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早期手术疗效分析

时间:2022-06-01 01:44:35

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早期手术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对外侧裂区脑挫裂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4例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术后死亡6例。48例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gos标准:良好36例,轻残8例,中残3例,重残1例。结论 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患者采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手术及术后综合处理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关键词】外侧裂区脑挫裂伤 早期手术 预后

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损伤,其病情变化快,如处理不当,常因继发病变导致病情迅速恶化死亡。我科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早期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患者54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9~75岁,平均36.5岁。伤后0.5~12小时入院。致伤原因:车祸伤42例,坠落伤7例,打击伤5例。着力点:颞顶部或顶枕部46例,额颞部8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受伤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时gcs 3~5分6例,6~8分12例,9~12分25例,13~15分11例。头痛、呕吐30例,躁动12例,单瞳孔散大16例,双瞳孔散大3例,伴硬膜外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24例。

1.3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颅脑ct扫描,见双侧或单侧额颞叶点片状挫裂伤灶。23例挫裂伤灶广泛且伴血肿形成立即手术。31例动态ct检查,出现挫裂伤灶融合扩大,血肿形成,中线移位>5mm 18例;中线无明显移位,但侧裂池明显受压,环池显著缩小或消失13例。

1.4 治疗 本组23例入院后急诊手术,31例入院后先行保守治疗,动态ct检查,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ct示脑挫裂伤及水肿范围增大,侧脑室受压消失,环池明显缩小或闭塞,颅内压大于250mm 水柱时尽早手术。

手术方式: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头皮切口,双侧开颅9例,单侧开颅45例,彻底清除血肿及挫裂坏死脑组织,解除对侧裂区血管的压迫。术毕脑组织肿胀仍较重者8例,行切除颞极内减压。硬膜减张缝合,去骨瓣减压。

2 结果

术后死亡6例,其中脑疝致中枢性衰竭5例,肺部感染1例。48例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gos标准:良好36例,轻残8例,中残3例,重残1例。

3 讨论

3.1 手术指征的把握及时机的判断 侧裂区脑挫裂伤多为对冲性损伤,病变范围广,伤情重,病情发展迅速[1]。如等到形成脑疝后再手术,死亡率高,预后差。故应适当放宽手术指征,争取在脑疝之前尽早手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下列情况应积极手术治疗:①神志清醒,但ct表现水肿较明显或有额叶和(或)颞叶血肿者;②使用脱水药物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反而进行性加重,复查ct水肿范围扩大者;③侧裂区脑挫裂伤灶体积>20ml,中线移位>5mm,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者 [2]。

3.2 治疗体会 入院后对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进行严密的监测及动态ct检查,是早期发现病情恶化,尽早手术的前提。手术关键是解除血管压迫,保障脑血流灌注。本组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手术,要求减压范围为额—颞—顶大骨瓣区域,尽量达前、中颅窝底, 咬除蝶骨嵴, 充分暴露侧裂区,使侧裂血管充分减压,便于清除颅底挫裂坏死组织、血肿及对出血来源的止血,提高手术疗效。本组54 例均行硬膜成形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8例行颞极切除内减压术, 术后因脑疝死亡5 例, 效果满意。术中勿伤及侧裂血管主干及重要分支,减少对侧裂血管的牵拉刺激,对侧裂血管的出血、渗血,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避免用双极电凝灼烧,保护好侧裂区血管及脑组织。电凝止血时功率要小,及时用生理盐水冷却降温,减少热传导,忌用双极电凝大面积烧灼[3]。术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多时,应尽量将侧裂区蛛网膜下腔敞开较大裂口,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这样可减少术后发生血管痉挛及出现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彭建民.扩大翼点入路硬脑膜成形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5):306-308.

[2]江基尧.急性颅脑创伤的手术规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2):155.

[3]马立鑫,王学忠. 脑损伤手术时侧裂区脑部血管的保护[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6, 5 (6) : 554-555.

上一篇:股骨头坏死后骨髓水肿的相关研究进展 下一篇: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