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利制度的基本功能

时间:2022-05-28 07:11:16

论专利制度的基本功能

摘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专利法的终极目标,也是专利制度的主要功能。但是,在我国,专利制度功能的基本构成却常为人们所忽视。创新经济学认为:创新不断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专利法》第26条规定的发明公开制度作为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之一,对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具有重要价值,体现了专利制度的终极目标。它教导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实施发明(教导功能),体现了发明人真正做出了发明创造(占有功能),促进了技术信息和权利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功能),从而实现增进人类知识积累的专利法目标。从制度功能来看,实现专利制度基本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专利文献。

关键词:专利法第26条,教导功能,占有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专利文献

中图分类号:D9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3009410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专利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依此,保护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等政策目标都服务于专利法的终极目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因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而经济增长意味着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共享越来越大的利益之饼。如果没有经济增长,消费者和生产者就仅在同一张饼中竞争谁多谁少的份额;没有经济增长,任何个人或公司的收益都等同于其他人的损失。经济增长能够使消费者和生产者获得收益,但没有任何人承受相应的损失。”[1]从历史视角来看,两个多世纪以来,技术创新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他们将技术进步归诸为外生因素;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归结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2]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专利权的保护使得权利人可以凭借垄断利润而收回技术创新所耗费的开发成本及其所应获得的合理利润。熊彼特将创新称为“创造性破坏过程”,它给经济系统带来持续的革命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新企业持续诞生并实施新的创新,不断挤占提供过时产品和服务的老企业的市场份额。熊彼特认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竞争远比提供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更为重要。[3]创新不断扩散,是技术创新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因为除非得到广泛应用,否则,一项新发明技术将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技术创新引来模仿,而模仿使得技术创新得以大面积扩散,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扩散导致的投资高潮会产生投资过剩,进而出现经济滞胀,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因而,技术创新的扩散被认为是全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因素。

我国专利法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其终极目标,体现了我国专利制度的合法性建立在激励创新的实用主义基础之上。传统的解释理论强调,专利制度最终目的或者说,其基本功能——在于增进人类的知识积累,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因而技术公开和垄断激励是专利法具有不相称价值的对立目标。[4] 在专利法上,发明公开制度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为重要使命,它教导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实施发明(教导功能),体现了发明人真正做出了发明创造(占有功能),促进了技术信息和权利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功能)。我国《专利法》第26条第3款(可实施性条件)、第4款(合理支持条件)的规定构成了我国专利法上的发明公开制度,属于专利授权的实质性条件之一,对专利权保护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专利法上的发明公开制度曾经毫无疑问地构成了专利法各个具体制度的核心原则,从专利性的条件到专利权保护的范围,从等同原则的适用到实验例外的具体条件,发明的公开作为专利对价而得到法律的重视;但是,由于专利权保护强度的提升所导致的法律变革,使得实践中专利法上发明公开制度实际上被架空。专利制度基本功能的具体内涵在我国的专利理论中也备受冷落。例如,我国主要的知识产权教材很少将发明公开充分性条件作为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来予以论述。

尽管将公开与垄断视为专利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对专利制度的公开功能这一重要内容,往往在我国的主要教材中难觅踪迹。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因此,从理论上澄清专利的制度功能,主张维持并提高发明公开的充分性标准,对处于模仿创新阶段的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此阶段,专利法中作为承载公开功能的专利文献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信息源,而技术创新的扩散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专利制度的教导功能

专利法为鼓励创新,它对发明创造授予排他权;同时,通过专利公开制度强化技术的溢出效应,并使得在专利保护期届满之后,社会公众可以实施发明创造。因此,专利公开制度意图在于增进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可实施性(enablement)条件作为专利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内容是,说明书的公开须让该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无需付出创造性努力即可对发明予以实施。为此,专利申请人必须通过专利文献,主要是说明书的详细描述,对社会公众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教导;依据说明书的教导,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该发明的技术细节应该得到完全的掌握。

专利制度的教导功能可以从专利说明书的撰写要求中得以体现。例如,我国专利法第26条第3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类似的制度在欧盟专利法中也同样存在。欧洲专利条约(European Patent Convention,EPC)第83条规定:“欧洲专利申请必须对发明予以公开,其程度须足够清楚、完整(sufficiently clear and complete),以使得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美国专利法第112条第1款规定:“说明书应包括对发明及其制造、使用方法用完整、清楚、简明且准确的术语(full,clear,concise,and exact terms)进行书面描述……”“清楚”、“完整”作为对发明的书面描述之要求,并将其作为公开充分性判断的重要因素,体现的正是专利制度的教导功能。因为如果使用语义含糊的语言,社会公众则需要对发明作出大量的实验工作才能确定发明的技术细节;如果对发明的描述不够完整,有些发明的必要技术特征未能予以披露,社会公众则需要付出创造性努力才能获得发明的技术细节。

确实,对无形创意之占有是非常困难的。能够描述某一创意并不表明描述者真的占有了该创意。对无形的发明之占有,关键的因素是,发明人是否能够实际上制造出体现该创意的产品。因而,申请人证明占有的最好证据是,或者发明人已经实际上制造出发明,或者至少能够清楚、详细地描述发明是如何制造的。换言之,证明占有的最好证据是发明人提供了符合专利法关于公开充分性条件的书面描述。[8](p147)而在公开充分性条件的规定中,人们通常认为,书面描述(written description)条件(或合理支持条件)体现的是发明人在专利申请之日已经占有其发明;而可实施性(enablement)条件体现的是发明人为了获取垄断权而对社会公众所做的教导。但也有学者认为,具有占有之功能的制度是可实施性条件,专利法上并不存在教导功能。[8](p147)必须承认,可实施性条件在本质上是通过对发明所作的技术教导,使得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施该发明。从结果来看,就是使得普通技术人员占有了该发明,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发明人在申请之日即已创造出该发明并予以占有的。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上述判断是可取的,因为它混淆了执行专利法上可实施性条件的因和果。可实施性条件所体现的占有之果,是通过说明书对发明所作的技术教导之因所达致的。

在专利审查实践中,对于专利制度的占有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标准予以体现的。例如,我国《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2.2.6条第5段规定:“当一个实施例足以支持权利要求所概括的技术方案时,说明书中可以只给出一个实施例。当权利要求(尤其是独立权利要求) 覆盖的保护范围较宽,其概括不能从一个实施例中找到依据时,应当给出至少两个不同实施例,以支持要求保护的范围。”

这和美国专利与商标局(PTO)的专利指南具有类似之处。依美国法规定,当权利要求覆盖的客体为单一部件或种类时,权利要求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其判断需要或者公开描述实际上付诸实施的方式,包括附图中详细描述发明的新技术特征或非传统的技术特征,或者充分、详细地披露确定发明技术特征的相关细节。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概括性权利要求,但对付诸实施的详细描述仅须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之成分”。See Mark D.Janis,On Courts Herding Cats:Contending with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and Other Unruly Patent Disclosure Doctrines),2.WASH.U.L &Pol’y.55,71 (2000).第3.2.1条第3段同样指出,对于用上位概念概括或用并列选择方式概括的权利要求,“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包含申请人推测的内容,而其效果又难于预先确定和评价,应当认为这种概括超出了说明书公开的范围。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有理由怀疑该上位概括或并列概括所包含的一种或多种下位概念或选择方式不能解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则应当认为该权利要求没有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对于概括性权利要求而言,发明人是否做出了发明创造并对其进行了实际上的占有,需要考虑其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方式。例如,对于“用高频电能影响物质的方法”这样一个概括较宽的权利要求,如果说明书中只给出一个“用高频电能从气体中除尘” 的实施方式,对高频电能影响其他物质的方法未作说明,其权利要求所覆盖的范围就宽于其公开的技术范围,本质上是对发明人未能占有的事实主张权利保护,因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理支持(书面描述)条件。

人们认为,专利制度的公开功能有效促进了规避专利的周边设计,从而提高了专利产品的市场竞争。对于竞争者而言,其设计是否有效规避专利权,取决于专利权的范围是否清楚。通过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披露,竞争者能够确认发明人所占有的客体,从而可以确认专利权人所未能占有的客体。因此,占有发明客体作为专利制度公开功能的具体内容,为竞争者规避专利权提供了清晰的指南。[8](p149)不仅如此,专利制度的占有功能还有助于解释专利权的界定规则。以专利权界定中的捐献规则为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对于仅在说明书或者附图中描述而在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技术方案,权利人在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中将其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说明书或附图中予以描述的技术,但并未为权利要求所覆盖,从占有的理论来看,不受法定垄断权的保护是合理的。在民法上,占有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要件。客观上,占有要求占有人事实上控制或管领了某物;主观上,占有人应具有占有意识,即意识到自己正在占有某物。[7](p796-797)对于其创造的技术进行了书面的描述,这是客观上对发明这一客体存在事实上的“控制或管领”;但是,发明人并未在权利要求中将其划入法律应予以保护的范围之中,这表明其主观上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占有该发明。

专利制度的占有功能还具有权利公示的价值。从民法上的占有理论来看,尽管占有是主体对物事实上的控制状态,但也常常形成一种法律关系,即占有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实现占有的保护功能;二是实现占有的公示功能。[7](p798)从产权的经济学理论来看,权利边界的清晰是其作为排他权所应有的特征。专利制度的占有功能体现的是在专利申请之日,发明人已经实际上做出了发明,并从主观意图上将该发明占为己有,从而形成了实现占有的保护功能。同时,通过说明书等专利文献的公开,也有助于划定专利权的排他性范围,体现了公示之能。综上所述,专利制度的占有功能可以通过下图予以简化表达。

四、专利制度的信息传播功能

一般认为,专利法的立法目标是为了促进创新,鼓励新技术的发展,增加人类的知识储备。[4](p1576)如前所述,鼓励创新的专利制度主要体现为专利权的排他范围或垄断范围,而专利制度的公开功能则是达致增进人类知识储备的重要工具。要实现这一目标,专利法中作为承载公开功能的专利文献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信息源。

专利文献的出版不仅发挥了对技术信息的传播作用,还起到了对权利信息的传播效果。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专利权是一项可信赖的公开化的信息。专利权人之所以申请专利,就是因为专利制度可以降低专利权人和观察者(observers)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不是获取产品市场上的租(rents);也因为信息公开本身就会产生其收益。故此,专利权人予以信息公开是可欲(desire)的,即使其所获得的排他权——作为公开发明的对价在价值上为零。[9]

观察者从专利或专利组合中获取的信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对于公司的投资者而言,公司通过获取专利向投资者传递了关于发明的可靠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们很可能不愿意花费必要的资金来获取的,而专利作为一项方便获取的公开文件,降低了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根据这些信息,投资者可预测,发明将提高公司的预期价值,因而值得相应的投资。专利文献传播的信息必须是准确的,否则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会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因而,专利制度必须要确保专利文献的信息是可靠的。[9](p636-638)在美国专利法上,专利申请人具有对与发明有关的信息的诚信披露义务,违反该义务将导致专利不可执行的严重后果。[10]专利法规定专利行政部门必须提供专利登记簿、专利公报等,这些出版物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专利权的权属状况,易于为投资者获取。

专利文献作为一种信息源,不仅在资本市场上发挥作用,也同样在产品的许可市场发挥作用,即为被许可方提供了足够充分的信息。拥有专利或专利组合的公司向许可市场的观察者提供了关于公司质量的信息。依专利法之规定,申请专利须向公众公开发明的必要信息,该必要信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众所周知,权利要求界定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我国专利法第56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而说明书,作为专利文献的主体部分,必须详细描述发明的细节。说明书必须向公众描述如何重制发明,重制发明的最佳方法,发明在哪些方面不同于现有技术,发明人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其所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步骤。这为产品的被许可方来评估公司专利或专利组合的价值及其许可费标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也促进了技术的溢出效应,为竞争者开展研发工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或创意。

专利文献还有可能向其读者公开一些其他信息,包括:专利权人在测试发明中采取的实验方法或类型、实验结果、专利权对使用发明所推荐的辅助产品,等等。例如,惠普公司申请的美国专利就推荐了微软公司的产品。[9](p647)专利说明书常描述发明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尤其常常指出发明与竞争产品相比的优势所在,在这些描述中,有时甚至会使用言辞激烈的评述。这不仅有助于专利权人在许可市场上的谈判地位,也同样有助于其竞争者追踪技术发展,确定公司的研发方向;同时,也为确定其专利权的效力范围提供了法定的依据。

综上所述,正如英国著名知识产权学者科尼什教授(W.R.Cornish)所指出的,将专利制度作为技术信息的来源(信息系统),这为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专利法所精心追求。并且,多年以来,促进专利作为创新信息源的结果一直被视为专利制度的正当性基础,而不是其副产品。[11]故而,专利制度作为一种创新的信息源,它分别对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决策、许可市场上的许可费谈判以及竞争市场上的后续创新产生了影响。

五、实现专利制度功能的载体

实现专利制度功能的载体是专利文献。因为专利公开是否充分,其判断之体现是专利文献的撰写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专利文献是指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及国际性专利组织在审批专利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12](P1)它不仅包括本国的专利审查中产生的官方出版物,也包括外国和国际性专利组织所出版的官方文件。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出版的教材,“专利文献是包含已经申请或被确认为发现、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试验成果的有关资料,以及保护发明人、专利所有人及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注册证书持有人权利的有关资料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文件(或其摘要)的总称。”[13]例如: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文摘、专利索引、专利分类表等。我国出版的专利文献主要包括:(1)发明专利公报、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和外观设计专利公报;(2)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发明专利说明书;(3)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4)专利年度索引。在专利文献中,最重要的文献是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这两者属于狭义上的专利文献,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毫无疑问,从属性来看,专利文献是一份法律文件,尤其是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前者是作为授予垄断权的对价而公开发明创造,从而增进人类知识的存储;后者界定了专利权的范围,常常被比喻成专利权人划定专有权范围的篱笆。同时,它也是一份技术文献,因为对人类知识存储的增进是通过将专利文献作为创新的信息源,向公众传递发明创造的技术细节。[14]从专利制度的基本功能来看,专利文献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技术和法律的混合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早期的专利文献是专利法授予发明人独占权的法律文件。专利说明书,即对发明的描述,包括对要求获得独占权的描述,在当时仅仅作为该法律文件的一部分。而在现代,专利文献具有不同功能;能够从专利文献中获取的信息包括三类:其一是关于独占权范围的信息,即专利文献(主要是权利要求书)规定了一项发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同已获得专利的发明相似而又不侵犯发明人的权利的法律限定。其二是关于技术性的信息,例如制作方法、新药成分、机器新部件的设计等等。[15](P10)这主要是由专利说明书来予以完成的。该类信息在激励新设想、对产品进行改进的同时,又避免了因重复已获专利的成果而浪费时间和资金。其三是关于产业发展的信息。通过对产业中各公司拥有的专利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这些公司的发展情况。而从其类型来看,专利文献包括三类:(1)一次专利文献,即详细描述发明创造具体内容及其专利保护范围的各种类型的专利说明书。(2)二次专利文献,即为刊载专利文摘或专利题录、专利索引的各种官方出版物,如专利公报、年度索引等。(3)专利分类资料,即按照发明创造的技术主题管理和检索专利说明书的工具书,包括专利分类表、分类定义、分类表索引等。[12](P1)

其实,从专利文献的使用者来看,它也是技术信息和法律信息的混合物。作为经常使用专利文献的读者,专利审查员常常需要检索专利文献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现有技术来确定申请的专利是否具有可专利性。公司的管理层、研究者、科学家、产品设计师、经济学家、大学生、发明人和专利人(或专利律师)等,也常需要使用专利文献。[16]对于研究者和工程师而言,专利文献的使用可以避免重复性研究工作,从新起点或高水平的知识基础上开始研究工作。他们运用旧方法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新思想,确定特定技术领域中的专利保护范围,在某些国家或产业追随技术的新潮流,在专利申请之前检测方面的新颖性。对于技术受让人而言,专利文献有助于其确定与不同水平上的技术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解决方案,确定在特定技术领域活跃的企业,方便确定在多种技术中选择需要获取许可的技术。[16]这些目的,主要是对专利文献中技术信息的获取,但也包含对专利文献中法律信息的获取,如对权利范围和专利权属的确认等。

如果说上述专利文献的使用者尽管也关注其权利信息,但更着重的是专利文献所传播的技术信息;那么,对于诉讼中使用专利文献的法官和律师而言,其着重关注的对象是相反的。在专利纠纷中,法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利权的边界如何划分。诚如评论者所言,专利制度未能清楚界定权利,从而导致其公示价值的缺乏,这是专利制度失灵的重要体现。

参见梁志文:《论专利授权行为的法律效力》,《法律科学》2009年第5期;Also see Craig Allen Nard,A Theory of Claim Interpretation,14 HARV.J.L.&TECH.1,12-14 (2000).更激进的批评,See James Bessen & Michael J.Meurer,PATENT FAILURE:HOW JUDGES,BUREAUCRATS,AND LAWYERS PUT INNOVATORS AT RISK,Chart 1 (2008).法院也常常承认这一点并试图强化专利制度的公示价值与确定性。其常见的方法是,在专利法的各项原则中,采取形式主义的规则,以及由客观因素所确定的较少弹性化的明线规则(A bright-line rule)。[14](P788791)为促进专利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对于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而言,这样的规则显得更为可取。即使是在法院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对专利文献的解释规则予以变革时,可预测性因素对专利文献解释方法的制约也体现了稳定性和逐步演进性,而不是急剧转向。[17]尽管法院为此而采取了形式主义的解释方法,界定专利权边界的巨大障碍仍然困扰着法官们。那就是作为技术的门外汉,法官如何去理解专利文献中所传递的技术信息。

更有部分专利文献的内容是兼具法律文件和技术文献的性质,而且,在实践中有许多场合需要同时确定专利文献的法律属性和技术本质。[18](P570571)专利侵权诉讼中的技术专家须阅读上述两方面的信息以形成其基本观点。即使技术信息对于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意义不大,但为了理解发明的本质,诉诸法律的人所关注的专利权的法定范围常常需要依靠技术信息来确定。专利权人之竞争者在设计周边产品并将其商业化之前,不仅需要理解专利文献中的技术信息,也需要弄清排他权的范围。

然而,专利文献作为技术文献和法律文献的混合,将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倾向于将专利文献归为技术文献的学者认为,专利文献应该与其他传统的科学出版形式一致,使得专利文献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对技术专家的教导作用。[5](P641657)他们认为,现在的专利文献中作为创新源的技术信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而专利文献之所以为创新者所忽视,其重要的原因是,专利文献过分地强调其法律含义,法律化的专利语言一方面侵蚀了专利文献作为技术文献对创新的贡献价值,另一方面也无助于其法律确定性价值的实现。作为改进的选择路径,专利文献不应被视为纯粹的法律文件,而应该更加强调其技术文件的属性。当然,专利文献的读者不只是技术专家,也包括法律人士,还包括经营管理者。现实中,专利文献更多地被视为是权利界定的载体,这种为法院、专利审查机构、专利人所合谋而为的结果是,越来越法律化的专利文献因其“法律行话”而难为技术专家所理解,这被认为是发明人很少利用专利文献获取技术信息的原因之一。故而,如果承认专利公开制度在增进人类知识存储方面的价值,其必然结果是,应该促使专利文献成为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技术信息来源。为此,专利文献中的技术属性部分应该和其法律属性部分相区分,因为这有助于实现专利制度的基本功能。[18]

依法律确定性之要求,改善专利文献的结构以促进其包含的技术信息之传播,这也有助于专利权利解释方法的改善。[19]因为提升专利权人的技术公开水平,促使其精心选择具有语境意义的信息,将有助于法院更可信地区分系争专利权利要求中术语在技术上的正确含义。该观点非常强调相关技术领域中术语的通常含义,认为专利审查部门不仅应该强化专利文献的技术公开,而且也应该要求申请人对关键性的相关术语进行特别的界定。[19](P203207)然而,同样是强调法律确定性要求,有人却认为,至少是为实现专利权利要求解释的清晰性,以体现专利权利要求对专利权法定边界的公示价值,应该抛弃将专利文献视为技术文件的观点,尤其应该放弃技术中心主义式的权利要求解释方法,技术中心主义的解释方法仅适用于专利是否有效的争议解决。[20]权利要求这一专利文献的解释应该从专利律师或“解释共同体”的视角出发,而非仅从普通技术人员的视角。故而,澄清专利文献的结构,划分属于法律文献和技术文献的部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六、简要结论

《专利法》第26条确立的是专利公开充分性条件,它是实现专利法基本功能的重要制度,它具有三项基本作用:促进技术的溢出效应,降低重复研究成本的浪费,提高专利权的透明度。

更具体的论述,参见梁志文:《论专利公开——基于创新经济学的解释理论》,博士论文,第一章。这三个方面体现了专利制度的三项具体功能,它们分别是:专利制度的教导功能、占有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从逻辑上讲,专利制度的公开功能系透过专利文献的披露,向公众传递可专利发明的权利信息和技术信息,因而属于信息传播功能的范畴;对发明是否具有可专利性,通过说明书的书面描述,展示了发明人实际上已经做出了发明,体现的是对发明的占有功能;而专利制度对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主要是通过对发明的具体详细的描述,使得技术人员或社会公众获得实施发明或进行周边研发的信息,此为专利制度的教导功能。我国专利法应该维持并提高发明公开的充分性标准,改进专利文献的基本结构,从而加速技术创新的扩散。

上一篇:一张张写满温暖幸福的“民生答卷” 下一篇:像一位男士那样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