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 文传情

时间:2022-05-30 05:16:28

【摘 要】高考古诗文鉴赏题年年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江苏高考命题思路无非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人云:“诗言志,文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分类探讨,以期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情,提高理解和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 思想感情 题目 注释 意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灵魂。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破家亡之痛,还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迁客之悲,亦或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征人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能体会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是真正读懂诗歌的标志,也是读诗的最大乐趣。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含蓄凝练而形象性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指出:“诗者,吟咏性情也。”感情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无以谈诗。诗人无论在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通过这些情感可以折射出他对人、事的观点,或不满、或歌颂、或赞同、或反对。而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般不是直接的流露,而是隐晦曲折的,往往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这些都给诗歌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反复认真咀嚼,仔细用心品味,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才能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然而不少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尤其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领悟起来就更加困难。而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于诗歌鉴赏提出了如下要求: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前一考点主要是针对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来的,要求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鉴赏诗歌。后一考点是针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提出来的。诗歌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首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因为语言及表达技巧都是为诗歌思想内容服务的,而且一切形象的情感特征都是由思想内容决定的。这就要求学生只有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才能拿到诗歌鉴赏的金钥匙更好地答题。

下面让我们打开智慧的宝库,以近几年江苏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表达思想感情”类题型的答题技巧作一些初步探讨。

【精彩回放】

(2007年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0年江苏卷)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

(2011年江苏卷)

春 日 忆 李 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双方翘首以望的思念之情: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他。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

下面,让我们分析近年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涉及“情感领悟”题材料、考查角度、分值等情况。

纵观这张表格,我们可以对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情感领悟”的要求作如下分解:

1.近年来,高考古诗词材料来源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向,但仍以唐诗宋词为主。

2.江苏高考题“表达思想感情”类题型往往和“分析技巧”类题型一起考查。

3.高考题题干设置,都给我们许多信息提示,一定要细读题干,探究命题者的用意,按照提示答题。

4.思想内容、情感理解及领悟上多角度、多层面采点;

5.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解思想感情,要求多层面答题。

总的来说,无论是诗歌诗句内容上,还是题目的设置上,亦或是答案的呈现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都体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

李季说:“诗,是诗人对社会生活在他头脑中引起的激情的自然流露,每一行诗,都是心灵激动的记录。”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它们或直白张扬、开门见山,或含蓄隐晦、托物言志。当然,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孤零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

一、读题目,确定思想情感的类型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有最能点明思想感情和主旨的词或短语。诗歌题目大多与诗歌内容有某种联系,或标明时间地点,或显示人物事件,或暗示思想倾向,或表明观点态度……把握题目一般可以弄清楚题材,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根据诗歌题目中的“送人”二字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知道了这是首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就更容易解读了。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着一“喜”字,表达了欣喜之情;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由“喜”而“又”,则作者喜悦与哀愁的复杂情感如在眼前。

而中国古典诗歌取材丰富,情感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边塞征战、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赠友送别、山水田园、闲适隐逸、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咏史等多种类型,而这些情感又因为个人经历、胸襟、气度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因此,鉴赏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类型分析它的思想和感情,找到题目中如“思”“送”“怨”“恨”“悲”“喜”之类明示感情的词语。

二、看注释,把握思想情感的脉搏

鉴赏诗歌,离不开注释。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而古诗的作者离我们较远,他们所处的环境我们也比较陌生,命题者有时会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注释。这些文字往往见于诗歌的后面,有的甚至暗藏在考题当中。它传递的信息虽小,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大作用。事实上,注释往往对理解、鉴赏诗歌有较大的启发或暗示作用,从而提供解题的相关信息。因此,鉴赏诗歌时千万不可小视这些注释,一定要认真地看注释。

近几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注释,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

一种是解释词句的注释。有些诗歌遇到生僻难懂的词句,命题者往往会给出注释,降低了难度。如2007年北京卷《》的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解,帮助理解诗句,其实它是解答题目的关键所在。注释①“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有助于解答第③题,注释③~⑦有助于解答第②题。

一种是介绍作者的注释。有些诗歌考题中出现的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但对那些不熟悉的作者,考题往往有注释,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有一道高考模拟题是阅读两首诗,一首是朱余庆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另一首是张籍的《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在这两首诗的后面,命题者给出了一个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如果没有这个注释,许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诗的内容,更谈不上回答准确了。

一种是交代背景的注释。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印记。命题者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注释。如2009年广东卷杜甫的《月》:“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释:“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如果没有注释①,我们就很难把握住作者“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当然,除了这些作用之外,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以及提示用典的作用,有些还会暗示诗歌的内容、意境或者写作风格等。

三、品意象,解读思想情感的内涵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窥意象而运斤。”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大都借助“意象”表情达意。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不仅要着眼于诗人所描写的客观物象,更要透过客观物象的外表体悟注入其中的感情。读诗就是要从寻找、感悟、分析意象入手,仔细品味意象及其内涵,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一般说来,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诗人常常会选择最能表达情思的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十八个字,九个名词,这些意象的叠加都融合了诗人主观的情思,都带有一种萧条、衰败、冷落的悲凉情调,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羁旅漂泊、凄清、伤感的人生意境。

然而不是诗歌中每一个物象都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物象。在反复使用中,物象的某些内涵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被代代继承沿用,继而成为人所习见的含义或者约定俗成的含义。“月”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诗经》至清代,吟咏月的诗词作品不可胜数。它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纯洁友谊的见证、思乡怀人的寄托、离愁别恨的情丝、失意孤寂时的伴侣……同样是月,不同诗人笔下月的内涵却大不相同。李煜悲叹“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刘禹锡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柳永高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沉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月”的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不同的情怀。

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喜欢吟风弄月、把盏赏菊等,原因就在于这些物象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够触发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慨。因此,不从意象出发,就不仅无法进入优美的诗境,而且无法解读诗歌思想情感的真正内涵。

四、析技巧,开启思想情感的钥匙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诗歌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换句话说:表达技巧的运用,就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我们不仅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表达技巧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其实这些概念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很多时候又是互相包含的。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反复、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如徐兰《出关》“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在征马这一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作者对春光易逝,好景不再的无限惋惜之情。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诗人借助客舍紧紧封闭、春寒阵阵袭来、杜鹃声声悲鸣、夕阳徐徐西下的景象构成的凄清意境抒发了凄厉无穷的羁旅之愁。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抑扬等。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总之,在解答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品味诗歌的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从而理清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试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那么答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龙冈中学。

上一篇:试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活动设计 下一篇:论文本多元解读的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