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七星桥磁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时间:2022-05-30 07:43:48

论七星桥磁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摘要]七星桥铁多金属矿区在广东省阳山县境内,资源丰富。本文就其质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七星桥 特征 规律 磁铁矿床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21-1

1区域地质背景

七星桥铁多金属矿区在广东省阳山县境内,距阳山县城约50km。地理坐标:东经112°27′30″~112°29′15″;北纬24°12'30''~24°14'15''。

该矿区位于大桂湘赣粤褶皱带与桂粤隆起交界地带,连阳岩体的东南缘接触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郴县—怀集褶断构造带中段。主要出露的地层岩性为一套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夹白色薄层状白云岩、砂岩及泥质页岩夹砾岩、粉砂岩,含燧石结核,顶部为黑色炭质页岩和砂岩的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建造。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概况

2.1.1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泥盆系中下统信都组(D2x)、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和小部分的第四系河流冲积物及粘土(Q4)。信都组(D2x):主要分布矿区北部,呈条带状。部分分布在矿区中南部,呈北东向条带状,中间被侵入岩熔蚀断开,为浅—滨海含铁、磷碎屑岩构建。东岗岭组(D2d):矿区内出露面积极小,呈细条带状出露。主要岩性为蛇纹石化大理岩。第四系(Q):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和少量粘土,夹杂块状角岩化粉砂岩和花岗岩。

2.1.2构造

北东向断裂,约40°,倾角76~82°,断裂主体部分被信都组下段石英长石砂岩的顶盖残留所覆盖,两端延伸至花岗岩内,控制长度300m左右。本断裂属张性断裂,控制宽度10~40m,延伸至两端花岗岩岩体内,迅速变窄,断裂两翼呈弧状延伸。为主要赋矿断层,目前主要控制Ⅰ号矿体,矿体主要分布在砂岩顶盖残留下的断裂带内。高磁异常沿断裂带分布,以此为界正负异常对半分开。

断裂带有多期活动迹象,主要表现为断裂带内物质不是在同一时期形成。中期受到热液作用侵入,形成白云母化碳酸盐化岩。后期热液再次侵入,磁铁矿交代、穿插在白云母化、碳酸盐化岩内。断裂带两侧为蚀变花岗岩,主要断裂碎块为蛇纹石化大理岩、变质砂岩、蚀变花岗岩、矽卡岩等。

北西向断裂,走向约320°左右,倾角70~80°。断层主体部分在信都组下段长石石英砂岩内,北西端延伸到花岗岩岩体内,两翼的信都组砂岩产状明显不同,其中北翼砂岩倾向为135°,倾角52°;南翼砂岩倾向为202°,倾角32°。

2.1.3岩浆岩

主要为燕山中、晚期的侵入岩,岩浆岩活动伴随燕山构造旋回而发生。主要出露的岩体为连阳岩体东南部。花岗岩呈岩基产出,主要为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在接触带附近为花岗细晶岩。

2.2矿床地质特征

2.2.1矿体特征

Ⅰ号矿体:矿体赋矿位置,充填在北东向(F5)断裂带内,通过各种探矿工程的控制,确定矿体顶底板以蛇纹石化大理岩为主,少量为透辉透闪石矽卡岩。赋矿断裂带顶底板为蚀变花岗岩。矿体较陡,倾向125°,倾角78°~82.5°。水平控制矿体厚度为12~22m, 走向控制长度154m,倾向控制为62~86.2m。矿石以磁性铁为主,其中TFe平均品位26.19%,mFe平均品位23.12%。

Ⅲ号矿体,赋存在花岗岩岩体断裂带内,呈脉状产出,倾向95°、倾角46°,探槽控制地表厚度为8.5m,老窿(LD02-1-1)控制水平厚度为3.6m,控制矿体长度50m,宽6m,延伸25m,TFe平均品位41.25%,mFe平均品位34.85%,矿体品位较高。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矿石,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2.2.2矿石质量及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组分为磁铁矿,约占60~70%。脉石矿物主要由金云母,约占20~30%,石英

2.2.3围岩蚀变

Ⅰ号矿体顶、底板围岩以蛇纹石化大理岩为主,透辉石夕卡岩化次之,少量为团块状方解石、石英岩化、绿泥石化粘土化绢云母化花岗斑岩、碳酸盐化碎裂花岗岩化蚀变等。

Ⅲ号矿体顶、底板以粘土化绢云母化花岗斑岩蚀变为主,中-细晶白云石大理岩化蚀变次之。

3矿床高精度磁测特征

磁异常为区内寻找磁铁矿直接找矿标志。在金银冲矿段,通过网度为50m×10m的高精度磁法测量,获得高磁异常,沿北东向断裂带(F5)分布,以断裂带为界正负异常对半分开,两个磁异常高峰呈串珠状,沿断裂带展布。

磁异常中心主要分布在砂岩顶盖残留覆盖下的断裂带膨大处,磁异常中心为两个,相距60m左右,呈椭圆状。沿断裂带,长200m,宽100m。磁异常为正负伴生,辐值大,梯度变化陡,呈浅源异常特征。

Ⅰ号矿体地表埋深约50m,赋矿断裂带最宽处达40m,位置基本与磁异常中心相吻合,由此断定,异常是有砂岩顶盖残留下的Ⅰ号矿体引起的。

4控矿条件及成矿机理

根据矿石矿物的形成,本矿床共分三期形成:

第一期,岩浆上侵至地表,信都组长石石英砂岩及部分东岗岭组大理岩未被完全溶蚀,固结后开始冷却,一直降至常温,形成顶盖砂岩及砂岩印模下的圆状接触带。第二期,受热活动影响,黑云母(K(Mg,Fe2+)3(Al,Fe3+)Si3O10(OH,F)2)中的铁离子被活化,在压力、温度的变化下聚集形成磁铁矿颗粒,与磁铁矿颗粒相邻的云母多转化为金云母。第三期,磁铁矿颗粒被锌-镁尖晶石、白云石等包裹体。

通过上述三期的过程,形成此热液矿床的三个因素已找到,分别为热、水和矿质。其中热,主要来源于岩浆,岩浆侵入时所产生热源;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矿质,主要来源黑云母花岗岩中形成伟晶的黑云母。

5小结

(1)七星桥磁铁矿与新都组石英砂岩顶盖层密切相关,同时受岩浆热液接触带断裂构造影响,成矿流体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是构造与呈矿流体多期次叠加改造的结果。

(2)磁异常形态岩成矿断裂带展布。

(3)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及成矿热液来源研究,区内磁铁矿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受断裂带及接触带控制。

参考文献

[1]季克俭,吕凤翔.交代热液成矿学说-热液矿床成因的佐证.北京:地质出版.2007.3.

[2]秦来勇,莫江平,徐庆鸿.新疆阿尔恰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式[J]矿产勘查第3卷、第三期.2012.5.

上一篇:CORS系统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数字城市”基础控制测量实施方法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