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高速公路毁掉一处世界遗产?

时间:2022-05-27 05:25:07

一条高速公路毁掉一处世界遗产?

正在修建的广西桂(林)梧(州)高速公路,桂林至阳朔路段这条长67公里、修在喀斯特地貌上的高速公路,引发了政府与岩溶专家的争论,政府称这是一条连接桂北与桂东的重要公路,而专家则认为它会破坏珍稀世界遗产――桂林峰林地貌。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在1982年就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以“甲天下”的山水饮誉世界,以其无以伦比的岩溶峰林峰丛景观成为世界著名的岩溶生态旅游胜地。国际岩溶学界认为:以桂林为代表的“中国南部岩溶可能变成世界性的岩溶模式”,更是奠定了桂林世界岩溶的金牌地位。到桂林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这儿瑰丽的自然景观让游人们无不流连忘返。

广西的公路交通并不发达,修建公路一直是政府努力做的一项工作。目前一条连接桂北与桂东的桂梧高速公路规划完成,并开始了前期的征地、地基平整工作。然而得知要修这条公路,许多岩溶专家却急了。

喜中有忧:论证7年的高速公路遭岩溶专家质疑

早在1996年,广西公路建设规划中便计划修建桂林至梧州的公路,想使之成为桂北以及湘西、黔东南地区与粤港澳联系最便捷的公路通道,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委托有关单位编制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1997年4月完成。

2003年5月,桂林至梧州公路、桂林至阳朔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完成。在此过程中,交通部门还经过几条线的比对,最后定下起于桂林市临桂县四塘冲口附近,与桂海高速公路相接,途经马面、六塘、葡萄、白沙,终于阳朔县高田镇、与阳朔至平乐公路相接的线路。

经自治区交通厅初步设计批复,这条全长约67公里的工程计划于2004年3月28日全线动工,各项前期费用投入近3.6亿元。

在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修建桂梧高速公路桂林至阳朔路段的消息于2004年年初渐渐传开,引起了桂林一批岩溶专家们的关注。他们包括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员李维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崔光中、浩、吴应科、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刘金荣等。经过数次实地考察,并研究施工线路方案,十几名专家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2004年3月,专家们紧急上书总理,明析桂林岩溶地形在国际上的地位,剖析桂阳高速路线正线方案将会给这片地貌带来的破坏程度,以及影响到桂林“申遗”的严重后果,他们紧急建议改动桂阳高速路走向,避开桂林岩溶峰林地貌核心区,并加速“申遗”工作。

专家们的紧急上书很快有了回应,2004年3月23日,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向广西交通厅下发通知,要求交通厅立即停止所有的现场工程,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核定原路线所穿越的峰林地貌核心范围。

争议焦点:公路是否通过峰林地貌核心区

2004年4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交通厅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及特邀的岩溶地质研究的专家们在桂林就此事进行了座谈。岩溶专家在会上提出:这条路线进入桂林风景名胜区,不仅破坏了峰林地貌的完整性,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而且经过湿地的路段还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应考虑改线。会议讨论得紧张激烈,但最终对原来的规划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在政府官员与岩溶专家的多次协调中,发生争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这段高速公路是否穿过峰林地貌核心区?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20多年过去了,“桂林漓江风景名胜总体规划”仍未编制完成。政府认为目前还没有任何文件依据表明公路通过了峰林地貌核心景区,而专家们认为,即便现在没有文件规定出峰林地貌的核心区,但桂阳高速公路在线路设计上要从峰林地貌核心区通过是事实,中外科学家对峰林地貌核心景区的评定,应该比任何“文件”更重要,更具科学性,而这些评定也是制定相关“文件”的依据和来源。

根据国家建设部等9部委联合发出的通知:“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得进行工程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条例也明确规定“风景名胜区经审定公布后,总体规划获得批准前,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永久性设施。”

而该工程路线方案说明中也承认:“西线方案路线大部分路段从峰林平原通过,路线两侧的喀斯特地貌及田园风光相互依托,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特殊自然景观效果。”可见,桂阳高速公路穿越了峰林地貌核心景区是不容置疑的。

政府尴尬:改线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记者了解到,这条高速公路是引进民间资本修建的,目前部分路段已经完成了征地、补偿等工作。如果改线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没有一个投资者会轻易在参与了线路的选定后更改线路,增加投资。桂林交通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投资者根据基本选定的路线来进行经济评估的,目前征地拆迁还需一些费用,投资已近3.6个亿了。如果改线,成本会大大增加。如果重新选择路线,更不是一两个部门可以协调完成的,这需要重新论证审批,以前投入的资金也就统统打了水漂,不仅浪费了金钱,也浪费了时间,已经开了工,作了前期投入的承包者也面临着更大的损失。这对于财力本就不强的广西是难以承担的。

另一问题:这条高速公路有地质灾害隐患?

对于这条高速公路线路也要经过湿地,专家认为,这将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据了解,正在进行路基施工的路段2004年9月份发生了大量岩溶塌陷。这一岩溶地面塌陷群发生在位于临桂县会仙镇马面村以南约2公里处正在施工的路基。85个塌陷溶洞分布在2公里长新辟的路基上,直径最小为1米,大至10多米,最浅的为1米,最深的3米多,几乎所有的塌陷洞内都涌积清澈的地下水,水位埋深1米~3米,可测水深达3米多,不少塌陷洞内可见基岩出露。一位正用小型抽水机抽洞内水浇灌菜地的农民对记者说,抽几天洞内的水位都不见下降。经压路机碾压过的泥土路基,陷坑分布密度惊人,仅在1处约100多米长的路段,就发现有32个。正在修建园管涵洞的马师傅介绍,在去年4月修路基时就陆续发现塌陷,进入工地驾车施工的司机时常遭遇沉陷,担惊受怕,修涵洞时就遇到过2个溶洞,投了100多立方石头才填满。

资料显示,这一地带为峰林平原湿地,岩溶地下水网状管道密布,水位埋藏极浅,极易发生地面塌陷。专家认为,目前用石料填充只是应急办法,并非万全之策,要遏制如此大面积的岩溶塌陷,应展开全面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来到阳朔县白沙镇白面山村,在村口,有一棵400年以上树龄的老枫树,旁边还有几棵树龄都在百年以上的老树,然而在设计方案中,这棵400年的古树左边的几棵百年老树都要被砍掉,以便高速路通过,而这棵得以幸免的古树要用一堵墙将它与高速路隔开,试想,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相距不过几米的古树,在地下的根茎恐怕早已纵横交错、缠绕在一块,一旦部分被伐,余下的恐怕也不能存活。据村民们讲,由于白面山村位于阳朔县白沙镇西南部的一个山坳,村子被两排险峻的山峰夹在中间,东西两侧为险峰,南北两向均为豁口,这几棵古树立在村头为村子遮风挡雨,减少了很多自然灾害,一旦被伐,村民们恐怕难免要受到大风大雨的袭击了。

文件定调:高速公路将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2004年9月28日,在广西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交的新增案比较报告中提到:桂林至阳朔公路是一条集交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所以在路线设计时,便立足将该公路打造成一条“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精品旅游线路,力图使公路与沿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然而,有关的旅游专家却并不认可政府部门的这一设计。

一位旅游专家说,走二级公路从桂林到阳朔,一般情况下驾车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要是边走边观赏沿途的峰林地貌,那时间会更长,这样一来到阳朔游玩的游客大多会在阳朔逗留一个中午或住上一晚,沿途的小村落和阳朔县内的村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获益。然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67公里的距离最多只需半个小时,想沿途停下来观赏两边的美景,不仅不方便,而且不安全,并且高速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游客们只需一天的时间便可游览更多地方,逗留的时间便会缩短,游完后仍有时间即刻返回。因此这条高速公路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这一点上作用并不明显。

专家担忧:高速公路将使桂林丧失“申遗”基本条件”

桂林以其无与伦比的岩溶峰林峰丛山水景观享誉世界,它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完美的湿润热带亚热峰林地貌景观,是全球分布面积最大,景观美学价值最高、最具典型性、珍稀性和不可替代的岩溶地貌景观,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无法与之比拟的、极其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道先说:“修建这样一条高速公路将使这片具有世界意义的峰林地貌丧失‘申遗’的基本条件,桂林将失去世界岩溶的金牌地位。一旦桂林的‘申遗’工作因此受到影响,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成为不可弥补的遗憾。”

2004年11月,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在东盟十国中,共有15个世界遗产地,其中越南的下龙湾由于它发育完好的喀斯特地貌可与桂林相媲美,而被誉为“海上桂林”。据了解,在2005年元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洞穴和岩溶特别工作组主席史密斯先生得知广西要修建这样一条高速路后,给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您可能已经了解到桂林阳朔的岩溶已经被世界遗产提名为代表中国南方的最好的岩溶地貌单元。中国是世界遗产公约的签字国,如果这项工程被通过,那将会对中国在世界遗产公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该公约所依赖和倡导的精神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在整个实地考察采访的过程中,71岁的吴应科老先生和68岁的高级工程师刘金荣始终在场,他们已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到这些地方来了。为了这片喀斯特地貌,他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说,假如政府部门愿意,他们愿一分钱不要,帮助重新选一条各方面均适宜的路线。然而,或许这项工程前期投入太多,重新选址似乎已经不可能。

上一篇:“赶献礼”与“等献礼” 下一篇: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的好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