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5-28 03:43:4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培养创新意识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

一、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学始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题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开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实验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男女两队参加数学竞赛,成绩如下表。

问:哪队的成绩好?

有的学生说男队成绩好,因为刘伟得了98分;有的学生却反对,说李明只得了75分,不能说男队成绩好;还有的说,男队参加人数多,总分高也是应该的。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到底怎样才能反映整体的参赛水平呢?这时,学习“求平均数”就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提出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著名数学家哈而莫斯说过:“定理、证明、概念、定义、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新意识才会产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充满疑问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目标和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富有创新机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唤起他们的创造欲望,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应运而生。

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引出课题后,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自己量出求它周长所需的数据。教师巡视后,故意惊奇地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只量两条边?”大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量4条边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很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订正数据后,教师利用这组数据出示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并启发学生编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思考后便七嘴八舌地争论开来,各自讲了自己的想法,部分学生列出了“6+4+6+4=20(厘米)”的算式,大多数学生列出了“6×2+4×2=20(厘米)”的算式。从而得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做了铺垫,并让学生在争论和比较中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了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拓宽创新渠道

开放性练习题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四维空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性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例如,“建筑工地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送下列材料:黄沙4000千克,石子6000千克,砖9吨500千克,钢材2吨500千克,水泥3吨。要使运的次数少,每次运什么,运多少,请写出运的方案。”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出运的次数,但货物搭配合理的运输方案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比如,有的学生就把黄沙和石子放在一起运,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如果不加包装,就会给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加包装,则增加了原材料的成本。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以欣赏教学为契机多元启美 下一篇:单词记忆法:联想、联结与旅程理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