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与结肠慢性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5-29 04:59:55

肠易激综合征与结肠慢性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索肠易激综合征(IBS)与结肠慢性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106例IBS患者, 未合并结肠炎症患者(无炎症组)52例, 合并结肠慢性炎症患者(有炎症组)54例, 对两组临床表现、性质、病变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无炎症组患者腹痛、腹泻、便秘、干稀交替、上腹压痛、中腹压痛、下腹压痛情况与有炎症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炎症组患者症状程度指数、症状频率指数分别为(3.78±1.46 )、(3.95±1.04), 有炎症组患者分别为(3.54±1.15)、(3.78±0.78);两组症状程度指数和症状频率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有炎症组患者炎症轻、中、重度分别为32、22和0例, 而无炎症组均为0例,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内镜;病理学;结肠慢性炎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1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colon chronic inflammation. Methods Among 106 IBS patients, there were 52 non colonic inflammation patients (non inflammation group) and 54 colon chronic inflammation patients (inflammation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nature, disease severity in two groups, and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ir correlation. Results The non inflammation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omachache, diarrhea, constipation, dry thin alternating, epigastric tenderness, center abdomen tenderness and lower abdomen tenderness comparing the inflammation group (P>0.05). The non inflammation group had symptoms degree index and symptoms frequency index respectively as (3.78±1.46 ) and (3.95±1.04), which were (3.54±1.15) and (3.78±0.78) in inflammation group.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ymptoms degree index and symptoms frequency index (P>0.05). The inflammation group group had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inflammation respectively as 32, 22 and 0 case by endoscope, which were all 0 case in non inflamm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ndoscope; Pathology; Colon chronic inflammation

近年矶IBS的认识得以深入和提高。尽管IBS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 但研究认为可能与慢性结肠炎症相关, 目前有关IBS与结肠慢性炎症的相关研究甚少[1]。本文旨在探讨结肠慢性炎导致IBS的可能性, 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6例IBS患者, 其中合并结肠慢性炎症IBS患者(病例组)54例, 平均年龄(35.8±3.6)岁。未合并结肠炎症IBS患者(无炎症组)52例, 平均年龄(35.5±3.7)岁。诊断标准[2]:有下消化道症状、结肠内镜、病理学诊断明确者, 排除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肠道寄生虫病等。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症状程度指数[3] 1级:无症状;2 级:可感觉到;3级:干扰正常活动;4级:影响正常工作;5级:严重影响正常工作。

1. 3 症状频率指数[4] 1级:无症状;2级:症状发作

1. 4 结肠慢性炎症程度判断标准[5] 轻度:充血、水肿;中度:轻度+糜烂、出血;重度:中度+浅表溃疡形成。

1. 5 方法 对无炎症组和有炎症组IBS患者的临床表现、性质、病变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分析两者的相P性。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IBS的发生与结肠慢性炎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 无炎症组患者腹痛、腹泻、便秘、干稀交替、上腹压痛、中腹压痛、下腹压痛情况与有炎症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症状程度及频率比较 无炎症组患者症状程度指数、症状频率指数分别为(3.78±1.46)、(3.95±1.04), 有炎症组患者分别为(3.54±1.15)、(3.78±0.78);两组症状程度指数和症状频率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内镜下和病理组织学病变严重程度比较 内镜下有炎症组患者炎症轻、中、重度分别为32、22和0例, 而无炎症组均为0例,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4 IBS与结肠慢性炎症的相关性分析 以病理学检查为标准, 为小样本等级非正态分布数据, 采用非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可知, IBS多合并结直肠轻中度炎症, 重度炎症罕见(P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感染性腹泻后IBS的发病率为7%~32%, 有专业人士提出感染后IBS的概念[6]。而目前认为感染性腹泻后肠道慢性炎症是结肠炎症发生的常见病因, 炎症消退机制存在缺陷可能是感染后肠道功能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7]。持续存在的炎症不仅可增加内脏敏感性, 还可导致部分患者平滑肌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CC)形态的改变以及神经肽含量或其免疫反应神经元数量的增加等, 这些改变与患者症状的产生有密切关系[8, 9]。同时, 肠嗜铬细胞(EC)是肠道最主要的内分泌细胞,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肠黏膜组织活检多显示一种轻微的炎症反应, 与研究结果相一致[10]。相关学者[11]研究了EC与PI-IBS的关系, 研究发现IBS患者结肠黏膜内EC数目增多, 功能活跃, 分泌颗粒增加。EC可以释放较多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 近年的研究提示, IBS患者肠道黏膜内的CD3、CD4、CD8细胞和上皮间质淋巴细胞 ( IEL)明显增加。同时, IBS患者直肠动力正常, 但存在内脏高敏感性, 其直肠对容量刺激的耐受性显著降低[12]。

肠道急性感染后, 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增高, 并伴随肠黏膜某些免疫细胞[如黑素细胞(MC)及某些淋巴细胞]的增多以及一些炎性递质表达的增高, 几乎全身皆有分布的炎症细胞因子(属于Th1炎症细胞因子)在这些PI-IBS患者肠黏膜表达亦增强, 因此, 感染可能是IBS的致病因素之一[13-15]。急性感染后, 可能长期持续存在慢性肠道炎症, 是急性感染某种形式的延续, 如肠道慢性炎症反应而导致IBS的发生[16]。

本次研究显示, IBS的发生与慢性结肠炎症相关, 多合并结直肠轻中度炎症, 结肠炎症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作者认为下一步应从分子细胞、菌群失调及免疫反应等方面深入研究二者相关性, 特别是右半结肠及回肠末端与慢性炎症在EC细胞及高敏感性等方面的相关性。而通过结肠炎症研究IBS的手段, 不仅可进一步探讨和揭示IBS发生机制, 而且可以从中寻找新的IBS诊断标准, 为IBS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玮玮, 王承党.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局部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功能的变化.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8, 28(1):26-28.

[2] Dupont A W.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lin Infect Dis, 2008(46):594-599.

[3] 刘文忠. 重视炎症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 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11):641-642.

[4] 潘崎, 郝波.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 细胞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0, 26(12):1264-1265.

[5] 于丰彦, 迟宏罡, 邹颖, 等. 溃疡性结肠炎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2):

588-589.

[6] 梁荣新, 蔡联英, 郑琴芳, 等. 肠易激综合征结肠动力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广西医学, 2005, 27(4):479-482.

[7] 鞠辉, 王光兰, 张海燕, 等.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病人直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英文).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 45(2):97-99.

[8] 唐巧珍, 刘玉兰. 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黏膜HBD-2、NF-κB、IL-6和IL-23的表达.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2):42-44.

[9] 赵梁, 宋雯, 朱萍, 等.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胃肠激素的相关性. 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2):88-92.

[10] 许东, 陈卫, 周炜洵, 等.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乙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肠道症状和精神心理状态的关联性.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30):2398-2403.

[11] 向贵英. 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其精神心理、胃c激素相关性. 热带医学杂志, 2015, 15(12):1671-1674.

[12] 田志颖, 王丽华, 冯丽英. 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14):168-169.

[13] 杨华丽, 吴小平.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4, 34(5):299-301.

[14] 吴佳愉, 袁耀宗. 肠易激综合征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7, 27(4):293-294.

[15] 蒋晓梦, 张苏闽. 肠易激综合征与炎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报, 2012, 27(4):475-478.

[16] 康肖可, 姚健凤.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黏膜低度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5, 21(2):123-125.

[收稿日期:2017-02-15]

上一篇:三孔法与五孔法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 下一篇:海州露天矿南帮边坡稳定性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