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独对官员出台“禁购令”

时间:2022-05-31 10:29:48

房产“限购令”,从东汉到民国的官民,对这个“时髦词汇”,其实早已“耳熟能详”。如今的方法是限套数,目的是抑房价;而延续2000多年历史的“限购令”采取的方法是“有条件成交”,购房者“求田问舍,先问亲邻”,即购房者购买前,必须征得出售方的亲戚、邻居的同意,否则成交无效。

然而,从元到清政府对官员采取的不是“限购”而是“禁购”。

元世祖忽必烈,率先出台了史上只针对官员的房产“禁购令”:即“不许当官的买房”。

宋刚亡时,一批蒙古人跑到江南做官,他们对老百姓的房子强买恶要,甚至一分钱不给,激起民愤,各地纷纷起兵抗元。为抚慰江南、化解民怨,元朝当局颁布了禁止蒙古官员在江南购置房产的禁令。

尽管是“禁购”,但元朝对官员的限购对象,只限于在江南地区当官的蒙古人。到了明代,“禁购令”开始加码,规定“禁购”对象覆盖到全国各地的官员,即“凡有司官吏,不得于任处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也就是说,官员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地买房,如让朝廷得知,打五十板,开除公职,最后还要将你买的房子充公。

到了清初,出台了比明代更严厉的“禁购”措施,对官员购房知情不报者,实行“连坐”制度,即“旗员历任外省,有在任所置产者,勒限责令,变价回旗。如有隐匿不报,查出财产入官,地方官失察,照例议处”。

意思是:凡旗人去外地做官,敢在工作地买房的,其所买房产由朝廷强制拍卖,拍卖所得归政府所有。当地官员须向朝廷举报,如不举报,一旦查出,跟着买房的旗人一起受处分。

乾隆年间,不但严禁旗人在工作地买房,还禁止旗人官员带着年满18岁以上的儿子上任。乾隆七年规定:“历来旗员后辈随任在外,年至十八岁者,例应来京。”

如此规定背后是有玄机的:一是旗人后辈过于蛮横,而当地司法机关又碍于面子,不便惩处,于是滋生和谐隐患;二是担心旗人以“子女成人为由”在当地买房。对此,乾隆思来想往,索性把这帮“衙内”强留北京,如此可谓“一箭双雕”!

不准官员在当地购房,那官员住哪儿呢?古代官吏的住所,常与官衙连在一起,类似现在的“机关大院”,办公住宿连为一体。但官员所住房子属国有资产,官员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须按清单归还,除少数“有立功表现”的官员由皇帝赐给住宅外,大多数官员要么返回原籍,要么自行解决。

上一篇:52枝玫瑰花 下一篇:怀揣勇气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