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节语文课都是“这一个”

时间:2022-05-31 01:00:44

让每节语文课都是“这一个”

摘 要: 本文从每个教师都是有独立个性的主体、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个性情感的凝结和学生的个性化体悟三个方面阐述笔者对个性化语文课堂的思考,以及在改变语文课堂程式化的教学现状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 这一个 语文课堂 个性

“这一个”是文艺学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大师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在《美学》第二卷中曾经说过:“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特征,本身是一个整体,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他认为文艺就是要写“人”,特别是“这一个”。他首次提出了“这一个”的论点。随后又有马克思、恩格斯、鲁迅等众多中外大家对此论点提出了自己的阐释,使“这一个”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如果把“这一个”理论“移植”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学生是“这一个”,每一个教师也是“这一个”,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文学形象也是“这一个”。也就是说每个教师、每个学生、每篇课文、每个文学形象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具有个性的主体。可见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体现出授课教师的独特魅力,给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应该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课堂。

但是,在现实中,许多语文课堂的教育目标变得整齐划一,学生被动地面对,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常常为一只无形的大手所操纵,它就是教案、教参与标准答案。很多教师利用配套的教参,或特级教师编写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抄,一句不落地照教,漠视学生的成长需要,把课堂沦为一出为完成教案、教参与标准答案的课堂剧,忽视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认识角度的多元化、情感体验的个性化。

这样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愈来愈疏远语文学习,更谈不上语文素质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素养,结合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课堂要素的多样性进行思考,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每节课都是“这一个”,形成并张扬语文课堂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苦练内功,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有个性的课堂引领者。

新课程改革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真正地成为“这一个”,让每个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善于思考,执着发展,有饱满感情。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其中成败关键就在于引领者――教师。教师首先要成为个性张扬的“这一个”,能够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适应学生“百花齐放”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可以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三个层面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让自己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活动个性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语言艺术、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敏锐的科研触角、顽强的创新精神、善于反思的可贵品质都是每一个优秀的、有魅力的、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必不可缺的。一个有个性的教师,须将自己的个人爱好与教学艺术的基本规律进行整合,为教学艺术而服务。这种整合,实际也是扬长避短的个性化过程。每个教师在书法、朗诵、图画、表达、教学组织与反馈等基本技能方面,在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基本领域都有不同的钻研,各有出众之面。那么,每个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去寻求开拓努力的方向。久而久之,在知识结构上的优势就会慢慢转化为一种个性化的教学特点,个人风格就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许多优秀的老教师就是如此百炼成钢的。福建省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就有着敢解连环结的韧脾气,他不断攻读叶老、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论著并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以本色教人”,“将自己学语文用语文的经验心得,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教给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彰显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荣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他是一个真正的“这一个”的语文教师。靳家彦老师吃晚饭时都要听朗诵家的磁带,有一口绝好的普通话……显而易见,任何一项教育技能须下一番苦功才可有所作为。这些老前辈争分夺秒、兢兢业业,勤奋学习至此,怎能不令人由衷敬佩?敬佩之余,更应群起而效仿之。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挖掘他们的“这一个”,体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情感。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课文,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体现着自己的“这一个”,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一个个作品的“这一个”,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如空山幽兰,如诗如画,能够带给我们无限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上,仅仅停留在一味地在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上细致分析,拆来拆去地搞训练,读一个明白如话的文段,却非要神秘兮兮地剖析个天翻地覆,甚至超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必然会破坏了原作优美的意境,无法挖掘作品的独特性,感受不到作者的独特感受,学生听来定会味同嚼蜡,不知所云。我们把理科教学的模式拿来,错误地把课文当成了“牛顿定律”和“勾股定理”,总希望课文像数理化公式定理那样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显然是违背了文学创作、文学欣赏的规律,不符合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这样的语文课势必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作为文化信息载体的课文,都是精品,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都是“这一个”。对读者而言,阅读的快乐就在于按自身的“这一个”去看待作品中的“这一个”。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品味作家、作品的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对一些名家名作,教师可以选点突破,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诵读,或品味,或鉴赏,或讲授,或表演,突出课文的个性美,感受作品的魅力,品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如教学《背影》,可让学生感受亲情美;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可让学生品尝意境美;教学《胡同文化》,可和学生一起挖掘思想内蕴美。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感受站在橘子洲头对着滚滚长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博怀;感受陶渊明把酒赏菊,“悠然见南山”的逸士形象;感受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旷古愁怀。在语文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感悟不同作家的风格魅力:如领略舒婷的隽永清丽,领略鲁迅的冷峻犀利,领略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些都应在语文课堂上飞扬,让它们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我在教《巴山夜雨》一诗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抒情的独特性的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体会到本诗应用时空交错跳跃的特点来抒发诗人的独特情感:诗歌从写今夜跳到写重逢之夜,从巴山跳回长安,从巴山独对夜雨跳到西窗共剪烛花,进而理解诗人的独特情感――诗人以重逢时的畅谈为快乐,可是,这重逢却是渺茫无期的,快乐也就成了水中花镜中月,虚幻的快乐更增添了现实的痛苦。通过引导思考,学生发现了“共剪西窗烛”其实是以乐景写哀情,用温馨欢乐的幻境反衬冰冷痛苦的现实,也就发现了本诗抒情的独特性。

总之,要将语文课教出个性来,让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形象,让一篇篇风格独特的文章,点染出语文课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课堂充满留恋,因本课堂充满欢乐,而对下堂课充满向往。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这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体验,多激励学生,让学生敢于思想,敢于表达自己的个性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让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个性。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尊重学生,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不可居高临下,不可目中无人,应把服务于学生会学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

倘若一个教师总是唯我独尊,动不动就板起面孔训斥学生,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任,不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常常越俎代庖;总喜欢过把瘾似地一个人在课堂上“填鸭式”地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这样势必削弱乃至剥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滋生自卑和厌烦情绪,养成惰性和依赖性,即使学生在一次两次考试中成绩尚可,也是以综合素质的失落和潜在能力的埋没作为沉重代价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教学中应少一些指令,多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性格、气质、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在教师指导下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教师应当允许学生见仁见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大胆发表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闪现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调动平时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用心灵去感受那渺茫的淡淡的荷香、那摇曳的田田的荷叶,那弥漫着整个荷塘的溶溶月色,用心灵去体验那月下独行者的淡淡的忧愁……从而体验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意境美,获得个性化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去讨论。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认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不同的个人感受,我没有发表看法,只是提醒学生: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鉴赏过程必须以审美客体(即原作,辅之以作者、背景资料)为基础。并且向学生分发了一份自己整理的作者和背景资料的提纲,鼓励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再去品读课文,进一步思考。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回答不必字字珠玑,但必是带有个性色彩的鲜艳一笔。每个学生都是“这一个”,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都是“这一个”,每个学生的思考回答都是“这一个”。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带着学生品读充满作者人格魅力的课文,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净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智慧、熏陶美好情操的美妙“磁场”。这样,才能使每一个“这一个”(学生)在读“这一个”(作品)时真正拥有自己的“这一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这一个”。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二卷).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许更生.回归本然教学观的实验探索――陈日亮语文教学思想述评.

[4]张健.让语文教学充满个性.小学青年教师,2005,(12).

上一篇: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下一篇:悲曲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