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金《等待》为例分析母语迁移现象

时间:2022-05-29 07:20:33

以哈金《等待》为例分析母语迁移现象

摘要:哈金《等待》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虽措辞造句简练,但是其语言带有浓烈的中国特色。笔者认为,小说中很多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中文意境。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理论,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本文运用母语迁移理论,重点介绍句式迁移和文化迁移,然后结合具体例子来分析母语迁移在《等待》中的体现。

关键词:母语迁移; 句式迁移;文化迁移;哈金 《等待》

一、引言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思维是语言的抽象。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中国人在英文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受到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写出中式英语。哈金,1956年出生于辽宁的一个偏远小镇里,十四岁参加了中国人民,在军队负责编写宣传材料。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来又在山东大学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从哈金的成长经历可见哈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母语思维已在其脑海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哈金的作品中,我们一定可以看到母语迁移的现象。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理论,已经有大量学者做了关于母语迁移对英语教学以及如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的研究。哈金的《等待》是哈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有大量学者对其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研究。但是从母语迁移角度分析哈金的《等待》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重点分析母语迁移中句式迁移和文化迁移。

二、母语迁移在《等待》中的体现

(一)母语迁移

“迁移”一词最早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在心理学中,“迁移”是指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心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理解和掌握,而负迁移则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因此起到阻碍作用。母语的迁移既包括语言知识的迁移,也包括社会文化知识的迁移。语言知识包含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篇结构等结构规则知识,而社会文化知识指因文化而异的社会行为规范知识。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迁移影响是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母语的负面迁移也是不可否认的,它对语音、语义、句型、语法形成干扰,使学习者在母语的影响下难以掌握地道的外语;另外,母语的文化迁移也会阻碍外语学习,学习者可能会用自己的文化习惯去套用外语的文化习惯,从而产生语用错误。

(二)词汇方面

词汇迁移往往体现在字对字的死译。学习者常常根据字面意思翻译,让英语的每个词和汉语的每个字一一对应。将汉语的某些字或词语直接套在英语单词上,造成词不达意的现象。在哈金《等待》中,这种情况也存在。但是笔者认为,这不是因为哈金的个人英语水平不够所致,而是作者有时故意营造Chinglish这样一种氛围。如:

Before they reached their seats, a fat official in a blue Mao suit appeared and stretched out both hands to the commissar, saying in a booming voice, “How are you, Old Wei? How I miss you!”

Commissar Wei looked startled, then smiled, “I’m well. How about you, Old Zhao?” he said delightedly.

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关系比较亲密的同事可以为“老赵”“老魏”,在这里作者直接将这种称呼语,用“Old+姓氏”来表示,带有中国特色。这种词汇的负迁移,在这种语境当中反而起到促进作用。正如哈金所说“我在构思中虽然用英语,但是常常蹦出中文成语,汉语的节奏已经在我的血液中了。毕竟是母语,所以用英文想不通的时候我就退到中文慢慢摸索,要达到的目标是:既是英语的耳朵能听得懂的,又是英语的耳朵感到新鲜的。当然,怎么样恰到好处,这要靠细细揣摩和把握。”

(三)句法方面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句子,这些句子完全是依据汉语思维模式直接翻译过来的英语句子。汉语和英语的写作模式有差异,汉语对英语写作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导致写作中的“翻译行为”,即脑海中想的中文,然后通过翻译再表述成英文。但这种翻译不同于汉译英或英译汉的翻译,这种翻译有时候可能是潜意识的无意的行为。

例如:

――“I’m okay, almost cured.” He stuck the knife into the peeled apple and handed it to her, “Have this please.”

――“Oh, I just had dinner.” She hesitated for a second as she remembered he had tuberculosis. “Can we share? I can’t eat the whole apple.”

――“All right.” He cut it in two and gave Lin and her each a half. (P163)

吴曼娜和杨庚在医院中相遇,曼娜问杨庚现在病情怎么样了。杨庚回答还不错,然后用刀子插着削好的苹果,递给曼娜。杨庚说道:“来,吃个苹果。”曼娜:“哦,我刚吃过饭。”因为他想起杨庚有肺结核。对于拒绝的回答,汉语里这样的对话很自然,符合中国人说话习惯。但是在英语中,如果要表示拒绝的话,通常情况下都会用“Thanks”之类的礼貌用语。显然,这里哈金是直接将其脑海中的中文思维进行了简单的英文转换而得到这样的对话。

(四)文化方面

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因其文化意识上的差异,许多意思相近甚至相同的习语,但表述却不相同。

读哈金的《等待》,笔者会觉得有些语言十分贴近汉语的表达习惯,脑海中会出现相应的汉语表达方式。这就是哈金将他的母语文化迁移到英语中来。严格的来讲,因为汉语和英语存在差异,所以有些句子不完全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甚至不完全遵循英语的语法。但是实际上正是这种文化的迁移形成了哈金独特的写作风格,为《等待》增添了新鲜感和独特性。

例子1:“You know there’s no wall without a crack. If we do this, sooner or later people will find out.”这里想表达中文一句习语“没有不透风的墙。”但在英语中,却没有对应的表达,而是哈金自创的。英语中关于“没有不透风的墙”的表达有:The truth won’t inevitably be concealed./There is nothing like an absolute secret. /No wall is wall in the world. /Walls have ears.

例子2:“If you had not done anything to be ashamed of, you would not be afraid of a ghost knocking at your door.”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而这样的习语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英文中表达这个意思的是:“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或者“A clear conscience is a sure card.”

例子3:“How could she let a caged bird fly away? ”这句话虽然不是按照典型的中国习语翻译过来的,但是却类似中国习语“煮熟的鸭子都飞了”。而英语中对应煮熟的鸭子也会飞的一句成语是: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把酒杯递到嘴唇这段时间里,会有不少闪失的。)这是源于一个典故: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安凯厄斯(Ancaeus)的人经营葡萄园,对手下的奴隶十分苛刻。一名奴隶对他说,他的葡萄酿成酒,他也不会喝到的,这个人对此不以为然。不久,葡萄酒酿好了,安凯厄斯(Ancaeus)在奴隶面前洋洋自得,拿着酒,要喝给他看。奴隶不为所动,说:“把酒杯送到嘴唇这段时间里,还是会有不少闪失的”。就在这时,一只野猪闯进了葡萄园。安凯厄斯(Ancaeus)放下酒杯去驯服野猪,却死在它的獠牙之下。后来,人们就用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cup and lip来指万事难以十拿九稳,事情往往功败垂成。例如:We hope we’ll get house but the contract isn’t signed yet and 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cup and lip.

例子4:“I don’t know,” she said despairingly. “I’m afraid that giving Bensheng money will be like hitting a dog with a meatball--nothing will come back.”哈金在写关于把钱给本生这一段,“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这句歇后语的运用恰好符合人物身份,能够准确的表达人物内心想法。这是用中文思考的结果,但是如何用英文表达出来呢?哈金采取了直译法,保留了歇后语的意思,也保留了歇后语的形式。

当然,在《等待》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表达。如:

A well-fed man can never feel a beggar’s hunger pangs.(饱汉不知饥汉饿。)

With money you can hire the devil to grind grain and cook dinner for you.

(有钱能使鬼推磨。)

Haiyan said to her, “Without pressure no well will yield oil. You must press him.”(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A good man must never take liberties with his friend’s wife.” (朋友妻,不可欺。)

A fresh rose is planted on a cowpat.(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三、小结

写作完成于社会背景中,受制于社会传统和个人经验。由于非母语语境的客观存在以及成人母语背景知识结构的基本定型,英文写作时,人们会潜意识的受汉语文化契约或思维契约的影响。母语对英语的这种影响是不可摆脱的。哈金将汉语色的表达方式迁移到了英文当中来,达到了“既是英语的耳朵能听得懂的,又是英语的耳朵感到新鲜的。”

一些评论家认为哈金的这种移民语言破坏了英语的“纯洁性”,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迁移注定会为英语注入新鲜的血液。正如哈金所说“英语不得不变得有些异化。不过,在美国移民小说中,这是一种常规技巧。尽管对母语者来说,我们不可避免地听起来有外语腔,但这正是外来者对英语做出的贡献。”在哈金的《等待》中,哈金将中国的一些特色词语,表达方法迁移到了英语当中,但是这种词汇、思维、表达方式、句式、文化的负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哈金式的语言特征。而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恰恰能够在读者脑海中再现相应的中文,对阅读作品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Ha jin. Waiting.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99.

2. 哈金著, 金亮译. 等待.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3. 施慧英. 外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宁波: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J]. 2002

4. 黄文红. 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类别分析.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5. 李俊霞.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式英语的主要成因. 东华大学, 2003

6. 吕璀璀. 思维模式对中美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硕士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浅谈中西习语直译法与意译法的选取 下一篇: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英语名人名言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