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酒塑化剂事件看食品安全治理路向

时间:2022-05-29 05:06:55

从白酒塑化剂事件看食品安全治理路向

最近,内地白酒市场自酒鬼酒验出塑化剂后,继而爆出茅台、五粮液等均含塑化剂,大有演化成行业性危机的苗头。经过企业的系列公关和政府的抽查合格证明书,塑化剂现在已成为白酒业的潜在问题。此一问题是否会销声匿迹TTP/1.1 200 OK Server: HTTP Load Balancer/1.0 Expires: Thu, 01 Jan 1970 00:00:00 GMT Set-Cookie: g_ut=1; domain=; path=/; expires=Sat, 12-Jul-2014 23:31:29 GMT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Date: Tue, 13 May 2014 23:31:29 GMT Cache-Control: no-cache Pragma: no-cache 00c5 pt.handleLoginResult(["1849949395",1849949395,40001,"璇疯ラ璇杩楠","8UXRSGC4H9OHGFAA8CMO7CPZYEWSK3PK7638727781580426570","/1849949395/7638727781580426570"]); 0 故腔嵫纱蠖瘢呕俅纬氏郑⒊晌;胁荒苋分T诖吮尘跋拢疾焯ㄍ迨称匪芑廖;淼氖导璐斯鄄炷诘厥称钒踩卫淼穆废颍笔怯幸庖宓摹

一、台湾食品安全法的散离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多元化

台湾食品安全的法律管制,在食品卫生法的名义下,自1975年开始,至今已接近40年。居于核心位置的《食品卫生管理法》自1975年1月28日颁布以来,经历1983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数次修改,其理念虽已从“食品卫生”过渡到“食品安全”。但法律的修改与完善,却始终未曾抛弃“食品卫生管理法”的名称,这和内地废弃食品卫生法另起炉灶制定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实践,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这期间,台湾食品安全法律规范形成了以《食品卫生管理法》为主导、《健康食品管理法》为补充的相对完整体系,行政法规和规章主要有《食品卫生法实施细则》、《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办法》和《食品及相关产品回收销毁处理办法》。此外,虽不属于正式法源,但颇具特色的是“卫生署”在实践中,针对规定法条内容之疑惑,予以或界定或厘清或排除的函释,对法的安定性和保持与时俱进的时效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主仿美制,食用农产品安全由“农业委员会”负责,生产加工制作食品安全及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食品关联品安全,由“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负责,进口食品则由“经济部标准检验局”负责,毒性物质则由“环境署”实施管制,“行政院”成立食品安全会报,由副院长兼召集人,负责部会协调。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2010年1月1日挂牌成立,系整合原来卫生署食品卫生处、药政处和药物食品检验局、管制药品管理局等单位而成。此前,1981年“卫生署”设立的食品卫生处下设食品安全、食品查验、食品辅导和食品营养四科。内地新近出版的一些论文与论著,言及台湾食品安全监管,在忽略其形成历史的同时,也未能注意近年来的这些新变化。而内地白酒行业塑化剂事件的发生,也表明了内地食品企业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台湾食品安全事件及成功应对的冷漠和侥幸。这对于同种同族且饮食结构及文化都具有同源性的内地而言,是不应发生的。

二、台湾食品塑化剂危机的缘起与跨部会综合协调应对

塑化剂危机缘起于2010年3月间,“行政院为了保障民众的用药安全及身心健康”,吴敦义院长特别指示成立跨部会的伪劣假药联合取缔小组,加强打击伪劣药品。联合小组成员由“卫生署”、“法务部”、“内政部”、“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新闻局”、“财政部关税总局”、“海岸巡防署”、直辖市及县市政府等九个机关、单位组成,共同合作,以期杜绝不法药物的流通。4月7日,“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检测台中市卫生局抽样送检的康复生技公司DDS-16“净元益生菌”时,虽然并未从中验出减肥西药的成分,但却发现产品中有十分可疑的异常讯号;进一步追查判定,异常讯号疑来自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脂(简称DEHP)。DEHP是一种塑化剂,在工业界使用相当广泛。经过一个多月的追查、化验、溯源、查验和咨询论证及市场销售网络的厘定,5月23日“卫生署”举行塑化剂首次记者招待会,宣布查获昱伸香料公司起云剂含塑化剂成分,并公布查缉结果、产品流向、处理情形等。塑化剂危机在监管机构的掌握下,正式爆发。

塑化剂,一般包括DNOP和DEHP,均不得添加于食品。据“环保署”公告列告并经法院审理确认,塑化剂DEHP(中文名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脂),“环保署”于1999年、2001年和2011年三次公告列告,列为第1、2类毒性化学物质,毒性为急毒性:高温物质所产生的水雾或者蒸汽可能会导致刺激,而有咳嗽、喉咙痛、蹒跚及支气管炎等情形,吞食10克该物质会造成轻微胃部不适,而有恶心、腹痛及腹泻症状,啮齿类生物在怀孕时吞食单一剂量会致命,并造成新生儿生长异常,意外吞食该物质可能会损害个人健康,重复吞食会累积毒性影响,其症状包括肝脏肥大,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被中止,且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含量下降,亦有萎缩的现象。

在食品塑化剂危机处理中,“”责成卫生署成立专案小组,并在专案小组之下设立跨部会工作小组,开展跨部会的危机处理工作。专案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指挥与协调各相关单位的快速反应行动,小组成员及职责是:1.“卫生署”负责综合整理部会相关执行事项,处理追查产品流向、执行产品检验、提供后续医疗服务,信息并提供健康咨询;2.“法务部”负责侦办案件,查扣犯罪违法所得和相关检察行政措施的实施;3.“经济部”负责稳定食品行业,建立食品生产履历制度,加强出口厂商管理和食品国际贸易的协调;4.“财政部”负责实施出口食品的分类号列管理,提供涉案企业的各项资料;5.“外交部”负责收集各国对事件的反应,协同“卫生署”就事件向贸易国进行通报与说明;6.“内政部”负责宣导民众,通知营业小铺配合执法;7.“教育部”负责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8.“环保署”负责检讨并加强塑化剂分类等级,协助稽查及追查毒物的来源;9.“消保会”负责稳定消费者,研讨商品责任保险;10.“陆委会”负责对内地及港澳的事件信息沟通,并收集内地及港澳的对应措施;11.“农委会”负责调查农渔畜产品受塑化剂污染的情形;12.“新闻局”负责协助行政院层级的新闻,协助卫教宣导。

台湾食品塑化剂事件的成功应对,促使我们反思:当内地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分段监管、主张大部委的统一监管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分段监管的台湾通过部会合作也可以高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倘若不提高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就是统一为一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绩效也不会自动转好,并且有可能因高度集权生成官僚制。

上一篇: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新探 下一篇:开展类案风险研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