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资源优势,打造新传播时代竞争力

时间:2022-05-30 01:28:07

链接资源优势,打造新传播时代竞争力

“新闻链接”这种形式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报纸、期刊以及互联网上,我们阅读新闻时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新闻链接,它们活跃了新闻版面,给受众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一、网络新闻中的新闻链接为报纸编辑带来新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给世界新闻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它集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于一身,并加以优化,在传播速度、信息量、覆盖面等方面,都向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多媒体信息网络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像等。最重要的是它采取了超文本的链接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的“链”这两大基本要素组成的。“超链接”可以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实现新闻内容的“跳转”及表达方式的转换,这样就能给受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素材,而且受众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阅读。网络新闻的链接性大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综合性、信息量。大量的资料链接有利于使新闻深化、使信息透明化、使传播方式多样化。

网络新闻中的新闻链接为报纸编辑带来了新的思路。报纸作为平面媒体和纸质媒体,借鉴了网络新闻的这种形式,在对新闻的解读上下工夫,扬长避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报纸传统的版面安排,一篇稿件接着另一篇稿件,比较单调、呆板;配置新闻链接以后,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厚度,活跃了版面气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主体新闻报道如果比较严肃,背景资料则可以配以轻松的花边小常识、小资料;主体报道如果逻辑性过强,旁边则可以链接解释和说明,使报道深入浅出;还可以对报道中不便过多解释的基本原理、基本术语,在新闻链接中单列出来进行解释。新闻链接的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阅读,文化层次较高的那部分受众,可以选择对新闻所作的评价和分析;文化层次较低的那部分受众,如果对一些基本的概念不理解,可以借助于链接的解释性小资料。

二、《钱江晚报》链接编排的应用研究

在报纸上出现的新闻链接,名称各异,常见的有:“资料链接”、“相关新闻”、“背景资料”、“延伸阅读”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的链接内容不标明“链接”之类的名称,而是直接在新闻报道主体周围编排,体现了典型的链接编排思想。本文以浙江省《钱江晚报》为研究样本,选取编排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对报纸新闻链接的编排提供一些应用策略。

运用网络化思维、开放式写作来编排新闻链接。网络化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讲,网络化思维是指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网络作支撑的、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广义上的网络化思维是指思维的一种状态和方式,它比喻思维空间的一种广度和深度,恰似网络的一种结构和空间分布,其思维特征往往体现着网络特征,是系统思维在信息时代的具体体现。信息时代,由于物质性的系统的大量出现,人们与系统的接触面远远大于与单事物的接触面,在思维上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习惯。在网络思维体系中,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硬件的软件的、技术的人文的、历史的现实的以及未来的要素和系统均被集成在思维网络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全新的开放式写作方式来编写和安排主体新闻报道和相关的新闻链接。

例1:主体报道:《物价上涨考验各国政府》

链接编排:各国对策(俄罗斯、韩国、法国、阿根廷);相关新闻(欧元区尴尬应对高通胀)(2008-03-24《钱江晚报》B4版,如下页图2所示)

由于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很多国家近来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加速和经济增速放慢迹象。主体报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周围的链接编排则放眼全球,列举了西方、东方各国应对这次高通胀的举措,为解决高通胀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深入浅出,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针对受众心理来编排新闻链接。受众心理是指人作为新闻信息的接受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运用新闻链接,首先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要真实、全面地传播新闻信息。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他们不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需要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除了要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以外,还要合理地配置新闻链接,告诉受众相关的背景资料。

其次,要给受众必要的选择空间。受众有自由选择的要求,如果这一要求受阻,就会诱发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大众传媒来说,给予受众必要的选择空间无疑是必要的。必要的选择空间,不仅指传播的信息量要充分,而且指信息来源、信息内容、信息传播方式等都具有多样性。信息量不充分,受众选择的可能性必然减少;来源、方式单一,受众不可能作出参照比较,实际的选择空间依然较小。

2008年初,在应对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的报道中,浙江省《钱江晚报》的报道就体现了这一编排思想。报纸除了及时报道雨雪灾情之外,还通过链接编排把政府对灾区的支援、近期天气趋势、我国爆发罕见雪灾的气象原因以及百姓出行的实用信息都进行了整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了群众急切想了解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他们思想上的不稳定因素。

例2:主体报道:《一定要把大家送回家》

链接编排:人情:下拨救灾款;雪情:雨雪将减弱;全球变暖,为何我国爆发罕见雪灾?(2008-1-30《钱江晚报》A8版)

例3:主体报道:《雪封四明山 百姓遇难关》

链接编排:实用信息(2008-1-29《钱江晚报》A6版)

根据策划主题,围绕中心安排链接内容。媒体在新闻内容的编排上应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以保证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进而保证多元化传播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选择相关链接不能随意而为,而应精心选择有效内容,确保链接与主体报道密切相关。此外,还可以设置观众讨论话题的链接,以增加新闻报道的“互动性”。例如《钱江晚报》在一些报道主体文本之外,常常配以用“声音”命名的编排内容,反映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增强了报刊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可读性。

运用链接的新闻事件必须是重大事件,切忌小题大做。例4:主体报道:《总理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

链接编排:当前救灾三项紧迫任务;灾区考生陆续复课、灾区群众无力还贷核销、灾区不力干部被免(2008-5-24《钱江晚报》A2版,如图1所示)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遭受突发自然灾害。5月12日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在这次灾害面前,我们的人民表现出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积极抗震救灾。总理亲自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慰问和看望那里的灾民。对于这样全民关注的重大事件,运用新闻链接及时、全面地关注灾情进展,弘扬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鞭挞救灾中的不法行为,是新闻链接编排的主要原则。

予以配置新闻链接的主体新闻报道,应该是那些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社会现实意义较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链接的运用是为了深入说明问题,但是当前的一些媒体,不是从实际的新闻报道需要出发来配置链接,而是为了版面需要,对一些没有重大新闻价值和意义的普通稿件也配以新闻链接,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

避免出现链接内容不相关的现象。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一些新闻媒体追随潮流,随意应用新闻链接,所链接的新闻资料不能对主体新闻报道起到补充、说明或评价的作用,链接内容与主体新闻报道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造成信息泛滥,加重了受众的阅读负担。一些报道的“纵深链接”往往是对“相关新闻”、“背景资料”等外部相关信息的链接,使主体新闻缺乏纵深度和广阔度。造成这一缺陷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部分新闻从业者缺乏对新闻进行深度开掘的意识。

例5:报道主体:《转塘居民告别水荒》

链接编排:转塘居民前一年的缺水状况(2008-1-3《钱江晚报》A10版)

此处链接的内容是前一年(2007年)浙江之江地区转塘居民的用水缺水状况,用在这里没有起到很好的突出报道主题的作用,而且与正文之前的导语部分有内容重复之嫌。

新闻链接不仅是一种新闻编辑、写作业务的形式和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信息的传播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质的要求;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配置的过程中,如果单纯追求某一方面,会造成传播效果的降低。新闻传播中存在着的信息资源的浪费现象,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运用新闻链接进行新闻传播时,我们要保证信息的质和量,减少信息的损耗、浪费,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和效率。

三、链接资源优势打造新传播时代竞争力

有学者指出:今天已经开始的新传播竞争时代的特点在于,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对于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将越来越小,而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及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以及对于销售终端的掌控能力、终端服务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扩张能力却越来越成为形成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新传播时代,竞争的焦点已经不在于独家发现,而在于对新闻信息资源独到的开发和配置。如何解读新闻成为各个媒体展示个性、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在传播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新闻链接的内容编写、版面安排,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它有效地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它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应用和组合,发掘、深化新闻事实的价值,让受众的理解更全面。报纸作为平面媒介和纸质媒介,在与其他形式媒介的竞争中,通过新闻链接可以在新闻的解读上下工夫,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邓涛、徐家顺:《关于“链接”的新闻传播学思考》,《新闻传播》,2006(2)。

2.吴飞:《新闻编辑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鲍风:《“新闻链接”与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用新闻》,2005(4)。

5.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黄旦、吴朝虎:《也说新闻链接》,《新闻战线》,2003(12)。

7.赵振宇:《新闻传播策划导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喻国明:《渠道霸权时代的终结:兼论未来传媒竞争的新趋势》,《当代传播》,2004(6)。

9.钱江晚报数字版: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电视记者要有新思维 下一篇: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