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马雅可夫斯基早期诗歌研究的新视角

时间:2022-05-27 09:24:13

探寻马雅可夫斯基早期诗歌研究的新视角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俄罗斯20世纪诗歌史上最优秀的一位诗人。1912年,马雅可夫斯基以其独立特行的风格登上历史舞台,在他短暂的18年创作生涯中,留下了长诗十四首,诗一千三百余首,此外还有许多诗剧、电影剧本、论文、演讲稿等等。他所创作的诗作犹如一簇绚丽的花朵在诗林中绽放,给人以眩目的审美感受。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评论文章很多,然而学术界对诗人早期诗歌语言和形式创新性的研究还明显缺乏。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界对诗人作品研究的不同切入点来探寻诗人早期诗歌研究的新视角,分析论证用形式主义诗学观来解读诗人早期诗歌创作特点的可行性。

学术界将诗人整个创作过程分作三个时期:早期,即未来派时期(1912-1917年);中期(1917-1924),即由未来派诗人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人过渡时期;后期(1924-1930),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奠基人的时期。

对于马雅可夫斯基不同阶段所作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学术界的评价褒贬不一。可以说,马雅可夫斯基从登上诗坛起就一直处在文艺斗争的旋涡之中,从他开始创作到现在,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对他各方面的表现和他的作品毁誉之争从未止息过,随着时代的变幻,风风雨雨,时起时落。马雅可夫斯基一方面被誉为现代优秀诗的楷模,一方面又受到反对者的非议和抨击。对于诗人中后期所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一般都持肯定态度,而对于早期的诗歌则众说纷纭。前苏联学者多数趋向于粉饰甚至否认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主义的长期联系;而不少西方学者则与其相反,尽量抬高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未来主义作品而贬低诗人后期的诗歌。在这一课题上,我国学术界的见解多数与前苏联学者评论相似。

上世纪20年代,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他的诗作在中国广泛流传,并产生很大影响。但凡接触过前苏联文学的人,没有不知道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和他的著名诗篇的,研究者们也从不同的侧面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进行评论。一般来说,研究者们多从马雅可夫斯基的生活时代入手,梳理诗人的成长经历,来探讨诗人创作思路与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也有文章直接从作品思想内容入手,分析阐述诗人后期诗歌主题内容的时代性与影响,并因诗人中后期的革命诗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将其推崇为苏联早期最伟大的革命诗人,称他是十月革命时代的歌手,苏维埃诗歌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诗作《列宁》、《向左进行曲》等也被誉为长诗中的典范之作;还有不少评论盛赞马雅可夫斯基创造的政治抒情体诗歌,并从比较的角度论述诗人的创作风格对中国一代诗人的影响。

仔细分析这些研究作品,极易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那就是研究者的评论较多集中在诗人中后期的创作上。诗人被“革命诗人”的光环所笼罩,众多文章都在努力剖析评论其诗歌的内容和时代意义,而诗人早期的诗歌创作或由于字句晦涩难懂,或由于没有具体内容而被搁置一旁,致使早期诗歌创作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诗歌形式的创新性往往被忽略,这一方面的研究论文相对于前者要少得多。无疑,这一领域的研究亟需开拓。特别是对于像马雅可夫斯基这样一位以形式创新为艺术追求的诗人来说,仅用传统文艺学的研究方法,只根据作者的生平、社会环境等文学的外部因素来研究文学作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他早期作品中对诗歌艺术技巧的重视,对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的追求与形式上的创新理应受到普遍关注。而要关注这些因素,必须得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本文即尝试做这方面的探索。

综观前人的研究,笔者发现很少有研究者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谈马雅可夫斯基诗歌创作的实验性。而马雅可夫斯基所代表的未来派和俄国形式主义“可以说就是同一运动的两翼,一个偏重在创作上标新立异,在诗学原则和纲领上领异求新;而另一个则主要致力于对这些创见作理论阐发和说明,充当其在理论上的辩护人角色。”未来主义宣扬斩断过去,迎接未来,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形式主义也是在寻找艺术中的新形式以取代旧形式,以截然不同于传统文论的理论姿态向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和方法提出挑战。

形式主义反对传统文学研究中根据作者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研究文学作品的做法,尝试探索一条分析作品内部构造规律和法则的诗学途径。它主张把文学研究的焦点聚集于作品自身,在文本的分析中解读词语的安排和加工的技巧。什克洛夫斯基在1929年发表的《散文理论》一书的前言中,公开了自己的这一文学主张:“在文学理论中我从事的是其内部规律的研究。如以工厂生产来类比的话,则我关心的不是世界棉布市场的形势,不是各托拉斯的政策,而是棉纱的标号及其纺织方法。”可见,形式主义研究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实际上就是语言形式,形式是其研究的惟一对象。

形式主义的语言观与传统文艺学中的语言观不同。传统文艺学在研究诗歌时,主要关注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而形式主义则关注文学作品本身。他们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客体,它有充分的权力成为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形式主义认为在诗语中表意功能退居第二位,而审美功能占居主要地位,语言的语音表现力和情感表现力大大高于日常生活和科学语言,而为日常生活和情感语言所共同具有的交际功能降到了最次要的地位。雅各布森在研究中发现诗歌的诗越强,诗语就越少指向外在社会现实环境,就越偏离实用目的,而只是指向自身,指向语言本身的一些形式因素。在形式主义看来,诗歌语言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纯手段系统,同意义无任何联系,即使是没有意义的词语人们也需要。他们的这些诗学观念无疑对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一个执着的艺术形式的实验者,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革新。马雅可夫斯基早期诗歌创作一反传统的模式,极力主张标新立异。在诗歌内容上,他早期的作品或表现为对旧社会的挑战与批判,或表现为晦涩难懂,没有具体的内容,形式消解内容,内容流于文字游戏。在诗歌语言上,诗人更是致力于语言的革新。他将过分华丽的词藻从诗歌中剔除出去,突破诗歌的传统模式,以离奇怪诞的手法自创新词,并有意使用粗俗的词汇和非诗化的比喻来增强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使自己笔下的形象粗俗化,以此来表示对周围事物的不满和反抗。他还竭力关注语言符号的外形和感受肌质本身,努力挖掘语言的自足价值,而对其交流作用和指涉功能则关注甚少,为此他常常把一个字分成几个部分,把它顺写,又把它倒写,完全不顾及词的真正意义。在诗歌韵律上,为了朗读时更好地表达诗歌的力和美,他打破传统诗歌韵律的规则,追求大胆、灵活、多变的节奏和韵律,大胆尝试创新首尾韵、叠头韵,使诗歌给人带来一种听觉震撼。有时作者为了押韵,使语音重点突出,不惜将一句完整的诗行分成若干诗行,甚至将乐谱用于诗中,使诗歌的形式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凡此种种,都是诗人早期在诗歌方面所作的尝试,所有这些尝试,具有鲜明的叛逆性,若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认同,但用形式主义来观照,则一切便成为另一种景象。诗人以其创新的诗句,突破了旧有诗歌的传统。他用创造性的变形来创作诗歌,表现了诗歌不同凡响的艺术性。这些,都有助于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读者从粗糙、离奇中感受着一种别样的诗歌的美感。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说,“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马雅可夫斯基就是这样在艺术中执著地追求着、探索着,以其个性化的体验,并加入艺术想象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了诗歌的超凡魅力。从形式主义的视角关注马雅可夫斯基早期诗歌文本,关注作品的内在元素与构成方式,探寻诗人创作中的变形手法,体会诗人奇妙无边的想象力和惊世骇俗的创造力,感受诗语的魔力和美感,可以较全面系统地把握诗人早期创作的实验性,解读诗人的创作技巧。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我国成人的二语习得逆过程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探析日本年轻人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