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午后抢劫真人秀

时间:2022-05-30 03:13:12

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热天午后》与《飞越疯人院》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等几个主要奖项上捉对厮杀。这场瑜亮之争,像极了1994年《肖生克的救赎》与《阿甘正传》的对垒,最终《飞越疯人院》大获全胜,而《热天午后》仅获得最佳剧本一个“安慰奖”。不过,检验电影的唯一标准终究是时间。现如今,《热天午后》与《飞越疯人院》同居经典之列,一个真实,一个隐喻,各有千秋。

一件罪案引发的电影

关于《热天午后》的一切还得从发生在1972年8月22日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场抢劫案说起。那天午后,劫匪约翰・莫德维奇与其同伙塞勒抢劫了纽约的大通曼哈顿银行,成功抢得21.3万美元。但由于行事拖沓且毫无经验,他们很快被警察包围,并形成了对峙。莫德维奇和塞勒劫持银行工作人员作为人质,与警察周旋至当天深夜。电视台还转播了全过程。八小时后的深夜,在劫匪将人质押往机场的途中,塞勒被击毙,莫德维奇被抓获。

这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抢劫案被《生活》杂志的记者刊登了出来。杂志出刊不久,这条新闻就被电影制片人马丁・艾尔芬看到,并拿给了其同事马丁・伯格曼看。两个马丁都一致认为,这是电影的绝佳素材。马丁・伯格曼私底下与正渐渐走红的阿尔・帕西诺关系不错,就告诉了帕西诺。又恰巧,另有媒体记者在某篇报道中写道,“如果莫德维奇案件被拍成电影,倒是非常适合阿尔・帕西诺来演。”于是,帕西诺看了报道后,基本同意接下此角。改编电影的事宜基本就定了。

接下来,两个马丁找到资深编剧弗兰克・皮尔森,邀请他操刀剧本。既然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皮尔森首先想到的,就是采访原型人物。首当其冲,就是关在牢里的约翰・莫德维奇。可要采访莫德维奇,就牵涉到需要付给莫德维奇报酬的事宜。思前想后,皮尔森还是决定要采访一下莫德维奇,以便于他如何塑造“桑尼”这个人物。然而,外面的人想见里面的人,里面的人却未必想见外面的人。几次三番,莫德维奇都以不想见人为由,拒绝了皮尔森的采访要求。这下,皮尔森有些犯难,采访不到主角,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采访一下配角。于是,他一一走访了抢劫案中的纽约警察、FBI警探、银行工作人员、莫德维奇的异性恋结发妻子和莫德维奇的老妈。结果,弗兰克非但没能通过这些人的口述,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桑尼”,反倒给自己整了一出“罗生门”。因为,每个人眼中的莫德维奇千差万别,在警察口中,他是一个恶棍;在FBI眼里,他是个笨贼;在银行职工看来,莫德维奇是个很客气的劫匪;妻子说他是个没担当的坏丈夫;老妈又说他是个走错路的好儿子……皮尔森陷入彻底的绝望,无比沮丧,他甚至打电话给经纪人,希望能放弃这项工作。但经纪人却说,“弗兰克,头款可已经付给你了,你现在还剩多少?放弃也可以,钱要还来。”弗兰克一摸口袋,因采访等筹备工作,头款早就花得差不多了。要知道编剧挣钱可不比明星,写一个剧本的钱,还不如明星接个广告。无奈,皮尔森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在一番冷静后,他重新听了一遍采访录音。当听到某个银行职工说莫德维奇是个“很会照顾人”的人时,突然茅塞顿开,他意识到“桑尼”的形象不在于别人眼中的看法,而在于其自身。围绕着“照顾人”这一特点,对如何塑造“桑尼”,皮尔森渐渐有了底。刹那间,灵感犹如泉涌,不出半年剧本就写完了。

写完剧本后,两个马丁读毕,大为赞赏。二人决定要找西德尼・吕美特来拍,那时吕美特刚拍完《东方快车谋杀案》,他的严谨作风和业务水平,远近闻名。就这样,俩马丁、弗兰克和帕西诺四人共赴伦敦,找吕美特洽谈拍摄事宜。没想到,吕美特读了剧本后很爽快地就接下了。然而原本已经定下的帕西诺在伦敦读了一遍剧本后,却决定退出,帕西诺说剧本很厚,但我演不了。这并不是帕西诺耍大牌,而是当时的他刚演完《教父2》,身心俱疲,一心想息影一段时间,转战舞台剧,之前答应伯格曼,一是情面,二是题材有趣。可看到剧本并得知吕美特接手后,帕西诺有些犯难。与吕美特合作过《冲突》的帕西诺,深知吕美特的作风,照老帕的话说就是,“西德尼会狠狠地‘操’你”。 眼看,主角飞走,伯格曼心急如焚。本着与帕西诺的私交,他打电话给我帕西诺,“阿尔,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再一字一句地读一下剧本。”阿尔照做了,第二次深入阅读后,帕西诺说“桑尼”这一形象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而且他也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剧本。思量再三,他重新归来,帕西诺日后这么说:“演员有时候就是这样,在你和角色正式接触之前,很难想象自己能够驾驭这样的角色。”不过,坊间对于帕西诺的回心转意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当时拒绝后,伯格曼准备找达斯汀・霍夫曼洽谈。帕西诺一听,居然把本属于自己的角色给当时最强的竞争对手之一来演,绝对不干,这就又兜回来了。

即兴的盛宴

说起《热天午后》,除了影片不急不缓的节奏与真实感十足的场景,片中的表演着实让人惊艳。阿尔・帕西诺自然功不可没,作为好莱坞著名的“火山”,帕西诺在表演中的爆发力始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在《热天午后》里,他完全爆发的戏份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他饰演的“桑尼”都处在崩溃的边缘。而这种崩溃很大一部分,还是吕美特给逼出来的。在拍摄桑尼与同性妻子里昂打电话的段落时,第一遍的拍摄已经足够完美,且演完后帕西诺筋疲力尽,憔悴不堪。可吕美特深知,这还没有到帕西诺的极限。于是,他对帕西诺说,“阿尔,刚才的戏我们要再拍一遍。”闻言的帕西诺死死瞪着吕美特,后者甚至觉得“当时阿尔会杀了我”。但就算“死”,也得来第二条,于是一声“开拍”,帕西诺立即进入状态,表现出了比第一条更出色的情感。“吕美特是能让演员意识到,原来自己还有如此潜力的导演”,帕西诺虽然被折磨得够呛,依旧大赞吕美特。当这场戏拍完后,帕西诺与吕美特都哭了。吕美特哭,是因为帕西诺的敬业而感动;帕西诺哭,则是被逼得崩溃了。

说起这场电话戏,原本是不存在的。事情发生在电影开拍后三天,编剧弗兰克接到帕西诺电话,“弗兰克,快给我滚到纽约来。”弗兰克立即火急火燎地一路飞到纽约,见了帕西诺问,“咋了?”帕西诺指着剧本中的一段,这段中,桑尼与里昂见面,二人说了几句话后,亲吻并告别。帕西诺问弗兰克,“你跟你的老婆们(弗兰克此时离过五次婚)离婚时,有没有想到要和你老婆或亲一下?”弗兰克诚实地回答,“一次也没有。”帕西诺大喊,“这就对了嘛。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他们要亲一下,就因为他们是同性恋?我觉得没有必要把他们是同性恋的事实强调着往观众的脸上砸上去,他们只是一对注定不能在一起的相爱的人,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式表现他们间的告别吗?”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你说得太对了。”隔天,弗兰克就完成了这场电话的戏码。也许,在观众看来,电话戏并没有桑尼向人群呐喊来得过瘾,但对人物情感的刻画方面,这场戏却是不可或缺的,直接表现出桑尼抢劫银行的目的与他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情感。所以,弗兰克会说,“这场戏是作为一个演员,能送给编剧的最好的礼物。”

而在演绎这场电话戏时,帕西诺与扮里昂的克里斯・萨兰登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即兴表演的方式。吕美特是个古典式的导演,他最初的几部作品,如《长夜漫漫路迢迢》和《典当商》都是戏剧感十足的电影。因此,他本人并不偏好即兴表演的方式。但对于《热天午后》,吕美特倒觉得即兴表演很有效,因为本片室内戏居多,尤以劫匪和人质的戏为主。即使吕美特是个精确到走位的导演,也不能让彩排完全束缚住演员们的灵感。毕竟,演员的即兴与真实最为接近。于是,我们听到扮演塞勒的凯泽尔随口说出了“怀俄明”;扮演人质的潘妮在桑尼被捕后迟迟不肯下车,结果是被其他演员推了出来。这些都是演员们自行决定的产物,他们以剧中人物设身处地,想角色所想,彼此互相碰撞,最终迸发出一场场精彩的表演。

难怪,当影片上映后,克里斯・萨兰登到时代广场的影院观看本片,之前看到里昂出场时还各种笑声嘘声不断的观众,在看到电话段落时全部鸦雀无声,他们被剧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打动了,即使他们那个时代还不太能被接受的同性恋。这一刻,萨兰登意识到,“我们演出来了。”

实景的胜利

在影片开拍的第一天,吕美特对所有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各位,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言下之意,就是整部电影的宗旨是要真实。演员的即兴表演完成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需要场景来完善。于是,实景拍摄就成了必须。为了建造一座“真的”银行,吕美特的剧组找到一座布鲁克林区的废弃汽车修理厂,将之改造为银行。透过落地窗户,就能看到真实的大街。为了影片顺利拍摄,纽约市政府还特地让一辆公交线路改道,可谓极其配合。然而,为了得到真实,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布光。

为了真实,室内戏为主的本片,自然不能在室内架设太多人工光源,光只能取自室内的日光灯。但影片的特写镜头又特别多,否则不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于是,吕美特决定增大日光灯的瓦数,以使室内如同白昼。到了室外,同样如此。本片的室外光源主要是警察的探照灯和路灯,同样增大了瓦数,让四座7500瓦的探照灯对准了故意使用淡色涂料的墙壁,以使光能充分反射。而路灯增加瓦数后,则将黑夜背景中的围观人群“抠”了出来。说起围观人群,影片开拍时,雇用三四百人的群众演员,但由于是在真实的街区拍摄,真正的围观群众越来越多,有几个学生甚至冲到了第一排,成为了“路人甲”中的“领衔”。而隔壁楼的住户们,也纷纷打开窗子,一刻不停地观望着影片的拍摄。到了隔天晚上,围观群众已经达到几千人,剧组也丝毫不驱赶,群众也很配合,回应着演员们的表演,如此比真实还“真实”的场景,在影史中都不多见。在这之前,克里斯・萨兰登为了扮演同性恋里昂,在家中穿木屐、剪眉毛、留指甲,以找感觉。当他打扮一番后来到曼哈顿,想获取被关注的体验时,却发现根本没人理他。他由衷感叹,“纽约这个城市什么人都能接受,谁都吓不倒纽约。”

吕美特事无巨细,从警车型号到每个演员的走位,一一校准。在这样的要求下,《热天午后》成为了一部完美的悲喜剧,根植于真实的生活。按照吕美特的话说,整部影片将观众吸入一个幽闭的空间,在那里发生的每一秒都是真实的。这也是我们为何赞扬本片的缘由,它不像同类警匪对峙的电影,明暗双方黑白分明且英明神武。桑尼的抢劫漏洞百出,许多段落令人啼笑皆非;警察也个个饭桶,应对措施毫不得当;围观群众个个“幸灾乐祸”,“看热闹不嫌事多之情”溢于言表。但掩藏在这些喜剧,甚至闹剧表象下的,却是一个平凡人对生活的无奈。说白了,要是不缺钱,谁愿意抢银行呢?正是凭借这种真实,让《热天午后》变得不同凡响。当影片上映后,观众好评如潮,吕美特打电话给帕西诺,“阿尔,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掌控范围,它拥有了自己的灵魂。”

上一篇:亲子酒店 完美一夏 下一篇:法国电影节的中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