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雅洁的苏绣

时间:2022-05-28 02:16:30

苏绣,因起源于苏州而得名,故又称苏州绣,苏州刺绣。

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气候温和,水壤清嘉。自古以来,蚕桑繁盛,盛产丝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荟萃。苏州刺绣就是在这块水土上滋生发展的。

苏州刺绣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便有了绣衣。当时,苏州为吴国的都城。东汉刘向《说苑》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狐裘者。”可见,吴国仪仗队已大规模使用绣衣。三国时期,吴国“绣衣黼黻,转相仿效”,吴人追求丝织绣衣,成为时尚。至宋代,苏州已形成刺绣专业坊巷,如绣衣坊,滚绣坊,绣线弄等,并且已经出现绣画,刺绣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秘藏》言:“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悉备。”

明代的苏州,随着丝织业的发达,刺绣也随之兴盛。在民间,刺绣处处可见,“家家有绣绷,户户有刺绣”。朝廷在苏州设立织造局,专门负责为朝廷制作织锦、刺绣、缂丝等服饰用品。苏州刺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至清代,苏州成为“绣市”。苏州的刺绣服饰引导着全国的时装潮流。更重要的是,苏绣艺术由于沈寿“仿真绣”的诞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沈寿,原名沈云芝,号雪君,(1874-1921年)苏州人。1905年沈寿与其夫余觉受清农工商部委派去日本考察美术和刺绣,受到启发,回国后,反复研究,“以新意运旧法”,将西方素描、油画、摄影艺术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处理方法,运用于中国刺绣之中,在绣制人像和花鸟时,对照光影,妙用线色与针法,使所绣物象富有立体之感,达到了仿真的效果。沈寿“仿真绣”的经典作品《世界救主耶稣像》于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一等大奖,从而确立了中国刺绣在世界工艺史上的领先地位。沈寿“仿真绣”,将中国传统刺绣推向了美术的艺术境界,至今仍是苏绣艺术家们学习的楷模。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苏绣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苏州市文教局创办了刺绣技术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刺绣人才,同时一些著名的刺绣艺术家也来苏州创业。如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的学生朱凤、任闲、周巽先;沈寿先生的弟子金静芬等。苏绣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苏绣技艺的同时,又吸收了仿真绣、乱针绣、散套针绣及虚实乱针绣,苏绣艺术发展到全新的艺术境界。

1951年,苏绣艺术家朱凤用散套针绣制了苏绣第一幅《像》;1955年苏绣双面绣恢复了生产,双面绣《小猫》、《金鱼》誉满中外,成为苏绣的名牌产品。195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第一个出国,在英国伦敦的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上,表演绣猫的技艺,惊动了世界。从此,苏绣被誉为“东方的明珠”。六十年代后,苏绣双面异色绣和双面异样异色异针绣首创,使苏绣技艺水平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七十年代末,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苏绣更是发展迅猛,苏绣用品和艺术品被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国,苏绣艺术家纷纷走出国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同时,苏州高新区的镇湖刺绣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八千多绣娘成为苏绣的生力军,1998年,镇湖开辟了绣品街,四百多家绣庄作坊、云集成市,同时,还在全国各地开设二百多家绣品店。目前,镇湖刺绣年产值十多亿,成为苏绣艺术苑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目前,苏州有14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而其中苏绣就有10名。他们分别是徐绍青、顾文霞、李娥英、任闲、周巽先、周爱珍、殷濂君、蒋雪英、余福臻、张玉英。同时,还拥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8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6人。她们在苏绣艺术的领域里辛勤耕耘,开拓创新,推动着苏绣艺术的发展。

当今的苏绣,既传承了二千多年的雅韵,又表现了现代文化的新风,在明代形成的“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如今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那精致的构图,细腻的针法,秀雅的色彩,洁净的绣面,仍然令人叹为观止。苏绣针法已从过去的18种,发展到48种,传统的平绣、仿真绣,近代的乱针绣,现代的散套针绣,虚实乱针绣,都在苏绣艺术家的手中运用自如,巧夺天工。一幅幅如诗如画、出神入化的艺术珍品从他们的妙手中飘然而出:

《敦煌供养人像》,是朱凤于1959年根据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国画,以散套针法和纱透底法绣成。绣人像面部和舞纱仅用1丝。绣面上的供养人容貌美、肤若凝脂,体态婀娜。她身上披着几条彩色的透明舞纱,双手供奉酒杯,气质高雅,飘逸动人。张大千笔下的敦煌女供养人在朱凤的神针下更显得超凡脱俗。朱凤是全国著名的苏绣艺术家,曾两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该作品为其代表作之一,现被美国休斯敦大学一著名教授收藏。

《白猫戏螳螂》,是顾文霞大师根据画猫专家曹克家的画稿创作的,原稿上并无螳螂,顾文霞为使画面增添动感和灵气,而加了螳螂。作品中的小白猫,全身毛丝柔软蓬松,两只眼睛紧盯着螳螂,而螳螂也毫无怯色地勇敢迎战,小猫的眼睛更是绣得炯炯有神。顾文霞在绣此猫的眼睛时,用了二十多种色线,最细的丝线仅二十四分之一,用集套针丝丝加绣,从而使眼球呈现出晶体般的质感。这幅作品为苏绣小猫中最著名的代表作。1979年,邓小平出访美国,将此作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卡特高兴至极,将此品视为珍宝,保存在总统图书馆。1981年,卡特总统夫妇访华时,特地到苏州研究所参观,向顾文霞所长致谢,并与顾文霞合影,他还邀请顾文霞去美国举办苏绣展览会。2005年,卡特果然致函顾文霞,正式邀请顾文霞去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卡特总统图书馆举办苏绣展览会,而顾文霞也欣然答应。但由于健康原因,顾文霞委托其学生余福臻大师前往美国,在卡特总统图书馆成功举办了“手牵手,两位苏绣大师作品展览会”。之后,卡特总统回信向顾文霞大师致谢,信中高度赞扬:“苏州刺绣为世界艺术作出了贡献”。

乱针绣《齐白石像》。齐白石是中国书画界的一代宗师,被主席称为“人民艺术家”,作品由苏州刺绣研究所画家周爱珍大师绘画,由任闲大师绣制,任闲是虚实乱针绣的创始者,在绣制该作品时,她先用稀针绣出老人的面容、五官、形象轮廓,然后分层施色,其线条纵横交叉,长短不一,虚实相间,疏密有致。活泼的针法,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线,细腻地描绘了年逾九旬的齐白石大师的丰满形象,绣面上的齐白石被绣得栩栩如生。那苍老的面容和隐约可见的老人斑,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他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和艺术人生,那专注而又充满智慧的眼神,微微张开的嘴唇及胸前似乎飘飘欲动的银须,又向人们显示了一个艺术家“衰年变法、屡创新格”的坚定信心。这件作品是苏绣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大师画大师,大师绣大师”的经典之作。

苏绣《江南春》,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黄春娅根据清华大学何镇强教授的水彩画为蓝本绣制。作者以新型的异形丝为底料,以极细的丝线勾勒式虚化的绣法,因物施针,随类赋彩,以横交叉式的线条表现作品中银灰色的浩渺无边的水面,用淡粉红色谷针,打籽针表现绣面树丝点状的桃花,而小屋、小船、湖面则在虚与实的对比中显现。作品中,现代江南的湖光春色,朦朦胧胧,若隐又现的美妙意境,令人神往不已。

苏绣《伎乐天》,取材于当代青年画家曾浩的系列敦煌飞天系列作品,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沈德龙绣制。根据画稿中以西方油画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一体的风格,运用传统苏绣的方法,结合中国画的笔触墨法表现,最细处的丝线仅半丝(相当头发丝的三份之一),最短处的运针距离小于1毫米。作品造型生动,线条飘逸,流畅生动,表现了“素衣妆,随心歌舞;如幻境,恍然游梦;共天籁,余音绕梁;人间仙子,把尘世变成天堂”的意境。

苏绣长卷《富春山居图》长1132厘米,宽33厘米,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姚建萍根据元代画家黄公望长卷名画,领衔创作。35位苏绣技师耗时一年绣成。2011年2月5日封针时,总理办公室专门打电话给姚建萍表示祝贺。姚建萍团队绣制此作品时,以黄公望的披麻皴画法与苏绣针法完美结合,根据不同的山形和树姿,运用苏绣丰富的针法,打破常规,大胆创新,进行了二次创作:运用细乱针法来绣制古山水画,将多种针法灵活多变地运用;使用丝理走势方法表现长卷古朴简约的效果;在配色上以古色的主基调,选用了上百种线色;在丝线运用上则粗细结合,在墨浓处用1/32丝线,最淡处则用1/64丝线,层层叠加,巧妙用色,精细地表现出景色的远近层次,针脚最长不超过3毫米,最短不超过1毫米,使作品本色底料与丝线绣过之处衔接得天衣无缝。作品完美地表现了元代时富春江一带的秋景:峰峦坡石,起伏变化;云树苍苍,疏密有致;树落、平坡、亭台、小桥及远处的平沙、溪山深远的飞泉等散落其间,可谓“景随人意,人随景移”。2011年10月17日,该作品与苏绣《百鸽图》在天津文交所上市,发售金额达6785万元,轰动全国。这体现了当今苏绣在艺术市场上的地位。

当今,苏绣正值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我们可以相信,明天的苏绣将会更美好。唐代白居易《忆江南》词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绣艺术如同江南的青山绿水一样,将会永远散发出清新美妙的芳香!

上一篇:探寻世界玻璃艺术五千年 下一篇:商业图片库与读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