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5-29 04:39:17

关于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及高新技术的引领与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要求我们必须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升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我国目前发展的瓶颈,实现平稳过渡。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必须依托于健全而完善的国民教育。

在我国目前庞大而复杂的教育系统中,中学教育承载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任,它不仅是实现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式,更是我国新时期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中国的中学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传统教育观念陈旧、素质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等。面对上述问题,中学教育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国家、社会及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全面革新教育观念

对我国现行中学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法呆板、教学过程失衡、教育评价片面等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

首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为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

其次,构建以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环境离不开家庭、校园和社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搭起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

再次,构建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关键。

最后,对大学、中学教育衔接点的思考。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茫然,大学教育对中学教育漠然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虽然教改的声音越来越响,但中国教育几大问题之一的中学大学衔接问题仍没有得到改善。减少并尽快避免脱节现象的存在,能够真正的实现学习的“金字塔”构架,使得压力、目标、习惯等各个方面能够做到循序渐进,顺理成章。

二、科学选择教育模式

首先,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借鉴大学课程设计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某领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要保证这样的课程体系,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可以依据其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这与我国的人才战略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使用视听资料、交互媒体、综合媒体来组织、实施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概念发生变化。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多方位感知信息。

最后,将教育目标从传统的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转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使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不再徒有虚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与解惑,教师以其言传身教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且强调要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教师的最大任务。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学教育改革这一工程的推进情况。

首先,教师专业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学教育科研是教师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和衡量标准,因此应对学校的教育科研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教科研成果以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其次,制定教师定期考核制度并完善相应的奖惩机制。在当下中学教师的激励中存在着功利倾向,这种倾向性与教育的伦理目的和教师的伦理追求产生了矛盾。为此,将教师激励与伦理相结合,从伦理分析的角度来思考中学教师激励的问题,以期中学教师激励能更好地符合伦理的目的。

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在这种矛盾压力之下,就要求教师们对学生多注重人格感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国中学教育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应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

其次,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

再次,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在彼此平等、信任的前提下进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

最后,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上一篇:生本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下一篇:如何理解新课改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