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及应考对策

时间:2022-05-30 08:25:02

2012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及应考对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鼓励”“个性”“创意”“减少束缚”等关键词中可以看出,2012高考作文命题会更加开放,评分标准也会相应地更加灵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有效备考呢?

趋势:高考命题不设限

有人认为,作文命题是划定一个范围,让同学们在这个范围里戴着镣铐跳舞。而事实上,随着高考改革,这个“范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化,写作不会再因越雷池半步就被判定跑题偏题。高考作文题的真正范围是生活,而生活是没有边际的。

高考作文命题,其目的本质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构思、谋篇、成文的原点。而作文是对这原点的演绎,是由原点出发向广阔生活辐射。给标题或话题作文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作文则是给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战略:据题发挥是要点

考场作文不是完成一道常识问答,而是要由原点(命题)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去创造发挥。

我们要用“作文思维观”突破“作文常识观”。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被认为符合题意,但也越不容易写出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写出新意,但也要冒着被判跑题的风险。同学们只要用熟悉的素材,写真实的生活,据题发挥,表达真情实感,就能既符合题意,又具有新意。

审题:打破常规方出新

2011湖北卷的作文命题是,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面对这个题目,“作文常识观”就要问:什么叫旧书?是以出版时间判断,还是以纸张的新旧判断?答案是:当然都可以。再说,“旧”与“新”总是相对而言的。就今天而言,宋版元版的书无疑是旧书;可是,如果宋代元代人看,司马迁的韦编竹简才是旧书;再上溯到司马迁的时代,恐怕旧书就是龟甲牛胛了;同理,如果后推一千年,同学们现在书包里的每册教科书,都算得上是旧书。

再发散一点,其实生活也是一本大书;同理,旧书不一定非得记录成文字,经历、阅历,难道不可算是旧书吗?人们常说“阅人无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此说来,一位睿智的老人也不失为一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旧书。人们又说“观山如读史”,那么,一座苍茫的山峦,一道干涸的河床,一处摩崖的石刻,一段沧桑的城堞,一棵古老的大树,是不是都是“旧书”呢?

作文题目所要求,实质上是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和从中得到的教益,“旧书”只是一个载体和表达手段。

如果对“旧书”很反感,如实地、积极地、负责任地表达出来,也未为不可。钱锺书先生参观美国大学的图书馆,美方询问钱先生的感受,钱锺书先生说:“到了这里,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无用的旧书。”你觉得询问人会瞠目结舌,还是忍俊不禁?

酝酿:慎选角度写真情

江西卷作文题先给出一段材料: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紧接着给出明确的话题: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选择三乐中一乐”,为作文确定了三个备选话题。“一乐”的话题范围是家庭亲情,“二乐”的话题范围是事业抱负,“三乐”的话题范围是教育成才。

对同学们而言,这三个方面都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从“三乐”中任选其一,并在此基础上将选定项转化为许多相关话题。例如,可谈“乐”之因、“乐”之果、“乐”之事、“乐”之情、“乐”之有、“乐”之无、“乐”之无中生有、“乐”之有中变无……“三乐”中任何一“乐”都不是空洞的,都因具体内容充实而享其“乐”。

这个作文题目,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忘记与铭记”“明星代言”“兽首回归”“我说90后”“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全都相通。这就为同学们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了充分自由的空间。揣度慎思,才能选好写作角度,写出真情实感。

有同学问:如果我“三乐”都没有体会怎么办?例如,自小父母双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也感受不到老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豪迈与欣慰,怎么办?题目说得好:“这(三乐)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应该成为的却缺失了,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为同学、为社会,表达真切的感受、沉重的反思和强烈的渴盼吗?唯如此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不辜负亲情和师情。

警惕:创新不只奇和异

谈到拓展思维、写作创新,有同学将其等同于“奇思异想”,过分强调奇异,却忽略了对命题的仔细审读、思考,更忽略了从生活中见真、从平凡中创新;这也使得作文在谋篇布局中失去掌控力,变成天马行空。且看高考考场作文:

我们要看清这里的图画

……

看到这些图形,我们可曾想到它们都代表什么?有什么含义?

首先见到圆。我见的是那红红的一块。如果它真是红色,那它是什么?它是不是一面国旗,一面日本的国旗?我们亚太地区,是不是对它放松了警惕?它现在的军事扩张,它的军力储备,都是我们不能不防的。日本的右翼分子,不是已经向我们下了挑战书吗?它们参拜靖国神社,穿起当年关东军的军服,举起他们的国旗,来回顾昔日的“威武”形象。这个圆,我们大家不可不防啊!

这个三角,看似方正地在那里,它都是由直线组成,而当年到日耳曼人、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并不是一根笔直的线。它是多么的凶残、奸诈、狡猾,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啊!这个三角,三条线而围成。这又多么像世界格局的三足鼎立啊!其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端。美国凭其财大气粗,武器装备精良,在世界上横行,到处充任世界警察的角色,它从不顾惜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一直叫喊禁止核武器,禁止核试验,而他自己却不断地对它国人民使用他这种独霸世界行为,这么会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担心呢?

剩下的半圆,和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像是被人家侵去了一半的国家,就如同科索沃、伊拉克一样,被人家非法攻打、侵占,而自己没有办法,唯一的一个国际性权威组织现在也已经是形同虚设了,它已经被人左右,他现在已经俯首向人家称臣了。小小的国家,没有人家财大气粗,只好忍气吞声了,望着自己残存的领土悄然落泪。

……

用几幅几何图形来诠释世界政局,构想不可谓不奇谲,视野不可谓不开阔,魄力不可谓不恢宏。可所有这些构想、视野、魄力,都令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首先见到圆。我见的是那红红的一块。如果它真是红色,那它是什么?它是不是一面国旗,一面日本的国旗?”由“圆”想到日本国旗,必须凭空添涂红色,连作者自己也不放心,还要假设一句“如果它真是红色”。可见,日本国旗并不是“圆”的自然联想,而是作者为了抒写历史的感喟而强行推出的。

“这个三角,看似方正地在那里,它都是由直线组成,而当年到日耳曼人、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并不是一根笔直的线。”由“三角形”生成的“日耳曼人”“墨索里尼”的联想,还没有展开,便被作者自己否定,转而联想“世界格局的三足鼎立”以及“美国为首的北约”云云,全都我说是就是,不加任何解释。其间辞不达意、断句零乱之处更无须一一枚举。

同学们在作文中创新,不能满足于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而要在提出新观点的时候,实现其“合理化”。这样,文章才不是胡说,才能彰显有理有据、理直气壮的创造力。

上一篇:高考英语复习策略和临场技巧 下一篇: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