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肝动脉栓塞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时间:2022-05-28 11:45:44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肝动脉栓塞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摘 要】目的:为减少动脉压迫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皮肤损害、穿刺点出血渗血、肢体麻木等并发症,缩短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术肢制动时间、增进患者的舒适度,研究解除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最佳方法及时间。方法:取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动脉压迫器产品说明书操作: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第3小时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第6小时再次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 8小时可全部松懈手柄至压板对压迫部位无压迫程度,观察30分钟,无渗血后可解除压迫器。解除时,先用剪刀沿基座将固定胶带剪断,用温水完全浸湿胶布,按摩粘胶带处的皮肤,缓慢卷起胶布,解除压迫器后患者可适当活动肢体。结果: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动脉压迫器使用的并发症,缩短肢体制动、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15-01

动脉压迫止血器适用于经股动脉插管术后动脉穿刺点体外压迫闭合止血,止血原理为遵循生理性止血的规律,针对股动脉穿刺点采用体外压迫的方式使抵抗动脉内压力的对抗力增大,促使血小板凝聚力增强,达到止血的目的。股动脉压迫止血器作为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手段,因其止血效果好,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省时省力,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使用【1-2】。由于压迫器固定胶带材料的特殊性及其粘性大,去除时易损伤皮肤【3】。现将我科动脉压迫器的使用方法作以下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1.1.1 临床资料: 150例患者均为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入住我科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年龄为22~78岁。男106例,女44例,平均年龄为(52.2+0.8)岁,60岁以上的患者28例,有1次介入史的患者共48例,2~4次介入史的患者32例,5次以上介入史的患者18例,患者化验指标:总胆红素≤60umol/L,PA≥60%,PLT≥50×109;患者性别、病情、用药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意义。

1.1.2 材料: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型号为:天津怡美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该压迫器的组成部分为:基座、螺旋手柄、度盘、压板、压板套及固定胶带。

1.2 方法

术后患者卧床,观察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周围皮肤有无渗血及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患者返回病房后第3小时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第6小时再次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8小时可全部松懈手柄至压板对压迫部位无压迫程度,并观察30分钟,无活动性渗血或血管穿刺部位周围无血肿后可解除压迫器。解除时,先用剪刀沿基座将固定胶带剪断,解除动脉压迫止血器,用温水完全浸湿胶布,该产品说明书要求温水浸润胶布后两小时揭固定胶带。我科执行方法:待温水完全浸湿胶布,按摩粘胶带处的皮肤后缓慢卷起胶布,解除压迫器后患者可适当活动肢体。(旋转一圈即360°,夹板上下距离变化4.5mm。)

1.3 观察指标

1.3.1 局部皮肤破损情况:包括皮肤发红、水泡、破损

1.3.2 术肢反应:观察有无肢体麻木、疼痛等

1.3.3 穿刺点周围有无血肿、出血、渗血

1.3.4 术肢制动时间:自止血开始至可以下床活动的时间

2 结果

150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发红4例,水泡3例,破损2例;穿刺处疼痛3例,肢体麻木1例;穿刺点出现瘀斑3例,穿刺点渗血1例;84例患者在术后8小时解除动脉压迫器后即下床活动,次日查看穿刺点无异常,其余患者解除压迫器后均先在床上活动,次晨下床。

3 使用动脉压迫器产生的并发症及护理:

3.1 皮肤损害 由于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固定胶带是为医用无纺针刺布上涂布丙烯酸脂乳液的胶带,对皮肤有刺激性,胶带的透气性差也是引起皮肤损害的一方面因素【4】。另外患者的皮肤对胶带过敏、老年人皮肤弹性差等因素均可造成皮肤损害。本组病例中出现皮肤损害者共9例,具体为:①轻微疼痛,能耐受,局部皮肤可见泛红者4例,处理方法:温水擦拭瘀斑处皮肤后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或液体敷料(赛肤润),后给予局部按摩促进吸收,2-3次/天。②水泡及水泡破裂皮损,共3例。处理方法:大水泡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泡液,生理盐水清洗皮损,局部皮肤给予氧疗,氧流量8~10L/min,15-20min/次,2-3次/天,安普贴或优洁敷料外贴。对于小水泡以保持皮肤完整性为原则,可不予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液,给予安尔碘局部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即可。③局部皮肤剧痛,拆除后出现局部表皮脱失,共2例。处理方法:给予氧疗,氧流量8~10L/min, 15-20min/次,3-4次/天,使用安普贴或者优洁敷料覆盖。

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前询问患者有无胶布过敏史,备皮要彻底。对于老年患者,皮下脂肪薄,皮肤弹性差,去除胶布时动作轻柔尤为重要。

3.2 穿刺处疼痛

由于动脉压迫器过紧,患者耐受程度差,压迫器移位等原因所致。

本组病例共有3例术后诉穿刺处疼痛,其中1例患者返回病房后诉疼痛影响休息,长海痛尺评分为5分, 处理方法:返回病房后观察穿刺点局部无出血渗血时即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3小时后、6小时后分别给予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8小时完全解除压迫,患者疼痛缓解。1例患者主诉穿刺部位疼痛无法忍受,长海痛尺评分为6分,给予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后症状无缓解,去除动脉压迫器,改用无菌纱布卷加压绷带包扎,穿刺点局部受压小,延长压迫时间至12小时后解除,患者疼痛缓解。另外1例患者诉疼痛数字法评估为3分,给予按时调整压迫器的压迫程度后疼痛缓解。同时给予听音乐、聊天等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3.3 术肢感觉迟钝、麻木、行走费力

本组1例患者出现该症状,颅脑CT排除异位栓塞,考虑此症状为介入术后动脉压迫器压迫过紧,导致右下肢神经水肿,局部缺血,依据肌力分级方法评定为3级。给予神灯局部照射,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维生素B1营养神经,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等治疗促进神经恢复,4天后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患者出院。术后应严格观察术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下肢麻木感觉。解除压迫器以后可适当给予患者的下肢(尤其是术肢)按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做好功能锻炼。

3.4 穿刺点出血,局部血肿

原因为动脉局部反复多次穿刺、压迫不良、术后患者制动不佳等。术后选择标准纱布包扎,不允许折叠,嘱患者平卧,术肢减少活动,加强对穿刺点的观察,肝病患者活动度较低,如有出血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对于肥胖患者注意观察压迫点有无移位,做到有效压迫。本组2例患者由于脂肪较多,压迫点向腹股沟靠近移位,穿刺点周围出现瘀斑,均在2cm×3cm以内。1例患者卧床时间长,出现腰背部疼痛,患者耐受程度低,自行翻身,出现穿刺点渗血,给予去处动脉压迫器,穿刺点局部使用沙袋加压绷带重新包扎,延长压迫时间至24小时解除压迫,渗血停止,穿刺点周围出现5.5cm×4cm紫色瘀斑。护理上:向患者作健康指导,适当给予按摩腰背部缓解疼痛。瘀斑处给予温水擦拭后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2次/日。本组术后出现瘀斑的患者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一周瘀斑均消失。

4 讨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改进使用大大减少了动脉压迫器使用的并发症,缩短肢体制动、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对于压迫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我们仍应做到提前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晓舟,靳晨亭,陈丽璇,等.冠脉造影术后股动脉Y-M-1229型动脉压迫器止血和手法压迫止血的对照研[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0);22-24.

[2] 郭金成,王国忠,许敏,等.国产YM-CU-动脉压迫止血器在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6):59-60.

[3] 陈春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不良反应及护理[J].护理学报,2008,15,(3):48-50.

[4]高伟栋,赖溹兴,张学芳,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临床应用[J].临床荟萃,2009,24(24):314-315.

上一篇:经皮肾穿刺皮下埋管膀胱内引流术的护理 下一篇:50例Ⅱb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