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成差概念在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31 01:36:33

价成差概念在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将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进行了变革,提出了“价成差”的概念,使企业成本管理更加具有实战性,从而真正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分析。

关键词:价成差;成本管理;应用

一、价成差的导入

传统、标准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是采用“完全成本法”,即企业将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将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上述两项合计构成产品或商品的完全成本。在会计期末,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与当期主营业务成本之差,形成当期主营业务利润(暂不考虑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之因素)。

该成本核算方式的弊端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成本的核算结转通常发生在月末,不利于生产成本的过程控制和续时的利润预测;第二、受产量不足或产销不均衡的影响,间接费用的分配会造成同一产品的成本的波动,不利于经营决策;第三、同一行业内,由于投资规模不同以及地区人力成本等非经营性差异,必然导致同质产品的成本迥然不同,不利于就该产品的获利水平在企业间进行分析、对比。

基于以上生产经营中的客观事实,我们引入了“价成差”的概念。

二、价成差的概念

采用“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我们将某一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销售平均价格-相匹配的价内费用)与相应的原料成本(含原料、辅料、包装成本)之差定义为“价成差”。

价成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价成差=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原料成本

价成差公式说明:①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也称为产品销售平均净价,是指产品销售单价剔除体现在价内的运输费用、价内的装卸费用、价内的促销返利等费用,其实质是反映企业在确认销售收入,并减去需支付的、与该销售收入配比的价内费用后,最终可以实现的净收入。

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产品销售单价-价内运输费-价内装卸费-价内促销返利费

价成差公式说明:②原料成本是指与产品销售收入相配比的直接材料成本,包括原料、辅料、包装物等。

原料成本=原料+辅料+包装物

价成差指标的提出,对公司的产、供、销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认为,“价成差”在生产型企业、特别是原料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高的初级加工行业,尤为适用,它是锁定目标利润的有效的工具。

三、价成差的应用

目前,我们已经将该指标进行了一定的演绎、完善,诞生了“方案价成差”、“生产价成差”、“销售价成差”三个分解概念,使其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得以充分应用。

方案价成差――即在下达每个批次的加工方案时,研发部门会根据现有库存原料结合销售需求生产方案进行价成差预测,即方案的经济性分析,作为一种事前控制手段,一来可以有目的性的组织生产,二来还可以据此指导采购部门在何种价位和品质上进行采购作业。

方案价成差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是:①由于它属于事前控制指标或方案经济性的测试指标,因此所采用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价格是企业预期可实现的销售平均净价或目前产品的销售平均净价;②原料成本一般采用合同价格或库存材料价格。

方案价成差=预期可实现的销售平均净价(或目前产品的销售平均净价)-原料合同价格(或库存材料价格)

生产价成差――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将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与原方案设定的指标技术进行对比,对于达不到设定要求的,将查找原因并予调整。同时,财会部利用网络成本核算平台对每批次产品进行实时变动成本核算,主要核算其所消耗的原料、辅料和包装物成本,并将本批次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对比与预定的差异以及优化下一方案。

生产价成差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是:①产品实际销售价格为当期实现的平均销售净价,它区别于方案价成差中预期的价格(或目前产品平均净价);②原料成本是采用当期生产所实际耗用的原料、辅料、包装物成本,区别于方案价成差中的原料合同价格(或库存材料价格)。

销售价成差――产品进入销售环节后,并不见得会完全依照预计平均价格进行销售,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的差异性,甚至运费、促销、返利的影响。因此会根据实际销售净价核算销售价成差,从而得出最终的经营绩效。

销售价成差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是:①产品实际销售价格为当期实现的平均销售净价,与生产价成差一致;②原料成本是采用库存原料、辅料、包装物的移动平均价格(或加权平均价格),区别于方案价成差和生产价成差的计算口径。

价成差也是确定销售价格的唯一价值衡量基准,行销人员主要依据此制定适宜的价格策略,某个价成差基点成为保障现金不流出的价格底线。

由此可见价成差概念的引入以及动态使用,使得事前的原料采购,事中的配方成本预测、加工工艺控制,事后的销售定价以及售价实现有了统一的衡量依据和沟通语言,促进了经营管理能够按照计划协调进行,从而保障经营绩效目标的实现。

四、价成差的应用条件

价成差作为考察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同质产品确有其独到和可借鉴之处,但是该指标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对比是绝对没有意义的,因为不同行业之间获利水平是截然不同的。

价成差的应用需要企业大量基础数据的准确。一般来讲,工业企业采用期末一次结转成本的方法,它对数据的及时性、广泛性要求较弱。但是,价成差的核算已经贯穿了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如果不能取得相关过程中的真实数据,恐怕就不能起到制定策略、指导经营活动的作用,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失误。

价成差的使用需要强大的信息化支持。对于一个产品较多的企业来说,仅凭借手工方式或电脑的简单处理不可能完成整套价成差的计算工作,必须借助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才能实现。同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转变也是价成差得以应用的重要保障。

价成差更适用于原料成本占销售比重较高的行业,在某些原料成本占销售收入较低的行业,不太适用,比如“IT行业”等。(作者系中粮面业(秦皇岛)鹏泰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财务总监)

(摘自《新N营销》2006.6)

上一篇:拿什么辞退你 我的兄弟…… 下一篇:开个当铺,得费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