活动的开始,这一时期就是所说的分群期。此时它们的栖息地为低海拔的阳坡、半阳坡(海拔1800米以下)。植被中乔木多为阔叶树(栎树、桦树、五角枫等),间有少量针叶树。灌木以胡榛、沙棘、六道木为主,草本多为禾本科、菊科、豆科植物,地被物多为大量落叶及腐质物。在分群的后期,为了争夺雌性配偶,雄鸡之间或发生格斗,表明配对活动开始。此时,褐马鸡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海拔1800米以上,植被中针叶树种增多。一般,褐马鸡分群活动随时间的推移而进行,但当其群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时,也会加速分群。褐马鸡开始成对活动,标志着分群活动的结束。

3月下旬,褐马鸡开始占区配对,这一时间也称为繁殖期,活动范围多为海拔1100米到2300米之间。4月下旬,褐马鸡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有时也会在亚高山灌丛和亚高山草甸出现)筑巢,并开始产卵。5月中旬,进入孵化阶段,孵化任务完全由雌鸡承担。它们此时会很少离巢活动,仅在取食和受到近距离干扰时才会离巢。6月上旬,幼雏陆续出壳,褐马鸡开始它的育雏活动。随着雏鸡逐渐长大,亲鸡开始率雏鸡向高海拔的活动区转移。

褐马鸡的混群,标志着集群活动的开始,也就是进入了集群期。7月上旬,褐马鸡开始了由一个家系甚至扩充到多个家系的混群,群体活动区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迁移。9月下旬,群体数量达到动态上的稳定平衡,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群体。雏鸡也进入了亚成体的发育阶段。

此时的褐马鸡在小五台山是幸福的,它们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针叶林、阔叶林、亚高山灌丛。小五台山成立保护区以来,经过多年的自然修复和人力保护,已成为它们生活的温床,这里的植物主要有云杉、落叶松、冷杉、硕桦等乔木,蓝靛果、蔷薇、花楸等灌木和升麻、鹿蹄草、蒿草、高山苔草等草本植物,食物相当丰富,它们衣食不愁,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褐马鸡一般活动区域非常广泛,活动游荡性大,生活区域范围较大,多活动于阳坡,偶尔在半阳坡、阴坡、半阴坡也有其活动踪迹。集群稳定后的褐马鸡群体数量在20只到60只左右。群体有着鲜明的社群等级关系。一般由一只身体强壮,体形较大的雄鸡作为头鸡,率领其他个体活动。另有一只体质较好的褐马鸡担任警戒任务,活动于群体附近。当遇到危险时,警戒鸡首先惊鸣,而后由头鸡率领群体避敌,待危险解除之后,褐马鸡通过鸣叫的方式再次联系,把群体重新聚集在一起,仍由头鸡率领继续活动。集群是褐马鸡的一个重要行为习性。它增强了褐马鸡种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了生存能力,有利于种群的发展和延续。

随着气候的变化,10月中旬,褐马鸡开始频繁地在低海拔的越冬区活动,至11月上旬基本固定活动在越冬区,生境为海拔1800米以下的阳坡、半阳坡,植被多为桦树、栎树,间有少许油松,灌木则有沙棘、绣线菊等。它们主要取食沙棘、榛子、植物根等。这时候,褐马鸡的食物是短缺的,小五台山保护区管理人员会适时地投放一些食物,特别在2012年的暴风雪之后,保护区竭尽全力对以褐马鸡为主的野生动物及时施救,才有效地保障了这一物种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安全度过。

褐马鸡是一个珍贵的物种。据说,在清王朝时,一对褐马鸡在欧洲市场上可售银币千元以上,这也使中国珍贵的褐马鸡资源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2000多年的过度捕杀,使褐马鸡这一极为珍贵的物种濒临灭绝,险些从地球上消失。

目前,人们正大力保护褐马鸡。特别是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采取了宣传、栖息地保护、人工救护等多种措施,使褐马鸡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并逐渐扩大了分布范围。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调查监测的基础上,采取封山、禁砍、禁伐、禁采、禁猎等严格措施,特殊时期对褐马鸡种群采取就地保护、人工救助等种群恢复措施,终于确保小五台山区内褐马鸡免遭灭绝,种群数量由建立保护区前不足1000只,发展到1995年至1998年调查时的2400多只。近两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它们已经发展到了3000只左右。

上一篇:青海野生药用植物 下一篇:法律边缘地带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