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引领小学生课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时间:2022-05-27 07:56:59

用心引领小学生课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 要: 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入“象”、入“意”、入 “情”地与文本对话,在不断的阅读、碰撞、反思中走进文本深处,使思维在阅读交流中得到训练,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得到提高的问题,阐明了小学生阅读能力与其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引领提高 小学生 课文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教师应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引领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的几点认识。

一、引领学生入“象”

低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打好阅读的基础,对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即引导学生入“象”。用插图学习法、歌诀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和表演操作法引领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去感受阅读。

1.凭借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教材中的插图内容丰富,活泼美观,接近生活,富有情趣。教学中,教师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感知插图跟课文的联系。凭借插图,引导学生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学习抽象的课文,便于学生自觉进行知识迁移,避免了死记硬背。

2.采用歌诀、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儿童的感知具有模糊性,对音形相近的字母音易混淆。教师应选编一些儿歌、口诀、顺口溜等来帮助学生辨别巩固字音字形,使枯燥乏味的阅读趣味化,帮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分清、记准阅读的有关知识。

3.编故事,强化效果。低幼儿童很喜欢听故事,语文教学也可运用创设故事情境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有趣的故事,仿佛涓涓细水,流入了学生的记忆中。

4.模拟表演强化效果。教师运用教具,配以恰当的手势和声音演示,让课文的文字动起来。有声音、有动作,课文就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引领学生入“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引领学生用心理解、概括和质疑,使学生入“意”,是提高中年级小学生课文阅读水平的重要方法。

1.引导学生用心理解。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2.教会学生概括。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时,可以先概括其中的一段,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注意对其概括进行讲评,指出概括的内容全面不全面,准确不准确,有没有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遵循从段落大意到文章大纲,再到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步骤,逐步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3.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就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所以,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引领学生入“情”

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在领悟文章作者思想的同时,能将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融入当中。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要引导他们将生活经验和感情融入到阅读过程中,即入“情”。

1.用自己的心引导同学领悟。老师在带领同学阅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进而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谈理解、谈感受、谈看法。如果同学对所学的文章感触较深,想法较多,可以让他们写读后感,并组织大家互阅,加强他们的感悟能力。

2.组织学生讨论。融入感情的阅读会使学生们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让学生产生疑惑和分歧。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组织讨论。讨论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更好地注入课文的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阅读的最好效果和最高境界。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课文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课始的启发谈话、生动的情景创设等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动机。教师在课前研读课文时,既要“居高临下”,又要“蹲下身来”。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中,要正确把握自我角色,在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好组织、鼓励、指导、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镜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

上一篇:作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行体验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