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31 04:59:55

PPP模式在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中的运用

摘 要:在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领域推行PPP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我国的PPP模式进入发展快车道,相关政府文化部门负责好顶层设计,根据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的实际情况对PPP模式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做好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PPP模式战略规划、部门协调、模式创新及环境营造工作,拓宽市场空间与资金来源,规范管理,良性循环,打造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升级版”。

关键词:生产性保护;壮族民间美术;PPP模式;环境;机制

PPP模式,又被称为PPP融资,最早由英国政府于1982年提出,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合伙或合营,双方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文化领域纳入PPP模式推广范畴。将这一模式运用到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之中,能够有效解决了政府财政直接投资效率方面的不足,激发起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参与热情,迎来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

1 PPP模式在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中的优势和价值

广西壮族民间美术作为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不等同于博物馆的保存,而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强调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适度融入经济观念,对饱含壮族文化特色又具经济价值与市场前景的民间美术资源,树立起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思路。PPP 模式无疑是一个值得优先考虑的发展方式,PPP 模式包含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两个核心要义,旨在将政府公共利益和民间美术开发企业经济利益绑定,融合政府信用和民间资本市场化优势,联合投资,合作共赢,盘活民间存量资本打造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在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领域大力推行PPP模式有诸多优势和价值,也是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推行PPP模式能充分调动民间资金,缓解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支出的压力,改善投资质量与绩效,正如文化产业界资深人士施俊玲指出那样,PPP模式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转变;其次可以提高文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节约开发成本,明显优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模式。同时PPP模式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帮助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培育非物质文化现代市场,助推文化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实现非物质文化的新型传承发展。

2 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PPP模式的探索与策略

2.1 明确政府职能界限与市场定位

PPP模式比较适合运用于公益性强的文化产业,实施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以及考虑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参与的程度、渠道及范围等。若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不清晰,会带来很大的误区,影响到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无法有效地利用政府财政资源。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推行PPP模式,本质上是推动一场新的公共产品和文化产业变革,通过公私合营走出各自为政的格局,避免公共财政资源的沉淀。这就要求避免政府文化部门的角色错位以及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科学的定位,从传统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的政府主导型PPP模式转变,而不是简单技术层面的方式更新与风险转嫁。这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创新预算管理,消除隐性壁垒等,能适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变革。因为在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的PPP模式中一旦政府违约,就会对民间投资人的融资成本、项目收益带来直接损失,让项目运作过程中政府地位过于强势,不利于项目的整体运营。因此,需要广西有关部门推动相关立法,研究明确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PPP模式的扶持政策,提高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建设示范项目为抓手,制定出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PPP模式的评价指引及配套实施细则,进行专家库与项目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提供技术及业务指导。如通过特许经营权授予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破除行政垄断,消除隐性壁垒,在保障壮族民间美术保护公益性基础上推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拓宽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的发展空间。

2.2 营造适合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PPP模式的生态环境

壮族是一个自先秦时期就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古老民族,数千年来孕育了特色鲜明且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其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体现出很强的集体性、传承性和融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政府需要肩负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壮族民间美术传承人也有责任开展文化营销,宣传、展示和推广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美术文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树立壮族民族文化形象。政府与民间资本加强合作,加强保护与开发的融合,推动壮族民间美术保护与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出适合PPP模式的生态环境。发展与培育促进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的各类民间及社会组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充分发挥其灵活、沟通、协调的优势。首先建立起双方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PPP所需的各项配套措施,建立常规性的谈判机制,打造完善的PPP操作流程;其次,政府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PPP模式在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主动转化职能定位,积极适应PPP模式的治理能力挑战,同时完善适应PPP发展的法律法规,争取出台统一的基础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改善政出多门及各行其是的分割管理现象;其三要树立契约精神,坚持互利互惠、平等守信与诚实履约,政府不能运用优势地位挤压民间资本的各种合理权益,民间资本也不能损害公众利益牟取不当收益;最后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兼顾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相关利益诉求,及时信息披露与接受社会监督,全面增强广西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PPP项目的透明度。

2.3 创新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PPP项目的实现形式

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城市化的发展让壮族传统民间美术逐渐丧失赖以生存的活态空间,面临着灭失的风险,亟待进行生产性保护,以尊重“本真性”为前提产业化开发,不单单靠数量及规模取胜,运用高品质的原料与工艺,融入壮族文化内涵,创新PPP产品的实现形式和交易模式,走高、精、尖的发展路径。创造动态优化的PPP投资结构与运营机制,而不是单纯将其作为一种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融资工具,激发起民间组织和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在这方面广西有很成功的案例,如将民族传统歌舞作为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将广为人知的壮族文化与桂林山水相结合,通过PPP模式集中展示、展演,打造传统民族歌舞文化的旅游项目,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项目至今解决当地1000多人的劳动就业,并拉动了旅游、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带动了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再如民间美术领域的泥塑产业PPP模式(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在国内也取得了成功,譬如无锡惠山泥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与民间资本相结合导入PPP模式进行产业开发,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启动了惠山、清名桥、小娄巷、荡口五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工程,科学布点惠山泥人非遗项目,将泥塑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远销十余个国家,在无锡惠山古镇的原无锡惠山泥人厂旧址开始的“中国泥人博物馆”项目,内有序言馆、惠山泥人展示厅、中国泥人各流派展示厅、世界泥人文化展示厅以大师工作室等,集民间艺术魅力、国际一流的多功能艺术展示馆于一体,拓展泥人产业化保护。创新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的PPP模式,通过政府与民间资本的股份合作、联合经营,如江苏省长罗志军在惠山泥人做调研时所说说:“在非遗保护工程中,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非遗的产业化进程,”让政府通过多项计划向民间组织提供资助或融资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市场空间,以PPP模式将民间美术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兼具文化研究、技艺展示、产品生产、文化推广、传习基地及旅游观光的综合形态。建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及平台,在市场中彰显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一方面需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强化市场运作能力与品牌化营销能力,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优势形成壮族民间美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市场空间与资金来源,形成长效动态的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的机制。

2.4 完善市场准入、风险分担及退出机制

对确定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政府要持续跟踪、指导、扶持,建立完善“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全程监督机制、一是设立专门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监督机构。PPP模式是一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民间美术这样的非遗项目,需着力建立完善的机制,包括准入机制、监督机制、推广机制、管理机制与退出机制。PPP模式可以直接缓解当前非物质文化产业融资难题,但相对于其他可获得固定收益的项目,文化产业的收益预期评估较难,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对民间资本吸引力不够。同时,民间资本还会担心与政府合作契约的稳定性问题。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和信用约束机制是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运作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保持生产性保护PPP模式的开放性,增强项目活力意义重大。明确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PPP 模式的应用范围,政企各种的核心权利与义务,合同框架和纠纷处理、风险分担等体系。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放宽投融资领域、登记事项、前置审批等,改善民间组织的市场准入环境,出台优惠的特许权,完善市场准入。民间资本承担PPP项目运营过程中的各方面风险,平衡好各方利益,通过自我调适,明确传统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的主体。民族民间美术是特定社区与族群的文化遗产,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也应成为文化的受益者。因此壮族民间美术生产性保护的PPP模式要满足外入式与内生型需要,政府主导,放宽准入,建立退出机制与程序,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壮族民间美术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唐若诗.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黑河学刊,2016(9):14-15.

[2] 季中扬,胡燕.传统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的模式、难题及策略[J].学习与实践,2016(1):127-129.

作者简介:张海彬(1976―),男,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上一篇:文溯阁建造缘起及特色述略 下一篇:基于PHP的网上购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