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家庭小康文化建设思考

时间:2022-05-28 08:32:28

妇联家庭小康文化建设思考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和组成单元,家庭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倡导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进家庭,就很难落到实处,而进入家庭就是要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家庭文化。

一、充分认识家庭文化在小康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家庭文化?我们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给家庭文化下这样一个定义:家庭文化就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创造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上所表现的精神文化因素。也可以说,家庭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所凝聚起来的具体生活方式的总体。

1、家庭凝聚社会和谐。家庭是由夫妻、父母、子女等近亲组成的,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自然基础,是核心最小的社会民主和生活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1994年,联合国为了体现对家庭的关注,把94年定为“国际家庭年”,同时还决定把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可见,家庭的稳定与重要性已列入国际性的重要议事日程。家庭已不再是传统观念的“生育合作社”、“经济共同体”。而是承载着经济生活、瞻养老人、教育子女、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的职能和任务,为了提高一个家庭的品位其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能够平等、尊重、沟通、理解、关心、帮助、信任、体贴、支持、宽容、学习至关重要,对爱情、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度直接影响家庭每个成员特别是子女,家庭文化建设的提高就能形成合力,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就会得到提高,就会形成爱的港湾和绿洲。顺理成章,家庭一旦稳定,社会必然趋向和谐。

2、时展要求搞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发展水平、稳定状况、文化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富裕、文明、幸福、美满的家庭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家庭的作用是生育人、培育人、维系人、塑造人。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信息社会的进步,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有些人一味追求金钱、利欲熏心,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把家庭、亲情等等抛到脑后,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尤其是青少年有些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追求刺激,以钱为尊、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低迷俗气,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千百万青少年是可爱的后代、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不仅影响千千万万个家庭,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因此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搞好家庭文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3、各种文化社团活动的应运而生,不断成为提高家庭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搞好家庭文化建设,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一些单位、社团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顺应形势,寓教娱乐,成为提高家庭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如经常参加单位举办的文化广场、摄影、书法、绘画、联谊会、协会等活动,通过广泛的交流,可以大大提高家庭的文化素养,逐步培养家庭成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及顾全大局的良好道德情操,通过群体活动的窗口,使家庭成员更好地在“树家风、重家教、讲家德、改家貌”中尽心尽力,互相取长补短,把家庭融入社会之中,使家庭既有文化氛围,又有时代感,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二、理性推动家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改革与发展,我市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因素,尽管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年历史,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还未能完全摆脱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思想和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束缚,同时,也有着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抵制不力的问题,所以如何保持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一个全面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问题早已成为备加关注的问题。继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发表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示传遍了大江南北,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家庭文化建设列为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家庭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之后,由各级各单位各部门先后设计举办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系列活动、创建活动、评比表彰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形式多样,打破职业、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等的界限,试图通过各种活动去推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以解决或缓和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相伴而生的各类家庭矛盾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通过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之后,家庭文化建设正式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宣传工作内容之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从思想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生活方式乃至计划生育……等,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组织创建文明街道评比标准内容之一。接着,从城市社区扩展到城乡结合部,大张旗鼓地宣传家庭先进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宣传各种先进典型,大力歌颂身边家庭的闪光点,使之成为家庭多方面的学习楷模,从而带动家庭文化建设,使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当今连云港市----港城家庭生活的主流。使文明成为港城每个家庭成员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2、坚持家庭文化建设的理论原则。首先必须了解和学习家庭文化建设的理论。我们知道中国以前并没有“家庭文化”这一概念,如果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家教”,以前我们常常将一些目无长辈、出言污秽或在公众场合有不雅行为的人称之为没有“家教”或谓之“无文化”。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过去的家教给我们上人生第一课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责任,对父母感恩图报和对师长谦逊尊敬,要学会自制、谦恭、要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大伦理关系,更要学会“孝为先”的道理。于是,这种家教在旧中国培养人们从小就有一种冷静感,使年轻人循规蹈矩、信守本分,从而失去了事业心、胆量与独创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还有一种理论,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孝经》)、“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如果按照这种家教理论。正是这种家教观念维持着中国社会秩序几千年,使人们自然遵循着这种社会等级观念,让每个人的行为与自己的地位相称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保障。这也是旧的社会结构控制的家庭文化建设理论。新中国成立5O多年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大力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操德精神,大公无私、重义轻利的奉献精神,用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思想武装广大群众的头脑,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却面临着许多困惑,人们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水准在相当程度上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现了一个“暴富群体”和待救济的‘新贫困阶层”。这两个“群体”的出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阻碍和破坏的作用,呼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体系与价值体系成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而作为家庭这个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毫无疑问将成为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

其次要始终坚持家庭文化建设的原则。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自然是从家庭开始的。的确,中国的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独立单位,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指导着自己的各项活动,互相帮助发展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在这里边,有一种道德义务和家庭责任荣誉感促使他们要互相提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出现的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现象,造成社会治安恶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滋生,等等。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产物,将原因归之于改革开放所造成。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精神文明建设一度出现滑坡现象,固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影响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原有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接轨并存,两者之间产生种种矛盾和摩擦,造成社会观念和心理的震荡与失衡,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体系与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使人们感到茫然和困惑。当前,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都是私有观念的产物,而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不相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要推动家庭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家庭文化建设要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三者关系为原则。

三、丰富多彩科学和谐创新家庭文化建设

高度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努力使“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珍视婚姻、巩固家庭、生活幸福”等理念深入人心,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广大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婚姻家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应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1、让家庭文化建设具体化、现实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和渗透,这种影响与渗透已直接反映在家庭文化建设上。家庭文化建设如何发展,是空洞抽象,还是认真务实;是形式主义,还是实事求是。以往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有两大缺陷:一是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把社会主义发达阶段要实行的东西放到现在来做,说教多,务实少;二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多,而真正着眼于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效载体少。邓小平指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既然我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那么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应从基础建设开始,从基础建设进行整体部署,任何超越历史阶段的提法、做法都是脱离实际的表现。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倡“公共意识”,最切近的办法是引导和倡导人们先把看得见、和自己生活直接相关的环境、街道,社区当做第一个实践民主、文化和参与的公共场合,先做有公共意识的‘社会人”。

2、与法制相融合促进家庭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权力意识长期以来被表述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可以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意识无处不在。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加上我们一些干部不但不很好地保护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还要侵犯人民利益,使人民守法的道德基础产生动摇,信仰产生危机,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所以,应将普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权力的本质体现,要大力宣传人民自觉守法的道德前提是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权力必须保护人民利益,关心人民的疾苦。将领导干部的“为人民服务”状态视为我国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标志。

3、坚持倡导主导性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享受需求的功能之外,更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导向的功能。目前,一般家庭接触最多的文化享受以电视传播文化为主,然而,目前的电视文化显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它不能完全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加无法完全解决公益性文化与商业性文化的矛盾。在宣传功能上以娱乐功能为主,而教育功能则发挥不够,在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问题上也有偏差。面对国际上复杂多变的形势,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建设更显得重要和迫切。故倡导和推动主导性文化发展已成为今天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政府部门务必要重视和发展主导性文化,不能让它削弱、萎缩。主导性文化如果退却了、放弃了,一些庸俗低级的、封建迷信的、腐朽没落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催化、助长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其它腐朽思想,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

4、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家庭文化建设最突出的特色是要围绕家庭做文章,其最根本的内涵是文化建设。实践中,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家庭文化建设丰富的内涵,在坚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特点,做好结合文章,不断丰富家庭文化建设的内涵。一是结合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道德做为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开展志愿者行动。二是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做文明人”为主线,把培育城市精神、开展诚信教育纳入家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诚信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三是结合“三城同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绿化城市),把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家庭作为家庭文化建设的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使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努力做到“家庭生活学习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教育科学化”。四是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家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5、不断探索创新家庭文化建设载体。要以“家”为切入点,针对家庭特点,不断创新家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以“德”育人,以“情”睦邻,以“体”健身,以“评”促建,使“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珍视婚姻、巩固家庭、生活幸福”等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一是打造三支家庭文化队伍。要着力加强巾帼志愿者队伍、巾帼文明队的建设、家庭美德宣传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的资源优势,举办巾帼文明队员培训班,不断提高巾帼文明队员的文化艺术素质。二是要开展多样活动进万家。利用广场系列文化活动、主题文化活动月、特色活动和“三八节”等节日活动有利契机,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舆论载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形成尊重和保护妇女、关心和支持妇女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广大妇女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学习新知识、建设新生活、创造新业绩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三是举办创新性活动。比如,设计以“抵制、崇尚科学”、“学礼仪、学上网、学健身,创学习型家庭”、“美在身边、倡导文明”为主题,开展争创“诚信家庭”、“平安家庭”、“公益家庭”、“环保家庭”、“学习型家庭”“弘扬公民道德,提升晶都城市形象”、“倡导绿色生活,营建绿色家园”等比赛活动,通过“八荣八耻”和地方道德建设《三字经》开拓活动新颖形式,还可以通过说一说身边的文明事、唱一唱邻里和睦的大家庭、展一展家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学一学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指导家庭成员发扬传统美德,吸纳时代精神,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富裕、幸福、美满、共同热爱的好家庭。

6、注重家庭与社区的延伸和融和。家庭也是社区的细胞,家庭文化建设也应融入到邻里、村组和社区文化建设中去,要坚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影响人、鼓舞人,精心设计开展楼道文化、邻里文化、村组文化和社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不断延伸家庭文化建设的领域,提升家庭文化建设的品位。比如,一是向楼道延伸。组织家庭积极开展“美在家庭”和“文化楼院”创建活动,用书法、绘画、剪纸、壁报、知识袋等形式,将古德古训、名人名言、生活小窍门等知识布置在居民楼道内,努力营造环境育人的氛围,让家庭居住环境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使家庭成员在出入楼道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书画楼、文化楼成为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向邻里延伸。建设和睦楼、温馨楼、亲情楼、团结楼,举办邻居交流日,成立读书、剪纸、绘画、手工制作、舞蹈、京剧等地方剧各种兴趣小组和家庭文化沙龙,呼吁邻里之间加强沟通,达到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建设家庭文化的目的。三是向社区延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巩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创建“星级示范社区”、文明村和“文明社区”工作的基础上,号召广大家庭积极投入到建设“民主管理型、诚信文明型、服务保障型、平安温馨型、环境优美型、学习创新型”六型社区的行动中去,以自身的主动参予,推动构建和谐社区、文明村镇的开展。

7、经常激发家庭参与学习的热情。建设家庭文化,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吸引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满腔热情地投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庭文化建设为每一个家庭带来的新气象。因此,做好家庭文化的培训工作,激发每个家庭成员参与学习的热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把改进群众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的着力点放在创新教育培训过程上,重视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家庭参与突出“新”、“高”、“实”、“深”四个特点:“新”即教育过程创新。采用生动活泼的小游戏,创设开局情境,把参与者情绪带动起来,激发参与者的兴趣,使参与者始终保持高昂的参与热情和较多的兴奋点。“高”,即参与率高。整个教育过程要充分体现参与者为主体,增加参与者的发言机会,使每个人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实”,即内容、效果实在。参与式教育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参与者亟待解决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在探究问题原因的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参与者的行为指导具有实效性。“深”即意义深刻。培训中大多触及当前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就如何搞好文明教育做深层次的探索。

实践证明,只要尊重群众需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采用灵活、新颖、务实的方法和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就能够吸引群众和每个家庭积极参与,达到最好的教育培训效果和家庭文化创建效果。

上一篇:论混合资本工具应用价值 下一篇:妇联工作潜能释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