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燕子到曹校长

时间:2022-05-30 08:31:23

曹燕华从德国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叫她“小燕子”。如今,她最大众化的称呼是“曹校长”。另外,也有人叫她“曹总”(俱乐部总经理、总教练)、“曹主席”(市乒协副主席)。

作为“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的校长,曹燕华正做着为上海、为国家培养乒乓人才的最基础的工作。位于宝山杨行的这所民办学校,校舍整齐,设施完备,秩序井然;教学大纲、师资力量、后勤服务等工作都做得精良地道。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看出曹校长的煞费苦心。学生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全是慕名而至。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可以是对乒乓球一窍不通的“白纸”,而大一些的孩子则必须有一定的乒乓球基础。除了体育课,普通学校所有的文化课这里都上,但都放在上午,而下午和晚上是5个小时的身体素质与乒乓球技术训练。我想,民办学校总是要赚钱的,便悄悄地打听学校的盈利情况。可一了解,学校目前根本赚不到钱,比如住宿费一学期1000元,但学生公寓的空调、卫生间等设施是一流的,耗费很大;伙食费每天20元,但有专业的营养师配餐,学生运动量大,每天要吃5餐……而且,学校设有奖励金,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少花钱直至不花钱地在这里学习训练。

学校仅仅是“赚不到钱”,而曹燕华的另一个大摊子“曹燕华乒乓俱乐部”则需要大大地贴钱了。这个俱乐部,曹燕华个人已经投入了100多万元……

“千做万做蚀本生意勿做。”当我对曹燕华的“蚀本生意”不解时,她带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感告诉我:上海的乒乓球曾是中国的“半壁江山”,而如今,它的水平已经一落千丈……不是我“境界”高,作为一个上海培养的运动员,我从“乒乓球”中得到了很多,现在是“叶落归根”,把我的“所得”还给“乒乓球”的时候了。

“你从‘乒乓球’中得到了什么呢?以前拿冠军,并没有什么奖金呀?”我问。

“我为国增光而得到的荣誉是我的无形资产,人们由此信任我,支持我,如“红双喜”体育用品公司、昂立公司、白玉兰房产公司……”曹燕华清醒地摆正着自己的位置。

“那么,你的经济来源呢?”我又问。

“以前在日本、德国打球、当教练时赚了一些钱。现在我的实业公司赚的钱养自己、养俱乐部已经可以了,但要搞一个能参加超级联赛的一线俱乐部就需要有眼光的企业集团的支持了,因为,一个一流球员的年薪就要100多万元。不过,我也在努力培植我们俱乐部的造血功能。我在德国不来梅乒乓球俱乐部当了4年教练,他们的体育产业化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想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消化引进来。比如,如果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他们的不断转会就能给我的俱乐部带来不少的收入。比如,我正在筹办‘国际乒乓球交流中心’,让外国学生到乒乓王国来‘留学打乒乓’;就像一流的大学在美国那样,一流的乒乓学校当然地在中国。外国人来留学的乒乓学校,我要做到宾馆、餐饮的自我管理,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曹燕华侃侃而谈,她活跃的思路也打开了我的眼界。

曹燕华还有许多奇妙的想法。她说,国家每年给市少体校每个运动员的补贴就达2万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上海在全运会上每获得一块金牌的“代价”就是2000万元。曹燕华对市体育局的领导说:“你给我们俱乐部1000万元,我保证上海得一块全运会金牌;如果得不到,我把1000万元退给你。”

我问曹燕华怎么有这么强的自信心,她说,我是个“属虎的女人”,所以一直“野心勃勃”。我要把上海乒乓球的“风水”转过来。你知道吗,我们已经拿了“半个中国”(南方赛区)的冠军,离“称霸全国”的日子不远了!

问到她的先生。她说,前年,她的先生已经变成了她的朋友。当然,作为朋友,他们还保持着联系。

我为她的儿子不打乒乓而遗憾。因为,我看到了遗传因子在篮坛骄子姚明身上的巨大作用。曹燕华说:“儿子什么都喜欢,就是不喜欢打乒乓,实在是没有办法。我不给他任何压力,只要不出国不出差,我每个周末都带他出去玩。我让他的童年一直开心。人生的道路有多种选择,只要他把书读好,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了。”

问曹燕华对婚姻问题有无考虑,她微微一笑道:看缘分吧。(辛培)

回访曹燕华

1993年3月28日,31岁的曹燕华在德国初生娇儿,取名施泽西,德文名比尔。已获“永久居住”权的曹燕华对加入德国籍兴味索然,她说,到那时,中国人不再承认我是中国人,德国人也不会认为我是德国人,我回家还要签证,那可惨了。

1980年起,曹燕华的乒坛生涯走向了巅峰,那一年间她囊括了国内外所有大赛的17块金牌,在任何比赛中都没有输过一场球。但是,在1981年的世乒赛中,当“绝对世界第一号”的她所向披靡地进入女单决赛时,领队通知她将世界冠军让给童玲。考虑到童玲从未赢过她,故请她将输球的比分定为2:3。刹那间,曹燕华感到“心里很难受”,但不一会儿,她又释然了。她想到自己已拿到了一个双打冠军;她想到自己还年轻,今后还有机会;她想到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她想到李富荣也让过三次球……曹燕华说:“‘让球’从今天来看可能悖于体育精神,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运动员的成功往往与集体因素紧密相连,他们享有最好的教练与陪练,他们吃着最好的‘山珍’与‘海味’……自小铭刻在我的心的就是:祖国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支柱,情感之中,与爱情亲情友情相比,祖国情难道不更珍贵吗?在海外,听到有人诬蔑中国,我会立即予以反驳;如果要我代表外国队与中国队‘较量’,在感情上我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曹燕华也有苦闷,她受到的“批判”是,有骄娇二气;穿牛仔裤,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谈恋爱;私下里议论领导,等等。对这一切,率真而勤于读书的曹燕华感到“脑子太吃力”,她打报告请求回上海。但终于,在明智的领导、乡亲与家人的规劝下,她收回了报告。1983年世乒赛,那个“打疯了”的韩国选手梁英子在连克三个中国选手之后遭到了曹燕华的“痛斩”。虽然这是决赛,但曹燕华属“优秀神经类型”选手,越是激烈的大赛,越是人多的场合,她发挥得越好。两年后,虽然“莫名其妙”地不让她这个国家女队队长打团体,但她还是一路过关斩将,再获女单世界冠军。

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地打了八年球,又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地当了八年太太,曹燕华新八年里会不会有新打算?也许会有。

(《曹燕华上海一家人》原载1995年第6期,作者:辛培)

上一篇:代寻商品 寻出真金白银 下一篇:假钞与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