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艺术行(五)

时间:2022-05-31 05:47:15

纽约艺术行(五)

在上一篇纽约艺术之行的游记中,我们记述了所看到的欧洲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绘画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天真绘画和超现实主义等画派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我与殷教授边看边谈,很有教益,也让我开始入门,知道如何欣赏这些过去觉得看不懂的艺术作品。因为上述这些画派画家,在印象派画家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像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更早的艺术家主要描绘我们看见的世界,而开始描绘我们感觉到的世界、情绪中的世界,甚至是想象中的世界,初看就使我们觉得有些荒诞不经,不可理解。其实,这正是这些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一种颠覆和解构。

如果说,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这些画派艺术家,主要是对作品所描绘的对象进行革新的话,那么从20世纪初及以后,更有些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形式作了更加大胆、更加惊世骇俗的改革。我们在纽约看到了不少此类作品。

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浓笔重彩

我们知道,我们看到的世界虽然多姿多彩,但其色彩可以归结到三种颜色,即通常所说的三原色:红、黄、蓝。这是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彩,三原色可以混合出自然界所有的颜色,同时相加则神奇地变为白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呈现原色的东西并不多,比如鲜血的红色、天空的蓝色和植物的绿色等,更多是各种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呈现的颜色,比如土黄、玫瑰红、棕色、灰色等等。因此,在20世纪之前的画家们作画,为了准确反映真实生活中的色彩,很少使用颜料管中纯粹的红色、绿色和蓝色,而是将它们以各种比例混合,形成自己需要的颜色后加以使用。

然而,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画家却反其道而行之,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以追求自身情感的表达。马蒂斯曾说:“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他作画,偏爱用平涂的画法。他把绘画视为平面的装饰,而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同时,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

我们先以他的著名作品《马蒂斯夫人像》(图1)为例,略加介绍。我们初看这幅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人物鼻子上的那一条绿色条纹。因为在我们的记忆中,除了戏剧或马戏团的小丑,什么人的鼻子会是绿色的?然而仔细看,一道绿色条纹和紫色的挽起的发髻,把夫人的椭圆型脸分为两部分,同时又和背景中涌满的三色形成对比。右半边重复着灵动、活泼的绿色主题;左半边的紫色和橙色则与夫人的衣着相照应。因此,这条绿色条纹其实是神来之笔,把夫人的脸划分为明、暗两部分,这遵循了传统肖像画的程式。但这种划分是依靠色彩而完成的:自然光线被直接转译为色彩―夫人的脸一半是冷色,一半是暖色。可以说,马蒂斯缔造和谐的全部秘密就在那条绿纹上。如果我们眯起眼睛,整个画像就浓缩到这条绿线上。它平衡着左右两边脸,平衡着夫人的眼睛,还把脸和背景连接在一起。

马蒂斯在他的艺术成熟期有一幅著名的力作―《舞蹈》(见题头图),是他为自己的忠实赞助者、俄罗斯的收藏家史屈金先生创作的三幅画之一,现在收藏于俄罗斯的彼得堡。画面描绘了5个携手绕圈疯狂舞蹈的女性人体,画面朴实而具有幻想深度,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背景,只是一种欢快、和谐、轻松,洋溢着无尽力量的狂舞场面。让我惊讶的是,画中只有3种色彩:蓝色和绿色代表了天空和大地的和谐,也可以看做是蓝色的夜空和绿色草原的对应下的安静和谐调;最奇怪的是,人体则一律用砖红色来表达,而且用的是平涂笔法,好像是五个红色的人体剪影,似乎表现了女人一种原始的古朴、健康的美丽,也与蓝天绿地形成了对比中的均衡和谐。

我们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也看到马蒂斯同样另一幅题为《舞蹈》(图2)的作品,与他现藏于俄罗斯的原作相比,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构图几乎完全相同,只是人体的颜色不如原作那样浓烈。原来这是马蒂斯为创作《舞蹈》而画的一幅结构草图,据说这幅画打算挂在从右下方走上去的一处楼梯平台墙壁上,所以下方的人物是向左上方倾斜并在快速的运动之中,而左方的人物则显得运动平缓,这是为了照顾第一次观画者走上楼梯时的观感。顺带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也展出了另一幅马蒂斯所作《舞蹈》(图3)的草图,只不过是最终作品的左半部分。可见,为创作这幅作品,画家呕心沥血,下了不少功夫。

不过这幅《舞蹈》在巴黎公开展出时,却遭到了当时艺术界一致的嘲讽,有人评论画家、粗俗,只能画出如此幼稚、低劣、弱智的作品。其实这不是马蒂斯等画家第一次得到如此评论,“野兽派”这一称谓,原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出于同一层展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贬损为只是将“一罐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一位记者忽然发现在这个展厅中央,有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讽刺性地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于是,“野兽派”这一名称很快被广泛地认同。

现在看来,野兽派画家们对现代艺术史的最大贡献就是解放了色彩,使画家们运用色彩时不必再按照自然界本来的样子来模仿,而可以根据画面形式美的需要或者艺术家的主观情绪来进行创作。笔者后来参观了不少当代艺术画作展览,发现在许多画作中都有野兽派风格的影子。

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

如果说野兽派画家主要在画作颜色方面作了创新,那么几乎同时代的立体主义画派则动了画面的造型这块过去古典画家们赖以生存的“奶酪”,他们要创造结构上的新的美。于是,他们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削弱过去常见的那种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由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结构。他们创造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像”的绘画语言,将物体或人物的多个角度的不同视像,也就是人们不可能同时看到的东西,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中。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也就是说,立体主义画派的艺术家们其实是在完成本来不可能做到的任务:在二维的平面上真实表现三维的物体或人物。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就是20世纪的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

这位大师的巨大影响,至今犹存。今年5月11日,毕加索1955年的油画《阿尔及尔女人(O版)》(图4)以1.794亿美元(含佣金)的价格在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会上售出。据称,到目前为止,毕加索的这幅作品拍出了艺术品拍卖史上的最高价。因为这是毕加索的艺术巅峰期的一幅佳作。如果我们仔细辨析,便会发现画面左边的一个半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人体的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一个横躺、一个站立。毕加索最喜欢用这样的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在这幅画上,人体比例恰似洒落一地的积木。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背景上黑色的阴影让画面具有某种三维空间的感觉,凹凸有序,它们看起来有的像实体的块面,有的则像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毕加索开创立体主义,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像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这幅作品因为是他晚年艺术成熟期所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造型方法至臻完美。这幅画,充分体现了立体主义画风的特色。

在美国的许多艺术博物馆都藏有毕加索的作品,而我们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的《亚威农少女》(图5),是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并被认为是第一张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在《亚威农少女》中,5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画家把这5个人物不同侧面的部位,都凝聚在单一的一个平面中,把不同角度的人物进行了结构上的组合。看上去,就好像他把5个人的身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几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行了组合,形成了人体、空间、背景等一切要表达的东西,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一个建筑物一样。女人正面的胸脯变成了侧面的扭曲,正面的脸上会出现侧面的鼻子,甚至一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画面上呈现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传统立体透视的感觉。所有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极强的视角冲击力。

这是毕加索在巴黎的工作室花了几个月时间创作的。这幅作品的标题―亚威农―取自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家闻名的妓院。有趣的是,按照毕加索的初步构图方案,最左边的人物本是一个男人,但艺术家在最后完成时作了改动。顺便说,在使用颜色的技巧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前述野兽派画风的影响。

这就是我在同济大学殷教授陪同下参观纽约一些艺术博物馆的观感,可以说,这也是我学习西方艺术史从远古直到近现代部分的过程。其实西方现代艺术还有一些流派和作品值得一谈,但这些作品更趋向于抽象,更接近于当代艺术的某些流派,也许读者看了某些图会觉得索然无味或者莫名其妙,所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全文完)

上一篇:为什么孩子的血管如八十岁老人般硬化? 下一篇:突变基因揭开“秘密犹太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