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就业实战技巧

时间:2022-05-31 12:27:43

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就业实战技巧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实战技巧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基本的求职就业实践技巧,对于大学生成功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大致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实战技巧包括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处理就业信息,做好求职材料准备,求职面试签约,离校与报到等。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探讨

1.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特色专业,以促进计算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智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以往的一般计算机应用操作,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反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就显得非常紧缺。因此,开设计算机专业时应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特色专业,并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多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基础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网页设计与网站开发、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践等,这些课程都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关键,也是近年来计算机取得飞速发展的主要技术。采取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自我推销能力。

2.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活力的有效机制。以我校为例,组织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就业、师资培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引入企业界、经济管理部门和当地社区的参与,协同培养富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把社会积淀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充分吸收到计算机的教育中。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如何探索和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所谓的“订单式”培养就是高等学校提供场地、教师、生源,企业提供一部分师资、实训基地、用人需求,双方结合起来培养人才。“订单培养”是面向市场,坚持人才培养创新的模式。近年来,我校依据“互动双赢”的原则,积极开展顶岗实训,通过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目前已与市内外十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接触”,为许多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大力实行“双证”制度

高职院校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对于增强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我校主动与省劳动厅联系,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据了解,我校自通过推行“双证”教育制度以来,获得了良好的就业效果,同时在校学生也充分认识到“双证”对毕业生就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

就业指导工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就业指导应当贯穿、延伸到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我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与此同时,学校实行学院、系部、专业三级就业指导,积极开展职业测评和就业咨询工作。根据学校的职业指导方案,各系部都制定出各阶段的职业指导计划,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由专业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使就业指导内容由“方法指导”真正转变为“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专业,进而热爱自己的专业。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竞争力。

二、就业信息的收集

就业信息是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如就业政策、就业机构、供需双方的情况及用人信息。就业信息的收集是大学生成功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前提与基础。

1.收集就业信息的基本要求

收集就业信息应力求做到“及时”、“广泛”、“具体”、“准确”。“及时”,就是收集的信息没有过时。“广泛”,就是信息面不能太窄,需广泛收集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具体”,就是收集的信息不能抽象,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生活待遇、发展前景、联系电话、对新进人员的基本要求等各方面信息掌握得越具体越好。“准确”,就是信息要准确无误,用人单位对生源、性别、相貌、外语水平、专业、层次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都要搞清楚,绝不能似是而非。

2.收集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1)通过校内主管部门收集就业信息。这是收集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主要机构,对就业信息的占有量大于任何一个部门,全国的、行业的、地方的就业信息都有完整的收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2)参加各种类型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收集就业信息。各地方、各行业及各高校每年都举办规模大小不等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这些“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所容纳的毕业生需求信息量非常大,而且还可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洽谈,相互了解情况,进行双向选择,有时甚至可当场拍板,签订协议,快捷有效。

(3)利用人际关系收集就业信息。人际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亲戚)、地缘关系(同乡)、学缘关系(同学、老师)、业缘关系(进大学以前的同学)、情缘关系(友伴)等,充分利用这些人际关系,可以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特别是本专业的老师,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在与外单位的科研协作或兼职教学中,对一些对口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得比较详细。而校友则大多在对口单位工作,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也比较具体准确,成功率较高。

(4)通过实习单位收集就业信息。实习单位一般都是专业对口单位。在实习时期,你就可以了解实习单位是否有录用员工的意向。如果说实习单位有意进人,很可能你就是他们考虑的人选。通过实习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每年都有不少。

(5)打电话、写求职信或登门拜访收集就业信息。这是一种探求性的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要求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有大概的了解和预测,敢于自荐。这种途径虽然主动性强,但盲目性大、成功率低,在缺乏就业信息的情况下,不妨一试。

(6)查阅有关报刊收集就业信息。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业性杂志,定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其他一些地方性报纸、杂志也经常介绍一些就业信息。

(7)通过电脑网络、广播、电视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电脑网络获得就业信息是一条高效、便利的途径。既可从中查阅到职业需求信息,又可以将个人求职材料输入网络系统,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参考。地方性的图文电视、广播也常常公布就业信息,多是用人单位急需人才的招聘广告,可及时收看或收听。

三、大学生求职材料的准备

大学生求职材料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种是由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统一编制的材料,如《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等,另一种是大学生自己编写的自荐材料。

1.大学生求职材料的内容

作为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材料一般指在校学习期间的材料。从材料范围上来看,一般包括四大方面:一是个人简历材料,指与毕业生有关的基本社会情况及简单历史;二是专业学习材料,指择业者的专业成绩、研究成果、任职情况、特长爱好等;三是奖励评论材料,指毕业生的获奖情况及有关组织、部门或权威人士的评价;四是社会实践材料,指毕业生在社会工作、社会实践或集体组织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以上各方面,图片、实物、文字、表格等形式都可以。

2.大学生求职材料的撰写

(1)求职信

求职信是向用人单位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信,它是求职材料的一部分。求职信和格式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附录等六个方面。其中,正文是求职信的主体部分,其形式多种多样,一般都要求说明求职信息的来源、应聘岗位、本人基本情况、工作成绩等内容。结尾一般希望对方给予答复,盼望能有机会参加面试,并写上祝词。附录要写明有效证件目录,一是方便招聘单位审核,二是给对方留下很负责任、办事周到的好印象。

求职材料的内容包括说明本人基本情况和求职信息的来源;说明应聘岗位和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能力;介绍自己的潜力;表示希望得到答复或面试的机会。

(2)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是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对自己大学四年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的求职材料,个人简历一般应该包括个人概况、求职目标、任职资格、学历、工作经历、专长与成就、学术论著、课外活动、外语技能、社团职务、自我推荐等。撰写履历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供其所需,文字简明,主题突出,措词得体,篇幅适宜,格式规范,设计美观。

(3)推荐表的填写

推荐表的填写方法有三个要点:一是内容真实可靠,奖惩情况、外语水平、各门课程的成绩等都应如实填写。现在许多毕业生将教务部门存入电脑的各学科成绩直接打印一份附在推荐表上,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二是院系评语实事求是,既肯定毕业生的优点和成绩,又指出毕业生存在的不足。这既是如实反映情况,也是对毕业生负责任的表现。三是要充分发挥备注栏的作用,补充推荐表栏目的不足。如,有些毕业生曾在国外留学一年,也有的毕业生第二外语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一定的等级,或辅修专业达到较高水平等,都可以在备注栏中加以说明。

上一篇:因特网环境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整合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