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症,当心手术过度治疗

时间:2022-05-29 02:28:47

腰突症,当心手术过度治疗

某体院一名中年教工,因患腰突症要求做人工椎间盘置换。就诊的医院恰巧刚将这项技术纳入临床研究性应用,便将其病变的椎间盘切掉,置入一个人工椎间盘假体。岂料术后8天并发了来势凶险的椎间盘炎,尽管用尽最新的抗菌药物,患者却高烧不退,痛得死去活来,生命呈衰竭状态,回天乏术。患者因绝望而自杀身亡,酿成了一出惨剧。

自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专家首次实施椎间盘切除术治愈一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导致腰腿痛的患者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突出椎间盘的机械性压迫,是导致腰腿痛的先决条件和唯一原因,因此,一直以来力倡手术治疗。

临床上以手术为主造成的过度治疗屡见不鲜,不仅徒增了患者的创伤、风险和费用,还破坏了腰椎生理结构的完整性。其实80%~90%的腰突症通过非手术治疗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新技术是把双刃剑

椎间融合器、椎弓根螺钉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脱位腰椎的复位率及椎间融合率。还有一系列微创技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就连人工髓核及人工椎间盘假体这种世界顶尖技术,也在我国部分医院投入临床应用。但任何新技术都是把双刃剑。如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腰突症等治疗技术的一大飞跃,但仅适用于单一阶段椎间盘突出的局限性病变。

有些新设想、新技术,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现在的工艺、材料和技术并没有达到设想的完美程度,如开头例子中提到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把病变的椎间盘切除再置入一个人工椎间盘,理论上虽可行,可问题在于人工椎间盘的材料如何才能与自然的一样?目前国内所用的人工椎间盘多为进口,其规格与黄种人不尽相符,置入后有时也会闹“水土不服”。因此,目前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多用于椎间盘切除后,腰椎不稳继发腰痛的患者。但若不严格掌握适应证,就会出问题。

手术效果缘何难尽人意

有人对椎间盘切除的适应证、方法学和并发症做了大量文献回顾性分析。发现术后有21.5%~40%的患者症状不能缓解,仍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甚至15%的患者不幸发生了手术失败综合征,症状甚至加重。为什么会这样呢?

66%的腰突症为复合型病例,除椎间盘突出外,常伴有程度不同的椎间孔、侧隐窝甚至椎管狭窄,病理改变错综复杂,手术难以面面俱到,往往顾此失彼,使术后症状残留甚至手术失败。

常规椎间盘髓核摘除后,患椎间隙变窄,不仅可能造成椎间盘纤维环松弛,椎间隙不稳,继发腰痛,还会使椎间孔纵径变小,压迫神经根,产生根性疼痛。另外,患椎间隙承受压力增大,促使上下椎体骨质增生,造成椎管狭窄。

显然,手术治疗腰突症不是最佳选择。手术应该作为保守治疗无效时的终极治疗手段。

上一篇:认准药物成分 谨防重复用药 下一篇:高血压患者可以服人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