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复苏悬念

时间:2022-05-31 10:45:13

制造业复苏悬念

中国现阶段其实没有什么夕阳产业。宣扬抛弃传统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替换高新技术的产业,这种转变并不现实

告别长达18个月的普遍衰退后,美国各经济领域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9月6日公布的ISM制造业指数和成屋待完成销售数据显示制造业活动大幅上升,住房市场也似有所改善: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其他部分则继续衰退。除了美国,欧洲制造业也表现出强劲势头。欧元区PMI指数从7月的46.3%上升至8月的48.2%,尽管仍处收缩区,但已经创下近14个月以来的新高。

基于世界工业发展情况,各界开始热议经济复苏之势,大有世界经济枯木逢春之感。难道仅仅在一年之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真的已扭转乾坤?

迹象之由

“全球制造业复苏之说尚为时过早。”近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开门见山地指出。

其逻辑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尚不清晰,所谓“复苏”迹象,即是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从而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出现回暖上升的现象。但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发展的技术路线的方向问题,到底何种产业会成为制造业的引擎,有没有能力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尚不明朗。

“尽管发达国家也有这样的想法,在政策上有一些动向,但关键是要找到新型制造业的方向。这相对要难得多,真的是要做新能源、环保技术吗?它们是不是能把世界经济带到一个正常的轨道,这还有待于观察。从世界范围来看,复苏没那么简单。”金碚如是说。

再回头看国内制造业的情况,据金融时报9月1日报道,中国官方公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中国制造业连续第六个月出现扩张,在8月份创下近16个月来新高,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 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贝哲民认为,中国制造业仍处于扩张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汽车、钢铁以及大宗商品等重工业部门强有力的推动。

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中国各项工程施工正全面展开,带动了各种工业品的需求,国内需求得到显著提升,产出和新订单指数都有了明显改善。不过,目前经济转好仍是政府大幅投资在支撑,工业生产回暖也主要是国有部门为主的重化工业回暖为主。 事实上,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往往能耗高、污染重,其波动性也更大;而目前民营企业的生产回暖可能很有限,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需的依赖太大。未来随着企业逐渐转向内需市场、民营企业家信心的逐渐恢复,民营工业生产有望出现明显好转迹象。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的《2009年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认为,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工业整体运行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此项报告调研的主要组织领导者,金碚在评价当前的工业和经济形势时说,中国工业经济还没有恢复到正常增长的状况,按照我们保8%的目标,工业经济增长至少要在11%-12%。况且,影响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所面临的问题诸多,现状堪忧。

金碚强调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运行态势还不平稳,民间投资跟进滞后,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

首先,世界经济复苏漫长曲折,外需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4月份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一些先行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反弹,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有所恢复。但各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复苏主要靠政府投入和政策刺激,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政府都投入了巨量资金“救市”,政策的持续效果还有待观察;由于经济基本面未有根本性改观,就业形势仍在恶化,产能利用率低下。总体来看,随着各国政府应对危机措施到位,其效果逐步显现,从二季度开始全球金融市场趋稳,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幅度也有所放缓,一些经济指标也显示世界经济正在触底,但短期内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不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份最新预计,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1.4%。

其次,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内需较快增长难以弥补外需萎缩形成的缺口。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年以来,投资增长主要靠政府投入和银行信贷资金较快增长的支撑,民间投资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的作用下,国内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消费类产品生产企稳回升,但由于外需缺口较大,短期内难以依靠内需弥补。另外,我国多数出口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只是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或“车间”,由于缺乏产业链的支撑和内销网络的对接,也难以实现外销转内销。

再者,产能过剩问题凸现,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目前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中占有较高份额,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能严重过剩表现得更为突出。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在建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也都存在较为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期,在国内需求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在恢复生产。

复苏中的调整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码要比发达国家要乐观,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发展的空间大,能够有比较明显的反弹和复苏。”金碚强调说。他指出,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努力实现“保增长”的过程中,要把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全面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稳步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

金碚认为,中国制造业近期将面临四个阶段,要着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

第一阶段,金融危机导致制造业下滑,国家主要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政策,起到了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这一阶段基本上见效。

第二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受经济危机冲击以后完成自身行为的调整过程,适应变化的环境,恢复和提升竞争力,逐步进入良性经营状态。例如外销企业,现在要调整到内销,这对企业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企业在转型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究其原因,金碚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受到市场经济锻炼最大的就是工业领域,30年改革的主要力量也是工业领域,其它改革如

服务业、文化产业都相对滞后。“工业是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领域,因而工业企业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相对是最强的,对此我们有信心。”

第三阶段,开始出现部分产业增长回升态势,并且趋向稳定,相关经济部门逐渐恢复常态,或者是出现新的比较明显的产业增长引擎。在此方面,中国经济要比美国经济空间乐观,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中期,当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之后,许多产业都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国必须形成一批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引擎。但有学者指出,中国制造业仍处于扩张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汽车、钢铁以及大宗商品等重工业部门强有力的推动。那么,到底哪些行业充当了复苏的先行军?到底哪些产业可以从上游带动下游企业的增长?

对此问题,金碚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之应对经济危机期间,政府超额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再加上一些城市化、民生工程的投资,必然会带动重工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间,自然会表现出运输机械、房地产等基础产业升温,尔后,一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亦会有一轮发展机会,但其发展的路径究竟是怎样,现在很难评价。比如新能源行业,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世界规则在发生变化,美国假使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一个方向,必然会把竞争规则和贸易规则改变。

中国的制造业,一般是沿着先进入制造段,然后进入开发段,最后进入设计段的过程。因而在高新技术的领域,中国亦会有巨大的发展机会。

“我有一个观点,即中国现阶段没有什么夕阳产业,亦没有什么产业可以放弃。每一个产业都有它自身发展的升级空间,即使是最传统的纺织服装业,也可以升级作设计和品牌,而且可以从个人消费品进入工业的领域。因此,宣扬抛弃传统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替换高新技术的产业,全部转变是不现实的。”金碚如是说。

他同时指出,产业升级脱离不了人的因素,本质是人的素质的升级,即固有的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分配,才是根本性的问题。所以,中国调结构的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力实现就业的问题。

第四阶段,应该高度重视中国实体经济领域中间的经营环境的改善。金碚指出,中国经营环境落后有制度、政策、结构上的原因,比如银行贷款偏爱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表现出特别强的实力,某种程度上对民营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力,相信国家肯定会出面平衡此项问题。

“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固然是好事,但是不能仅仅站在一个层面来看问题,比如中国移动做到行业第一,并不能说是成功的表现,因为是垄断的结果。如果在一个行业内,国企一枝独秀,挤掉了其余企业的生存空间,从国家的立场看来,就不是一个良好的状态。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不是一家独有,因而,要把行业的竞争能力作为评价国有企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金碚说。

他指出,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改制之后,逐渐甩掉了亏损和就业的包袱,成了赚钱的机器。此时,国家应考虑进一步的改革,即要求国企带动整个行业的活力,要给民企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国企有责任让整个行业更健康地发展。因为垄断导致竞争力不足,很快效率降低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所以,国有企业负有责任去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构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整体行业优良发展。

突破瓶颈

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的中国,从长远看,正面临着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人们开始关注,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工业产业在其制度上还面临哪些发展的瓶颈呢?

金碚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机制出现了明显障碍:首先,创新机制出现创新不足与创新失度并存现象,其基本原因是创新外溢和创新风险导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因为创新者可以转嫁失败风险,又导致一些领域创新失度。

其次,由于体制机制趋向于缺乏弹性,企业特别是巨型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衰减,赢利能力高度依赖于金融虚拟经济及其支撑的“资本运作”,如兼并、收购、剥离、重组、证券化等,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整个经济机体就可能发生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再者,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市场渗透能力都呈现缺乏适应性和扩张力的疲态,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结构和社会、居民财富结构巨大变化的现实,表现为销售乏力,因而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信贷扩张。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金碚表示,发达国家可能由此要完善改革金融体制、加快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和环保技术、定位高技术产业的方向。而中国企业的挑战就在于,迎接发达国家的经济战略调整,跟踪业已改变的经济规则,形成一套有利于实现经济调整目标的体制机制。

对工业发展来说,中国企业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形成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技术创新机制,其别要形成高度外溢性的技术创新机制,解决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从根本上来讲是要解决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问题。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竞争的规则和国际贸易的规则,会发生很重要的变化。在很多领域当中,创新不足,企业没有动力或者没有条件去通过创新来解决我们当代要解决的一些重大的问题。企业在这方面的创新动力不足,条件也不足,要加大创新的动力。”金碚如是说。

他同时指出,目前中小企业要通过创新的努力,解决创新应变、成本的控制能力、企业市场的渗透能力等问题。

其次是要建立产业升级的创新机制。在现阶段,中国应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升级的意义不仅仅是产业间升级,更重要、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产业内升级,即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以形成“精致制造”的工业素质。

金碚强调,工业文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长远来看,中国工业必须要解决精致制造的问题。危机之前,大家都比较浮躁,有暴富心态,期望通过所谓“资本运营”就获得很大发展,而扎扎实实做好产品的观念不强。而此次金融危机,恰恰真正受冲击的亦是那些经营理念浮躁的企业,而精致制造、财务稳健的企业则受冲击相对较轻。

因此,明确产业升级的方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正确选择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我国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低端一高端”替代过程,而是要沿着竞争力优选路径推进。

三是要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结合。应形成有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的制度环境。例如,光伏、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发展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因为,工业创新只有以商业投资信心为基础,才能成为可持续和高效率的活动,成为推动工业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因。

金碚举例说,产能过剩并不是供求问题,而是机制问题。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供大于求,只有供大于求才会有竞争和效率,一个市场经济的常态问题而已,而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导致的“过度”的产能过剩。

在中国,投资项目的过程是一个衔接着诸多复杂问题的审批过程。“比如时间概念,有的项目一年才能批下来,然后就变成一个错过发展良机的项目;再比如,审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配置了许多行政资源。申请一个项目,其经济学的含义不仅仅是允许生产,还包含了一定的融资权利,可以得到贷款,甚至可以得到土地。而相关部门决策者和自身的责任极不对等,甚至可以不承担或减少承担失败的责任,从而在经济上转移问题,一些项目明明需要10亩地,却申请30亩地,然后再投资其他行业,以此来转移化解投资失误的代价。”金碚感概说,类似的潜规则不免让人痛心疾首。

金碚最后强调说,从宏观调控来看,国家的政策可能会从主要是采取短期宏观需求扩张刺激的政策,适时的进一步转向更深入的供给层面政策,包括结构的调整,对落后产能的处理,淘汰一些落后产能,以及如何进一步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使各类企业在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中通过公平的竞争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国际竞争能力,方可以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个长期的支撑。”

“尽管在危机中间一定有积极的因素,企业在困难中间一定能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一定能提高竞争能力。一心一意求发展,把工业化下一段的路走过去,中国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金碚憧憬道。

上一篇:刺激经济应以消费为纲 下一篇:低碳经济的中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