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31 05:40:17

论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中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要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尤其是对技术层次要求较高的IT行业计算机类专业。因此中高职衔接在培养IT高层次人才中非常关键。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高端技能IT人才;中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507-02

1 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1.1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在国外职业教育中,德国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主导地位,学校依据企业的需求与并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在德国,中职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进入继续教育(即高职)学习或者平等的进入研究型大学进行深造,实现了中高职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在德国深受学生青睐,这源于德国政府的重视、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度,这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

在国内,随着近几年部分省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共同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衔接模式。目前计算机类等大多数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五年一贯制,即学生初中毕业后,可进行5年制职业教育学习,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大多是在一个学校进行学习。

二是3+2分段模式,即初中毕业生首先在一个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期满后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另一所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继续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

三是对口升学模式,即学生首先在中职学校完成3年制学习,然后通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选拔后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对应专业的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

1.2 选题意义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要协调发展,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第十六条指出,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及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第四条指出,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进展。总结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启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制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确定一批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从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中高职衔接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在采取措施积极推进。

2 预期目标与研究内容

2.1 预期目标

通过将高职院校与所对接的3+2、对口升学和单独招生等各类中职学校生源基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各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分析各种模式的优劣,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模式。最终,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计算机类各专业特点,探索校企合作途径,总结形成一套切实可行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包括专业衔接、校企合作、课程衔接等衔接模式。随后在省内进行推广,推进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

2.2 研究内容

2.2.1 中高职衔接模式研究

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五年一贯制,即学生初中毕业后,要进行5年制职业教育学习,有“2+3”和“3+2”两种模式。首先完成中等职业教育(2年或3年),然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大多是在一个学校进行学习。二是3+2分段模式,即初中毕业生首先进行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期满后通过选拔考试择优进入另一所有合作协议的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继续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学生只能进入签有合作协议的高职院校,不能进行自主选择。三是对口升学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然后通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进入本省内的高职院校进行对应专业的学习,最终毕业时获得大专文凭。

本课题主要结合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专业特点,结合目前的几种模式,探索出利于中职和高职招生培养的贯通模式,比如成立专门升学班,招生考试内容的标准化等机制,从而促进中高职繁荣发展。同时探索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的机制。

2.2.2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同属于职业教育大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断满足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高职教育只是学生起点不同,教育机构不同,但都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3 课程衔接研究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由于中高职衔接模式不同,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又存在差异,因此课程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阶段主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则更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但是,现有的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重叠,课程内容和要求层次不清。

对于五年一贯制而言,职业教育大多都在同一学校进行,因此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对于分段3+2衔接模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不同学校进行,也意味着有两套课程体系。课程衔接就会出现重复课程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3 课题研究方案

以某高职院校和部分中职学校的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研究计算机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根据目前合作途径,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并实施验证。主要策略有:

3.1 建立良好灵活的选拔机制

目前,中职毕业生主要是通过由高职院校组织的“3+2”升学考试和对口升学考试选拔进入高职阶段的,主要根据成绩进行择优录取。但这都是在学生完成3年中职学习后,统一进行考试。其实对于中职学校接受能力快的优秀学生,可以由中职学校提前推荐到高职院校进行面试后直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职学生,可以采用免试入学机制。高职教育可以打破“3+2”的固定时间限制,提前介入。另外为了促进中高职的繁荣发展,可以实施升学专班,探索应用型本科招生,吸引更多的适于进行职业教育的优秀生源。

3.2 组建阶梯式教学班级

由于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同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在中职已经具有高职学生的应用素质,而相反有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将他们统一编班,采用同一套人才培养方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今后,可以考虑采用阶梯式教学,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各个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3.3 校企加强课程合作并贯通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

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那么课程体系衔接就是重点。因此,中高职院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中高职课程系统相互独立,造成学生在中职学习过的课程,到高职院校重复学习。这样,不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无益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4 总结

在河南省,共有中职学校460余所,2011年参与3+2招生的中职学校有82所,2012年中专招生计划中包含“计算机专业”的有228个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办学形式,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IT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研究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促进中等职业院校发展,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影响力,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21).

[2] 产文良,张文凡,梁方波.“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1(48).

[3] 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4] 闫林德,刘国军.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 推动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5] 王丽雅.中高职课程进阶式衔接的探索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5).

上一篇:妙用Word提高办公效率 下一篇:卫星通信在马航搜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