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评价

时间:2022-05-29 05:11:42

柴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应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6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内复发率,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3.65%、22.0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5%、45.10%(P

【关键词】 柴芍六君子汤加味; 肝郁脾虚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图分类号 R256.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135-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07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具有反复发作性、慢性持续性及无器质性原因的症状群,属一种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1]。近年来FD发病率明显上升,已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该病西医治疗无特效药,近年来中医疗法在FD中的应用优势逐渐受到广泛关注[2]。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郁脾虚型FD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肝郁脾虚型FD应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入选标准:(1)均符合罗马Ⅲ西医诊断标准[3]:①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及上腹痛,满足上述症状之一即可;②针对上述症状,经影像、内镜及生化等理化检查,并未发现可解释的器质性病变证据;③诊断前上述症状已出现≥6个月,且近3个月临床症状均符合以上标准。(2)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中肝郁脾虚型FD中医证候诊断标准[4]:①主症:纳少便溏,胃脘不适或胀痛;②次症:脉弦细,便溏不爽,食后腹胀,失眠多梦,脘腹胀痛,舌胖大,神疲乏力,嗳气反酸,烦躁易怒;③凡具备上述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确诊。排除标准:(1)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疑有恶变者;(2)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其中观察组女27例,男36例;年龄23~65岁,平均(43.7±6.2)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2.74±0.86)年。对照组女29例,男34例;年龄20~63岁,平均(42.8±6.4)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2.91±0.92)年。两组基线资料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具体为口服多潘立酮片(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058),10 mg/次,3次/d,于饭前15~30 min服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具体如下:(1)组方:柴胡、合欢花各12 g,白芍、人参、茯苓、炒白术、炒枳实、麦芽各15 g,陈皮、半夏各9 g,甘草6 g。(2)用法:水煎浓缩至300 ml/剂,1剂/d,分2次,于早晚饭前温服。两组均以14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治疗期间忌烟酒、烧烤、酸辣及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并同时停用其他治疗药物。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内复发率,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1)复发率=复发例数/总有效例数×100%;(2)症状总积分:①所有症状均分为轻、中、重3级;②主症各等级依次记为2、4、6分;③次症各等级分别记为1、2、3分,以0分表示无症状;④症状总积分为所有症状评分之和,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5]。无效:症状与体征均无好转或进一步加重;有效:症状与体征均有所好转;显效:症状与体征均明显改善;治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及随访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3.65%、22.0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5%、45.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4.582,P=0.032;字2=6.609,P=0.010),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恶心,1例轻度腹泻,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4%,上述症状均较轻微,对症治疗痊愈后继续按疗程完成治疗。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字2=5.207,P=0.023)。

3 讨论

FD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主要发病因素可能包括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胃肠动力失衡、胃酸分泌过多、内脏感知过度及胃电生理紊乱等[6]。传统临床治疗以促胃肠动力药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等为主,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效果一般且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

上一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支持双测控的实现方法 下一篇:优质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