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 第3期

时间:2022-05-29 04:52:43

艾灸疗法 第3期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

历史渊源

灸法起源于远古代时代人们对火的发现与使用。距今约2万年左右,“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火将动物烤熟而食,在烤食物过程中,有时火星会溅到身体上,溅到身体痛处后就会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于是人们就用火烤痛处的方法来解决痛苦。经人们不断总结和历代医家实践,最后认为“艾”是灸治疼痛的很好原材料,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艾灸。

《本草备要》中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孟子·离娄》中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素问·异法方异论》中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而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艾灸疗法形成于秦汉时期,当时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魏晋时期,灸法得到了大步发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艾灸专著为曹操之子曹翕所著,书名为《曹氏灸方》,但今已失;唐宋时期,是我国艾灸史上灸疗发展的重要时期,相关的艾灸著作也较多,如《骨蒸病灸方》、《皇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等一系列著作涌现;到了明清时期,灸法已经成熟,直接灸、间接灸(隔物灸)、灸器灸、雷火针、太乙神针等,均已出现,且有明确记载。

适用范围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化的艾灸治疗仪应该是传统艾灸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在现代新型热源的作用下(如红外线、磁疗)充分发挥艾的药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和其他中医疗法一样,艾灸也有其适应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施灸。 艾灸最适合阳虚、气虚人群。总的原则是:阴、里、虚、寒证多灸;阳、表、热证少灸;凡属于慢性久病,阳气衰弱,风寒湿痹,麻木萎软,疮疡瘰疬久不收口,则非灸不为功。亦可用于回阳救逆、固脱,如腹泻、脉伏、指冷、昏厥、休克等。

艾灸适合治疗适合以下几类慢性病:

关节性疾病

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空调过凉、久坐等导致的寒性、虚性的腰椎病、颈椎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腹泻、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杂病

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顽固性疾病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和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家庭疗法

在家做艾灸时,先请中医辨证一下自己的体质,或者通过相应的诊断来施灸。

施灸距离

以皮肤感觉为准,艾条在刚点着的时候温度不高,这时可以稍微近一些,让艾条和皮肤保持1~2厘米的距离。

随着艾条燃烧的逐渐充分和温度的升高,距离就要稍微远一点,保持2~3厘米的距离。这样才能使效果达到最佳。

注意用火安全

防止烧伤皮肤,烧坏衣服、被褥等;另外,点燃的艾条要利用断氧断燃,切忌将艾条直接按灭。因为艾为易燃品,以防未熄灭的火星重新点燃艾条。

防止出现晕灸

施灸时,有的人会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细手冷、血压下降等晕灸情况。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让其平卧于空气流通的地方,必要时可急灸足三里3~5壮。

保健操作

提高免疫功能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 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神阙穴操作方法

有些人喜欢在家艾灸神阙。因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淋病、脱症等。

自己在家操作时候,可以选择直接灸或者隔姜(或隔盐)灸。

盐要选用纯净干燥的或者炒过的食盐填平肚脐,用艾条灸之。姜则应选择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牙签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肚脐上。将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稍感灼痛,即应更换艾柱。

一般可灸3~9壮,或者直接用点燃的艾条对准神阙穴隔姜灸。10~30分钟即可。

注意 第一、脐部有损伤、炎症及孕妇禁用;第二,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第三,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第四、注意力宜集中,谨防点燃衣物;第五,如果起了水泡,不要弄破它,由其自行吸收。

缓解胃痛

穴位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很快止痛。

上一篇:健康宣教及护理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防癌三诀:听、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