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韦伯钢琴曲《邀舞》

时间:2022-05-31 07:58:05

浅析韦伯钢琴曲《邀舞》

摘要:《邀舞》是韦伯为自己的夫人创作的乐曲。这首乐曲是一个倍复三部曲式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回旋性。通过简单分析这首作品,来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与韦伯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关键词:《邀舞》 背景 乐曲结构 艺术价值

韦伯全名卡尔・马力亚・冯・韦伯,德国作曲家。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跟随父母各处演出,对戏剧和德奥的民间风俗都有自己的感受。韦伯自幼学习钢琴,从十二岁起就有作品出版发表。韦伯是浪漫派音乐的先驱。是第一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在他仅仅四十年的生涯中,创作了各个题材的作品,其中歌剧《自由射手》、钢琴曲《邀舞》都是深受欢迎、广为流传的作品。

《邀舞》是韦伯众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首作品,于1819年创作,原为钢琴曲。作品清新而富有表现力。作品诞生后,倍受欢迎,许多作曲家都曾把它改编为管弦乐曲或者芭蕾舞剧。以柏辽兹改编的最为成功。

一、《邀舞》诞生的背景

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发生后,解放思潮与自由思想开始萌芽,这也给音乐家要求挣脱约束、获得自由与展现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条件。这样创造了新的时代精神。从19世纪起,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占主要地位,音乐中的个性与超凡的技艺开始崭露头角。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音乐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它与18世纪的古典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追忆往昔与展望未来。强烈表达自己的情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期望突破自己的作曲家们,打破以往旧有的形式,冲破束缚。开创了19世纪的标题音乐。韦伯的《邀舞》便是先行者。这首作品是韦伯献给爱妻的生日礼物。整首作品技巧华丽,音乐形象鲜明。是第一首大型乐曲中使用圆舞曲这个体裁的作品。

二、《邀舞》的乐曲结构分析

这首作品是倍复三部曲式结构,由引子和四大段落的圆舞曲及尾声组成。由于第一段的第一主题的多次出现,使得这首作品又具有回旋性的特点。乐曲的开始为引子,中速,一个低的重复和往高的一个琶音,像是男士在征询邀请女伴的问句。之后是高音的旋律模进的重复,像是女伴羞涩的回答。经过几次重复,在两个音区交错的问答中,更能引出旋律的热情。之后的一个两个旋律的音阶,像是勾勒出两个手挽手走向舞池的情境。

乐曲的第二段最长,也是整首作品的核心。这段是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主题旋律热情奔放,伴奏和弦饱满,在一组组爬升的音阶后又迅速下降的旋律中更具舞蹈性。第二部分的主题轻盈流畅。仿佛是舞会中姑娘们的欢声笑语。中间出现了低音部的音阶跑动,力度很强,显得很雄壮。就像是绅士们的齐舞,威严雄壮。之后又是第一部分的再现。舞会变进入下一阶段。

舞会的最后实际上又回到了第一大段的旋律中,但是运用了变化再现,使得乐曲在热闹欢腾中结束。尾声中又出现了引子中的主题,如同男女主人公的对话,男士送女士离开,相互道别。

三、《邀舞》的艺术价值

《邀舞》虽然是一部产生在标题音乐之前的钢琴曲,但它的标题形象在音乐中刻画的非常鲜明,其音乐结构、音乐语言和音乐标题都高度一致。是标题音乐的先行者。《邀舞》的标题形象慨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邀请的过程,舞蹈的过程,舞会结束后告别的场景。《邀舞》的创作不仅满足了标题形象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满足了音乐语言与标题形象直接的紧密结合。同时也为后来浪漫派作家写作标题性的乐曲提供了范例。

《邀舞》的创作确定了圆舞曲节奏明快,伴奏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的特点。并且第一拍的重音要突出在低音上。之前的圆舞曲只是一种三拍子的旋律,多为舞蹈伴奏用。并没有自己的程式。这种引子,尾声,中间穿插几首短小舞曲的圆舞曲形式是有韦伯的《邀舞》开创的。这也是在正式的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

在解放思潮运动的影响下,《邀舞》的创作相比更加自由,音乐跟随着感情的需要变化起伏。有意识地带有片段或即兴的特征。乐曲的曲式也因此更加的辉煌。快速的伴音音阶和波荡起伏的旋律,使得音乐性格鲜明、细腻而富有表现力。作为浪漫派的奠基人,韦伯的《邀舞》开启了浪漫的华丽。为后人提供了经典的范例。

上一篇:影视字幕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应用 下一篇:生是为死而作的一种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