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活动课若干问题探究

时间:2022-05-30 01:21:15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活动课若干问题探究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更加注重在实践活动课中去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活动课也应运而生。如何上好思想品德中的活动课,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活动课;途径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它着眼于思想品德学科的开放特点,把“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体会和实践,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因此,让学生搞好活动课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活动课并未真正突显其特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思想品德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活动课程已在我国全面而深入地实施,但许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它们严重地制约着活动课程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主要体现:

1.认识上的偏差。在课程史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始终都交织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矛盾。即使到了今天,一部分教育研究者也仍然坚持认为活动课应处于从属、辅助、被支配的地位。在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心目中,活动课程仍然算不上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升学压力的迫使下,他们便随意地把活动课程当作学科课程的点缀或附属物。这种认识的偏差,实质上是仍旧把活动课程定位在过去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层次上。

2.设计上的偏差。这方面突出地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关于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问题。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应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有人认为应着重扩大学生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有人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等等,观点各异,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次是关于活动课程类型的划分问题。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和班会、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活动。这种分类大致相同,实际上是简单地把过去所谓的课外活动拿过来,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再次是关于活动课程的组织问题。课程组织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序列安排,教学活动的形态结构,以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方式等。

3.实施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与地位问题。一些人认为,由于活动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独立获取直接经验为主,因此,学生应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另一些人认为,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在活动课程中,学生要更严格地按照老师的布置和安排去活动,教师理所当然应处于支配的地位,不然,活动课程便成了学生的自由课程,达不到教育目标。其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活动层次的安排问题。当我们把活动课程正式纳入课程体系时,许多学校只是轻巧地把先前课表中的“课外活动”换成“活动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则照搬学科课程,毫无创新。甚至可以这样说,活动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我们还没有达到杜威当年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活动课程建设中,没有明显体现出小学、初中、高中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未能很好地适应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存在问题的对策

1.思想重视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新教材对活动课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它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突出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加强活动实践教学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活动课属于课程范畴,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可以代替的。但也有教师对活动课的意义、目的认识不足,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钻研、领会不够,因而不能准确对待活动课教学,往往敷衍了事,在教学中将之淡化。

2.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关键。活动课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课需要学生从主题出发,亲身调查、访谈,搜集有关事例、数据或图文资料等。只有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才能使活动课更加充实和富有意义。作为教师,在学期初,要统揽全书活动课内容,长计划,短安排,早布置。如搜集资料类的,开学初就得告诉学生,使其平时注意积累有关材料;调查、访谈类的,至少得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使其能利用假日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个别访谈等。教师自身要做好充分准备,也要指导学生学会去准备。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上好活动课

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需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因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改变的,否则活动课就会成为自由式、放羊式的休闲课、游玩课。

1.认真选择活动主题。活动主题及内容一般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但就教材而言,有的活动在农村根本无法开展。针对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如九年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习中,可及时开展“科学技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动课。通过查阅资料、演讲等活动,学生感悟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当前我国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重视科技,重视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时,也认识到国家要发展,还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2.精心设计活动程序。如学习“维护人身权利”时,可结合“2011年5月1日起施行酒驾新规定”以及莆田近一年来报纸、网络上的重大交通事故的报道和图片设置问题并讨论:创设情境(重大交通事故的报道和图片)问题讨论(“酒后驾车可能产生什么危害?”“司机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超级链接(碰到酒驾,你会怎么做?)反省提高(依法维护人身权)。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设计活动课教学,他们对维护人身权有了理性的认识。让学生参与设计活动程序,有利于提高活动课教学的效果,使活动课具有教育性和实用性。

3.灵活使用活动形式。初中学生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在教学中可采用抢答、竞赛法,以此来夯实基础。设计的题目要本着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可以用投影、教师口头提出主题,学生个人或分组的形式,视情况可分为必答或抢答,在抢答时先举手先回答。要注意答案的唯一性或多元性,设计题目时就先要考虑好。在分组竞赛时,要找得力的学生协助监督、记分、统分等,教师甚至可以只做旁观者,让学生来主持。心理水平测试法:由于培养和锻炼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要求学生进行锻炼时需找准重点和方向,这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特点,除了通过自我比较和他人评价来了解,心理水平测试的方法也可为学生了解自己提供帮助。总之,凡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利于提高活动质量、达到预期效果的形式手段,都可以为活动课所使用。

4.适时调控活动过程。“导演”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控、引导。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年龄及对事物的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其表现欲的反应方式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机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全过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施“宏观调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抓住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5.及时做好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总结是知识升华的重要步骤,是使学生由直接体验上升为理性思维,继而转化为能力与技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过程。总结的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各有特色。其一,完全由学生总结,可安排一名或数名学生发言。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其二,只由教师做总结发言。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分析活动课的得失,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并概括活动的主题,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知识升华。其三,学生先谈活动体会,教师再补充和归纳,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总结方式。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体会和感受,有利于消化活动课所获取的新知识,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教师的总结则能深化和突出活动主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认识目标、能力要求和觉悟目标。

总之,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作为立足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而达到理论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21世纪合格

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鸿.活动课教学的规范性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吴炜.关于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实效性的探析[J].广西教育,2009(23).

[4]吴玉茹.对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2).

[5]詹朝晖.九年级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探索[J].新课程:上,201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上一篇:让音乐走进盲生的英语课堂 下一篇:试析后现代女性主义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