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护士针刺伤(HBV)后延迟接种的随访结果报道

时间:2022-05-28 05:26:14

1例护士针刺伤(HBV)后延迟接种的随访结果报道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3--01

医务人员针刺伤性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中,意外的被病毒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①。尤其是护理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接触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概率大,这种职业暴露的发生及其感染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②。2016年1月13日我院内科实习护士在为患者拔除液体的过程中发生针刺伤,暴露后及时做了局部处理,后经核实该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期,但是由于该护士24小时内未及时上报护士长及院感科,延误了接种疫苗的最佳时机③。医学观察追踪6个月未发生HBV感染。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针刺伤报告及处理的认识,对这例针刺伤的发生过程、处理情况及随访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暴露者是护士,截至暴露时从事护理工作5个月,暴露前在我院临床科室轮转实习,上岗前曾接受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暴露时,在我院大内科实习;暴露源入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入院时未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相关指标的检测;病人输液完毕为其拔针时被刺伤右手食指第二指节,有出血,量约0.1ml。

1.2 暴露后处理 暴露者立即采取针刺伤局部处理措施,将受伤伤口局部血液冲净,在伤口旁从近心端向h心端将血液轻轻挤压,到不出血为止(约1分钟),然后,流动水下用皂液反复清洗(约3分钟),再用0.5%碘伏消毒伤口,创可贴包扎。未向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暴露情况,但联系主管医生进行血源性疾病相关标志物的检测;

1月14日暴露源血源性疾病检测结果提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故逐级报护士长、院感科;

院感科对暴露者进行心理疏导,组织感染性疾病科医生会诊后,对该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评估等级为高,立即嘱其抽血检验乙肝标志物,结果显示该护士乙肝五项化验指标均为阴性,故在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0ug及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100IU④。此后,分别于2月14日、7月14日分别接种乙肝疫苗5ug⑤。

1.3 结果 该护士暴露后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均为阴性。随访6个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仍为阴性。

2.原因分析

2.1 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业防护教育课属于选修科目,导致医学生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上报护士长、院感科,没有必要性,延误了最佳接种时间。

2.2 临床医生采集病史不详细,对患者的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不全面,入院时未进行相关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相关项目的检测,护士存在侥幸心理。

2.3 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的依从性低;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拔出液体)时,操作不规范,拔下的针头未立即放入锐器盒内。

3.根据原因采取措施

组织科室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讨论,首先让当事人分析原因,根据原因找出暴露后处理、上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环节,说明上报、处理的时限性及暴露后局部处理的重要性。

协助医务科,完善针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危险人群增加筛查血源性传播疾病项目的制度;配合护理部,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的标准预防意识,普及及安全注射的相关知识,增强职业防护观念,最大限度的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4.结论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血源性疾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人数越来越多,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在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并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做好相应的防护对策的基础上,另加一道“防火墙”,认真严谨的在意外的职业暴露特别是针刺伤后,及时、正确的做好暴露伤口局部的处理,是避免医务人员针刺伤后血源性疾病医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潘凤英.浅谈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基层医学论坛,2015年7月第19卷第20期.

[2]朱洪霞.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

[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3.2

[4][5]医院感染管理知识问答[M].山西省医疗机构管理研究所.2010.5

上一篇:加强医院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 下一篇:56例X线检查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