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时间:2022-05-28 04:58:26

2007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及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进外汇管理,保持了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货币政策综述

(一)央行多次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国际收支顺差继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保持流动性水平基本适度,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1月5日和2月16日宣布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分别与1月15日和2月25日实施,共冻结流动性约3300 亿元。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又于4月5日、4月29日分别宣布再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分别于4月16日、5月15日实施。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回收多余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适当调节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

(二)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2007年3月17日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人民银行称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有利于经济平衡增长和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培育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自2007年1月4日起开始运行。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并命名,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 品种包括隔夜、1周、两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Shibor报价银行团现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报价行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或外汇市场做市商,在中国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交易相对活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银行。首先,Shibor的推出加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其次,Shibor的推出,将为央行的金融调控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调控创造条件,即将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变为以通货膨胀或利率为中介目标的框架。

(四)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一是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对个人结汇和购汇实行5万美元年度总额管理。2007年第一季度,个人购汇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在便利个人总额内用汇的同时,加强对超限额结汇的真实性审核。二是继续加强贸易外汇收结汇管理。规范“关注企业”的核定,加强“关注企业”结汇的真实性审核。三是加强外资购买境内房地产及外资房地产企业外债和结汇管理。前两个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新签外债同比下降36.3%,外资购买房地产结汇同比下降31.8%。四是调整2007年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核定范围,分批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同时鼓励其通过国内货币市场拆借、掉期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五是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2007年1月14日,批准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扩大香港居民及企业持有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渠道。

二、金融形势展望

(一)信贷扩张并无舒缓

2007年第一季度信贷规模和实体经济高速增长的状况超出央行货币调控预期,信贷增幅大幅上升,M1层次货币余额增速也接近了2004年的水平。央行货币调控的重点,将锁定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将其放贷冲动降低。尽管紧缩政策使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有所降低,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2.87%,比去年同期低0.1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9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62个百分点。但货币创造的源头是信贷投放,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只是银行流动性资产的一部分,从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货币工具和债权来看,银行整体流动性依然良好。

基于第一季度前三个月信贷的高增长和CPI数据走高,央行在货币市场上继续加强了回收流动性的力度。第一季度在货币市场上共计收回7903亿的资金,其中仅3月份一个月就收回了近6500亿的流动性,回笼速度明显加速,加上春节后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回收了近万亿资金,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并没有被拉高,特别是加息后市场重返原有的低利率水平,说明市场资金的充裕局面并没有被紧缩政策改变,紧缩政策效应还不明显。

(二)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调升空间

显见当前货币紧缩的必要性不断加强,过度增长的信贷规模和毫不减缓的贸易顺差,让央行面临治理流动性的难题。对于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我们认为,信贷超速增长必然触发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出台,信贷继续扩张让央行货币紧缩政策将持续跟进。同时,短期内央行将针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情况,将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定向票据。此外,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虽然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接连上调的逼压下趋小,但商业银行整体资产仍然保持很好的流动性,信贷投放的基础仍然较大。未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升的空间仍然存在,央行针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情况可能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至11%到12%区间。

(三)二季度CPI或逐月回落,加息防通胀要求并不迫切

预计上次加息的效应还有待观察,央行再度加息的时间点并不会在短期内。从CPI当月同比走势与加息时机选择的历史情况来看,2006年以来,央行加息政策前瞻性已明显提高。如果将2003年以来的情况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加息既有处于CPI下落过程中的,也有处于CPI上扬过程中的。但进一步仔细审视可以发现,前一种情况几乎都是在2006年以前;而后一种情况则主要在2006年及其以后。这似乎表明,2006年以来,央行政策的前瞻性已较以前有所提高。果真如此的话,单从CPI水平来看,我们认为,即便4月份CPI数据仍然超过3%,央行也不会立即再度加息,同时,加息效应最终显现,也还需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观察。(中经网提供)

上一篇:2007一季度中国货币信贷状况 下一篇:医药篇:中国中药行业运行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