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时间:2022-05-29 02:23:54

初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网络文化与高校文化交叉融合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本文通过界定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强调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内涵;特征;价值意义

信息社会的到来为社会的向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已经快速的向信息社会转变。网络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手段,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源泉。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基本内涵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网络文化则是伴随着网络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美国科技史学家斯诺在1964年的《两种文化》著作中首次提出,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科学和文艺之外的“第三文化”。国内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和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于1999年发表的《论网络文化》一文中指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理解网络文化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入手。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化是指人类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它是人类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延伸,也是其多样化的展现。狭义角度的网络文化是指在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精神创造活动以及成果,是人们在网络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与学习、交流、休闲与娱乐等活动时,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及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总称,它包含人的心态、思维方式、道德素质、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方式等各种方面。

随着网络在高校中的快速发展与传播,于是在网络与高校之前形成了一种新形的文化,这就是高校网络文化。

关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准确概念的界定,其中张瑜、洪波等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实证研究》中认为,在高校这个亚文化传播圈内,由于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人文风貌等,包括这些因素而形成的物质实体就是高校网络文化。敬菊华、张坷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生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在高校这一特殊固定的区域中依靠着网络而生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同样也属于亚文化的范畴,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具有一致性。”

所谓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等院校在专业教学、道德教育以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计算机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一切精神和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等院校为空间,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计算机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的互动媒体(如 BBS、QQ、手机信息等)为载体,具有科技时代新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文化,更有别于社会范围内使用的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它受到现实文化和网络传媒手段的影响,有着自身的特点。

其一,新时代的创新性。高校网络文化在已有的网络基础技术上,由于参与者的不同与特殊性,以新型的思维和信息为创新点,打造出许多在高校网络中迅速流行的技术应用。例如QQ校友网、人人网、校园BBS等。只有这些新型的应用存在,才能在高校网络中形成网络文化圈,也是就高校网络文化的产生。

其二,平等的开放性。高度平等和开放的话语权是人们在设计网络时的基本理由之一,也是网络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高校网络文化在这种特征的基础之上,有着相同的特点。在高校网络中,信息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交流的平等性,扩大了高校的区域限制,在高校网络中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个人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所想,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没有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其三,应用的综合性。高校网络文化以虚拟的数字化技术为支点,使得人们在高校网络中可以实现各种应用。例如学习、娱乐、交往、学生生活服务及管理等多种功能。这种综合性是一般的社会文化在区域的限制上无法比拟的。

其四,价值文化的高素质性。高校网络文化是对现实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价值的共同反映。高校网络文化的参与者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这种精英的群体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是高层次、高水准的。这有利于推动社会核心价值的前进,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氛围提供了较高的保障。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分析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 09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降低3.8个百分点,达到42.1%。从年龄方面来看,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接近高位。从学历方面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目前基本饱和。可见在我国高校,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拓展知识、交往的重要手段。

那么高校网络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第一,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改善学生管理与服务的新手段、保障教学信息畅通的新渠道、实现现代化办学水平的必要途径。

第二,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方式。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大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之外,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来查阅资料和了解世界。高校网络文化不仅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的生活与交流方式也发生改变。网络世界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也扩大了信息的交互,开阔了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第一,信息的综合性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失衡。由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应用综合性,各种多元的、复杂的信息充斥的网络。在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的同时,各种负面的信息也接踵而至,尤其近年来西方政治文化的逐步渗透也进一步加深。大学生们面对如此繁多的信息,会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在这个正在探索人生信念的阶段,非常容易误入歧途,产生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各种垃圾信息会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失衡。近年来,由于各种不法行为的产生,各种暴力、非法、黄色等交易信息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大学生们接受不良信息的侵害,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失衡。

第三,各种网络疾病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失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一些网络疾病。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网恋、网瘾等,这些网络疾病困扰着许多大学生,网络没有约束性,大学生们在沉迷于网络的同时,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虚拟世界的角色与现实世界的角色无法转换,产生心理扭曲,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由此可见在高校网络文化发展中,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其消极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或者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重要标准。价值观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部分信息会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也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这既能克服不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减少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让大学生认识到这些信息的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抵抗力。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又可以弘扬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能促进各种健康向上的信息在校园内传播,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高校网络文化的培育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创新方法和创新经验,也为学生们进行创新实践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平等性等特点,使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中平等、自由的进行交流、创造,使他们更喜欢参与到高校网络文化的创新活动中来。

(三)有利于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环境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积极改造文化环境的过程。人的思想品质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文化中优秀的信息,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阻止网络中的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把网络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化为积极影响,创造出适合培养优秀大学生的文化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们的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论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应当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以认真科学的态度,顺应网络传播的特点,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与探索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切实落实各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措施,构建健全、规范、科学的校园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9,(8).

[2]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4]田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 [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5]张国启,张朋.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J]. 继续教育研究,2012.

[6]唐亚阳,梁媛.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N].光明 日报,2007-08-08 .

[7]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出版社,2009.

上一篇: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互惠学习型小组”在社会工作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