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成就名师的精神特质

时间:2022-06-01 01:45:17

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是中国古代士人无比推崇的生活态度,甚至上升到人生境界。朱熹将“道”解释为“事物当然之理”,也可借指成就某种事业的理想或信念,“乐道”,即以求道、悟道、得道为乐。“乐道”是一种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我始终认为:乐道,体现了主体于其所事客体之心态,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理想境界。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乐道,应该是成就名师的精神特质。宋运来的成长经历,再一次验证了我的观点。

宋运来身处六朝古都的南京,却不乏北方人的直爽与豁达。四年前,因他主编一套《名师特色课堂研习》收录了我的一个课例而相识。此后,又多次一同参加教研活动而相熟。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幽默感,率性而本真,我概括为:狡黠善应对,友人皆喜之。

经常登录他的新浪博客,拜读了他的诸多博文,我从内心深处为他沉醉于教育教学研究,躬耕于课堂实践的精神所折服,因此,也就有了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一个人对职业的投入及取得的成就,最能反映其胸襟和气象。宋运来身处基础教育的前沿阵地,怎么会在既教课,又做管理的案牍劳苦、纷繁琐事之中,出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智慧管理的、语文有效教学的、作文研究的那么多著作,提炼了那么多心得,创新了那么多方法呢?我想,答案还在“乐道”二字。

乐道,是对教育信念的坚守。选择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对幸福的阐释,选择了一种与世界交往的方式。为师者,唯有乐道,才不至于使每节课变成一种令自己乏味的义务,才能在平凡中思考,在实践中求索,不懈耕耘,不断超越,才能在劳苦忙碌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宋运来专业成长的初期,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赛课,他说自己属于不会说话、不会上课、不会写作、不会研究的“四不会型”的后进教师,我觉得这是“软件”太软。我还认为,他的“硬件”也不硬:没有俊朗的外表,没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非身在名校、系出名门,因此,他不是“宠儿”,也不是“骄子”,但为什么软件很软,硬件不硬的“后进”教师,却在短短的11年后,成为名师云集的江苏省的小语特级教师呢?最朴素也最好理解的解释:梦想和信念。美好的梦想任何人都会有,但坚定的信念却弥足珍贵,他的读书学习,他的思考写作,他的钻研探讨,均来自于心无旁骛,积极进取的信念。其中,也自然充满着求道之乐、悟道之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爱琢磨教育上的那些事,可能是自己的一种教育情怀使然吧”。

乐道,是教者从于心的情怀。国画大师石涛曾言:“画者从于心者也。”意为只有取得艺术的自由,才能真诚地从于心;只有从于心,方能取得艺术的自由,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艺术创作如此,教学研究亦如此。读宋运来的博文,我虽能窥见宋运来艰苦付出之一二,但我还是认为,对于教学规律的探寻,仅仅有苦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是一种精神的投入,必有情感之寄托,方可乐于斯,并得斯之乐。可贵的是,我从他身上,能感受到教学研究乃快乐的苦役,或艰苦的乐事,乐道敬业之更趋专一,故于此道渐有成就。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心态,宋运来对教学研究才愈发痴迷,也越教越快乐。无论是致力于“张力语文”的研究,还是在“童漫作文”上取得的突破,这种既承袭传统,又以“造化为师”“我用我法”向教学自由王国更深处漫溯的情怀,是一种“教者从于心者也”的特性,而这一特性,却往往被许多同行所忽视。

乐道,是参悟教育规律的虔诚。“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是道家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道”是无形的,可是于悟道人而言确是可以把握的。宋运来沉醉于语文教学实践与创新,就是在参悟语文教学的规律,迫近“我即语文”的理想境界。在他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弥漫“语文气息”。和他聊天,盈耳都是“语文”;读他的博文,满眼都是“语文”;参观他的居室,随处都是语文典籍。语文,已经内化成他生活中必备的因子。因此,才有到数学学科“去种一次别人的田”的探索,才有童漫作文冬虫夏草“君”的情怀,才有做证婚人即兴贺联的睿智,才有魅力教师五重修炼的论述。因此,“乐道”,才能有不懈的“时习”、深刻的“自省”和广泛的“无常师”,也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了热爱生活、充满情趣、葆有童心的宋运来。

作者简介: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长春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

上一篇:“种”出来的房子 下一篇:我们不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