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27 05:05:27

辽宁省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分析

摘 要:辽宁省农业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所以保险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不够的。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保险保障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辽宁省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我省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村;保险;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213-03

1 农村医疗保障建立的必要性

(1)城乡收入差别加大。辽宁省由于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省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居民收人始终高于农村居民,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由于中国实行城市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享受大量隐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福利、财政价格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更加巨大。

(2)农民医疗负担逐渐加重。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我省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虽然自1985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如果剔除物价因素,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则在大幅上升。

(3)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省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保险保障的主体。我省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并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只能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2 我省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村原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1)资金来源有限,但支出具有明显的失控现象。(2)干部和村民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不平等,是合作医疗难以恢复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击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筹资基础。

(2)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在我省,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农村人口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患此类病多数会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甚至陷入贫困。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原本可以通过保健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而降低,但由于政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机构等,这些机构大多都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的运行成本,因此必须打破部门体制限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

(3)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省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再者,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

(4)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我省的农村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合作医疗的性质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必须符合我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以强制为原则,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

3 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1)政府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在2002年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确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省必须从财政上划拨资金,加强对农村医护人员的培训,重点支持乡镇两级卫生机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效率。

(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正在试点推进。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好病,使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取信于民,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的目的。

(3)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目前,我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筹集资金数额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应注意将经济困难户也纳入到保险范围内。由于我省农民收入很低,只有确定好合理的交费比例,才能使个人没有负担感,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医疗保险。

(4)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应当在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的报销比例来避免道德风险。各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地方性规章应当加以确定,以保证其相对稳定性。

(5)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农民看病最讲究实惠,最大的愿望是就医方便,少花钱,治好病。然而,这种要求与现实条件下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是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我省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的占1 .6%,大专学历的占17 .1%,中专学历的占59 .5%,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1 .8%.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而面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微乎其微。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城乡差别的影响,靠分配、派遣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省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问题必须靠政府组织、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

上一篇:对迁徙自由权的再思考 下一篇:保证保险业务办理中存在问题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