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及体会

时间:2022-05-30 06:53:43

5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及体会

产科出血是产科常见急危重症,多见于产后,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若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展为失血性休克。目前由产后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居首位[1],积极防治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四年来,我院收治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科出血患者52例,其中出血性休克5例,经过积极抢救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产后出血52例,产后出血患者年龄20~41岁,平均28岁,初产妇8例,经产妇44例,平均孕周39+1,双胎妊娠3例,单胎妊娠49例;剖宫产18例,阴道分娩34 例;出血量500~1000 ml 者41 例,1000 ml 以上1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37例,胎盘因素11例,软产道裂伤 4例。

1.2 诊断标准 按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者为产后出血;出血发生在24 h后至产褥期结束为晚期出血,又称产褥期出血。本组出血量的测量采用盆接法及称重法。

2 抢救

①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把握抢救时机。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留置导尿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血压、脉搏、皮肤温度、颜色、尿量等,并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血容量情况,由此调节输液速度,决定输液种类及量,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时则更应如此。视病情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快速输液时,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防止输液过快发生肺水肿;②给予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使子宫壁血窦闭合。方法是: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按压下腹,将子宫上推,右手置于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做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在按摩过程中将子宫腔内的积血压出,以免影响子宫收缩;③迅速查明出血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做好各项检查,抽血做交叉配血,并做好术前准备。遵医嘱给予宫缩剂、止血药物及抗生素治疗;④产妇取平

卧位,必要时头低足高位,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注意保暖,对体温低于正常或四肢厥冷者采取复温措施。注意出血情况观察,少量暗红色出血属正常,少量浆性出血应警惕宫腔积血,血液不凝则考虑DIC的发生。

3 护理

3.1 临床护理 产妇生殖道防御和自净作用被破坏,贫血的产妇抵抗力更差,易发生生殖道、呼吸道、泌尿道、乳腺等感染,护理中应注意开窗通风、勤换衣服、刷牙洗头、擦浴等,注意空气及水的温度,便室内及全身皮肤清洁卫生。

3.2 饮食护理 分娩过程相当于重体力劳动,经历这一过程后产妇往往体力疲惫。大部分产妇产前不能进食,产后应予高能量、高蛋白、低脂饮食,补充体能。哺乳期宜高铁、高蛋白及补血饮食,利于康复及婴儿需要。

3.3 生活护理 为产妇提供安静,温馨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医护人员态度和蔼、关心、体贴产妇。保持待产室、产房,环境美观。与孕妇积极进行语言交流,向她们介绍医院环境并讲解一些有关分娩知识等,使她们融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去。

3.4 心理护理

3.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只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使心理护理得以顺利进行。孕妇住院后及时向她们介绍其主管医师姓名,责任护士,取得孕妇及家属的高度信任,实行陪伴分疗措施,在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减轻产妇的身心痛苦。

3.4.2 消除恐惧、焦虑感 多数产妇对出血存在恐惧心理,护士应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安慰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关心体贴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产妇,耐心倾听其诉说,与产妇接触时要注意语言的技巧,以积极乐观、热情的情绪感染她们,使其心情愉快,以消除其紧张抑郁情绪。同时应及时评估产妇的心理、生理状况,通过对产妇的细心观察和认真交谈,对其流露的各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因势利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注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量, 根据不同的原因, 设法通过亲属, 特别是丈夫、婆婆要多给一些宽容和安慰,使其向往未来,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她。

4 讨论

产后出血发病突然,来势凶险,如处理不当,休克时间过长,可使产妇在短期内死亡,即使抢救过来也会因垂体缺血坏死日后并发垂体前叶功能低落症(席汉氏综合征) ,严重影响妇女健康[2] 。产科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及时发现和治疗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及妊娠合并症,高危妊娠的孕妇提前住院。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产妇曾有产后出血史,多次分娩及人工流产史,子宫肌瘤,肝炎,贫血,血液病史。妊娠期常见因素有妊高征、双胎、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分娩期常见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急产、阴道手术产、剖宫产、胎盘滞留等。有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约80 %发生在产后2 h 内[3] 。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与处理,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正确处理各个产程,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 h ,如2 h 出血> 200 ml ,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及时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特别要警惕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的一些症状(口渴、眩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闷、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产后出血的发生往往有许多社会、心理因素存在,如孕产妇为逃避计划生育而隐瞒生育史、婚前流引产史,经济困难者不愿剖宫产(有手术指征者) 。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孕产妇的整体护理,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孕产妇交谈,从而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了解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协作组.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 ,34 (1) :645.

2 孙云桥. 妇产科学,第4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2.

3 乐杰. 妇产科学,第4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9.

上一篇:手术室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护 下一篇:小儿急性喉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