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留置导致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时间:2022-05-30 12:35:48

导尿管留置导致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摘要] 目的 分析导尿管留置导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深入探究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患者180例,均留置导尿管,其中39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141例患者未发生尿路感染。综合分析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需要采取的护理对策。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导尿管留置时间长、进行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护理未彻底是尿路感染的重要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相关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9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84-03

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的一项常规操作,主要应用于排尿困难、尿失禁、麻醉和引流尿液等,也是临床上有效保持患者会清洁干燥的重要举措。留置导尿管的问题主要是此项操作经常引起腔内、腔外尿路感染[1]。临床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80%由导尿管留置引起。导尿管留置导致的尿路感染又叫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目前已成为各大医院亟待控制的重点[2]。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确认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国内关于留置导尿管导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的研究报道比较欠缺,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现将本院收治的180例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6月本院普外科(含泌尿外科)就诊并住院的患者180例,男性97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51.3±28.9)岁。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采取留置导尿管处理,导尿管留置时间1.1~23.7 d,平均3.2 d,其中经中段尿细菌培养等手段确诊为尿路感染的患者39例,141例患者未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21.67%。

1.2 排除标准

导尿前已确诊为尿路感染者;未达到成年标准者;包皮、包茎或发生炎者;留置导尿管前未发现尿路感染,但为泌尿生殖系结核、真菌感染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一次性无菌双腔或三腔乳胶气囊导尿管和一次性无菌密闭引流袋,留置导尿管前均经无菌消毒处理,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尤其是性别、年龄、导尿管留置时间、是否进行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护理是否彻底等情况。于留置导尿管前收集尿液,确定有无插管前感染。

1.4 评价标准

尿路感染检验标准依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即每毫升尿液革兰氏阳性菌数>104 CFU,革兰氏阴性菌数>105 CFU,纳入尿路感染患者的最终确诊依据原卫生部2001年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尿路感染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年龄较大、导尿管留置时间长、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护理未彻底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尿路感染因素

2.2 尿路感染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导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护理是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一项基本的操作技术,其不仅有助于治疗,也可辅助观察患者的病情,但其易引起尿路感染,临床上约80%的泌尿系感染与导尿密切相关。导尿时细菌入侵膀胱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于导管腔外尿道周围黏膜入侵膀胱;导尿管下端引流衔接处脱落引起导管内腔污染;引流袋内的细菌不断上行入侵膀胱[4]。

3.1 留置导尿管导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

3.1.1 性别 本研究显示留置导尿管导致尿路感染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但有报道指出,留置导尿管,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导致尿路感染,因为女性尿道短、直,且其尿道括约肌薄弱,细菌更易通过尿道进入膀胱,进而引起感染。

3.1.2 年龄 本研究显示患者年龄≥60岁,且病情较重者留置导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年龄

3.1.3 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对于身体而言是异物,其长时间置于患者尿道内,能破坏泌尿道的生理环境及黏膜对细菌的抵抗力,细菌易沿导尿管内腔外壁上行,从而引起细菌滋生。导尿管为细菌生长提供了附着平面,细菌附着后分泌脂多糖、纤维蛋白和多糖基质等多糖复合物,上述物质覆盖导尿管形成更适宜细菌生长的生物膜,细菌反复增殖感染,所以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易引起尿道感染[6]。

3.1.4 膀胱冲洗 人体泌尿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自我清洁系统,膀胱冲洗损伤膀胱黏膜,引起细胞脱落,同时改变尿液细菌种类组成,导致防御机制下降。尿路系统反复开放,冲洗液、操作者的手和冲洗管引起外源性感染。冲洗过程中部分尿液残留随冲洗液倒流入膀胱也不可避免,增加膀胱清洗导致尿路感染的可能。有报道显示,特别是利用抗生素进行膀胱清洗的患者,改变了尿液菌群构成,增加了新的感染菌,更易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7]。

3.1.5 尿道口消毒护理 关于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尿道口护理,美国感染病学会的指南不推荐通过尿道口清洗减少尿路感染[8]。本研究显示,尿道口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护理是减少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一项举措。尿道口虽然每天都会进行消毒护理,但其位置特殊,邻近,粪便及其他分泌物有可能引起再次污染,若尿道口不能做到有效护理,细菌会沿尿管和尿道间隙上行感染。

3.2 导尿管留置的护理对策

3.2.1 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尽早拔除导尿管,对于麻醉围术期患者最好在术前30 min留置导尿管,然后2 d内拔除。留置导尿管期间,协助患者锻炼膀胱反射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缩短导尿时间。拔管时选择膀胱充盈时,促进患者自行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复插率[9]。

3.2.2 减少或避免膀胱冲洗 尽量减少外源性膀胱清洗,多提倡采取生理性膀胱冲洗,即通过多喝水进而多排尿,达到无菌冲洗的目的,摄水量最好>2500 ml/d,同时可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必须机械清洗时一定要坚守无菌操作原则,不提倡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冲洗,避免耐药菌引起再次感染。

3.2.3 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 对尿道口彻底消毒,导尿管和尿道口均为2次/d。大便后清洗尿道口和肛周并消毒,避免粪便细菌的交叉感染。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导尿管的护理,尿液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高于尿道外口,以免尿液倒流,并及时清空集尿袋。

3.2.4 健康教育 对于留置导尿管患者,院方有义务做好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保持必要的饮水量;及时更换导尿管;及时更换集尿袋;导尿管的制动和清洁消毒;留置导尿管并发症的应急处理[10]。

综上所述,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加强对年龄较大者的护理,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避免膀胱冲洗,对患者尿道口进行及时彻底的消毒护理,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玉萍,段立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0):153-154.

[2] 陈晓红,彭根英,吴金香.神经内科病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监测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92-2294.

[3] 李友芳,张亚萍,张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8):120-121.

[4] 骆安德,苏美如,梁琼.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标准操作规程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13.

[5] 苏汝霞.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6):633-635.

[6] Hooton TM,Bradley SF,Cardenas DD,et al.Diagnosis,prevention,and treatment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adults:2009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rom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10,50(5):625-663.

[7] 黄先娥,徐莉莉,汤云.膀胱冲洗对留置导尿患者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8,7(1):3-5.

[8] Wald HL,Ma A,Bratzler DW,et al.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 use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surgical infection prevention project data[J].Arch Surg,2008,143(6):551-557.

[9] 周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

[10] 杨风萍,徐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9(7):114-116.

(收稿日期:2013-09-09 本文编辑:李亚聪)

上一篇:发热疾病科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