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教学模式与实践

时间:2022-05-30 03:44:23

“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教学模式与实践

摘 要: 针对现有可视化教学演示系统底层代码已经被封装好、不适合算法演示等不足,基于VC和Open-CV,引入一种可在效果图像、算法和关键代码三个层次实现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包括PPT图片或动画演示、验证深化演示、引导验证演示三个子模式,能满足演示、修改、钻研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数字图像处理 可视化教学模式 教学有效性

1.引言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Willard S.Boyle和George E.Smith,他们研究的电荷耦合元件(CCD)推动了数字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当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也因此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数字图像处理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光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知识,使教与学都存在一定难度。“可视化教学”是减轻这种难度的有效方法,张智商[1]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可视化做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演示系统。贾永红,李树涛[2,3]等从不同侧面对可视化教学给出了诠释。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方法,不过,由于它们基于Matlab,而Matlab底层代码已经被封装好不对用户开放,不适合算法演示,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尝试一些新的算法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本文基于VC和Open-CV,引入了一种可在效果图像、算法和关键代码三个层次实现可视化的教学模式。

2.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此处述及的可视化教学模式构建分为三个基本步骤: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内容的衔接过渡;可视化教学模式的实现。

第一步,教学内容的取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覆盖面很宽,且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领域更有效、更实用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不断产生,课程内容有持续增势。要使可视化教学有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我们取舍的原则是:重基础,兼顾先进,关注实用。以目前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内容为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和适用性,并保持先进性。比如,保留了狭义图像处理中影像灰度直方图的有关概念、性质及其应用,图像的空间域、频率域增强与复原,广义图像处理中边缘检测、区域分割、灰度共生矩阵分析法和图像的模板匹配等内容;增添了比较新颖而实用的方法和前沿知识,如分形特征提取、多分辨率分析法等内容。受学时的限制,有些新颖的、难以理解的理论如小波分析、马尔科夫随机场和神经网络等内容,则作为选学内容供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尤其是一些实用价值高的新成果,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动关注,提升学习兴趣。

第二步,教学内容的衔接过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包含的内容繁多,如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及边缘检测、图像的几何变换、频域变换、数学形态学处理、彩色图像处理、图像编码、图像恢复等,这些内容之间既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又有着相对独立性。为让学生能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地学好本门课程,需对经过第一步取舍后的内容做出从深入到细节的衔接编排,让相对独立的内容系统化,有序化,消除其中的跳跃性。内容编排的总体原则是:从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从灰度图像到彩色图像。例如,可以从较直观简单的灰度图像几何变换入手,进入到仍有直观性的边缘提取,在学生对图像处理有些感觉后,再进入到相对抽象一些的频率变换。

第三步,可视化教学模式的实现。一方面是前期预备,教学是经过教与学双方努力才会有结果的活动,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所以,我们在前期预备课程中就给学生开设了C、C++等课程,让学生熟悉VC编程环境,同时,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开始前,给学生介绍了Open-CV,让学生熟悉可视化教学涉及的编程,能从代码级动手参与。推测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概念点、算法点,强化这些点的可视化教学。另一方面是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选择。鉴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综合性和学生实际知识面相对不足的现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过长的演示或过长的PPT讲解都可能使学生陷入局外人状态,学生看、听得热闹却一无所获。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将讲解PPT和基于VC的演示相结合,形成一种三层的、立体式的可视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流畅。这三层分别是:效果图像、相应算法、关键代码。在具体演示中,为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我们还引入了更改机制,即学生可在课堂内外或实验中更改代码或参数,观察结果,从结果的差异中消化所学知识。此外,在PPT中我们引入了大量的动画,以减少教学过程中三个可视层面间的切换。整体而言,可视化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讲解和演示的流畅交互及学生和老师的流畅交互。

3.可视化教学实践

不同于本文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提到的独立于PPT、内容完全集成的演示系统,可视学习模式没有独立的演示系统,而是将知识讲解、实例演示等交融在一起。具体做法是:紧贴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概念、算法的理解难度,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课件,然后以课件为线,以各个概念、算法的演示为点,点线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形式至少可提供两种便利,一是内容和演示之间可以切换流畅,二是由于各概念、算法的演示程序是独立的,代码量少,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直接修改、观察、分析算法。从具体实践角度看,可视化教学模式可分成三个子模式:PPT图片或动画演示子模式;验证深化演示子模式;引导、验证演示子模式。

图1是PPT图片演示子模式的一个页面。它的前一个页面讲解了空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变化对图像的影响,本页面给出了实例。其中图(a)给出了一幅灰度级分辨率为256,空间分辨率为512×512的图像。图(b)、(c)、(d)、(e)及(f)的灰度级分辨率与图(a)相同(为256),但空间分辨率依次降低为256×256、128×128、64×64、32×32和16×16。此种子模式通常用于不涉及算法或算法极度简单的场合。

第二种子模式,深化演示子模式。此种子模式用于算法有一定难度但不是很难的场合,实施具体过程是:算法讲解;验证演示;关键代码演示;算法执行过程演示。图2为用Canny算子提取边缘的验证演示示例。课堂内将先讲解Canny算子提取边缘的原理及上下限变化会带来的影响,接着进行演示,实际给出针对不同上下限得到的边缘结果。

限于篇幅,图2仅给出三例,在实际演示中,可给出任意的上下限组合,演示相应的边缘结果。结果演示完毕后,接下来显示相应的关键代码,此例的关键代码如下:

cvCanny(gray,edge,LOW,HIGH,3);

其中的参数分别是源图、目标图、下限、上限和孔径,对应前面已讲解过的算法。关键代码讲透后,控制程序的执行速度,可视化地执行算法,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可视化执行算法可放在课外或实验时由同学们自行操作。至此,算法结果、算法、关键代码的三层可视化演示完毕。

第三种子模式,引导、验证演示子模式。此种子模式用于算法难度较高的场合,实施具体过程是:实例演示;算法讲解;验证演示;关键代码演示;算法执行过程演示。相对于第二种子模式,它多出了一个实例演示,这种实例演示一般情况下和后面的验证演示不同,通常是跟踪图像处理的最新发展水平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实例演示能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兴奋起来,缓解他们听后续的算法讲解时的畏难情绪。图3是一组演示实例。其中的第一个子图为人工分割结果,后三个子图分别是当前流行的三种图像分割算法的结果。

前述各演示程序均针对具体概念或算法,虽然演示集到了PPT中,但它们对应的源程序均相对独立,有着良好的开放性,学生在听完课后,可以随意修改代码,记录算法运行时的各类参数,加深记忆课堂知识。

4.结语

本文以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为出发点,结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给出了一种三层可视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强化了课堂中教与学的交互,满足了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的要求,通过该模式,学生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得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张智高.数字图像处理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2.

[2]贾永红.“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71(1):96-99.

[3]李树涛.基于理论—设计—实践的数字图像处理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87(5):58-61.

资助项目:邵阳学院教改项目(2013JG28)。

上一篇:利用信息手段,提高音乐教学成效 下一篇:“化学与生活”模块中《正确使用药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