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作文开放教学

时间:2022-05-27 04:47:38

浅论中学作文开放教学

每次作文,总有学生愁眉苦脸,抱怨生活枯燥紧张,哪有时间体会感悟,没有什么可写,就算写也是肤浅乏味的内容。确实,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只是往来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一切以读书为中心,进行无休止的题海训练。这种封闭而单调的生活,使学生无法去品味生活,更何谈“品味时尚”。所以,教师就要给学生再造一个小天地,使他们从相对封闭狭小的生活空间中走出,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就是要尝试开放式教学。

首先,要给学生“松绑”,避免闭门造车,作文不是训练得越多越好。如果素材匮乏,再训练也是无话可写。所以教师要有开放的眼光,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去体验生活,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深入社会,拓展视野、丰富经历,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当然,中学生学习紧张,偶尔一两次活动起不了明显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动动课堂上的“心思”――开放课堂。比如,每节课开始的五分钟留给学生上讲台和大家分享一篇美文,并谈谈感悟,这样在互助共享中就积累了素材。还可以每周固定几节晨读课阅读,推荐学生看看《青年文摘》、《读者》、《小小说》等,同时,指导学生摘记和点评,可以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在假期,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开拓阅读领域,提高文学素养。

其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体验,个性写作,开放作文过程,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写作能力。

(1)用随感杂记提炼生活,培养随时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并写下自己的感悟、看法等,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以便作为写大作的素材。

(2)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时课堂上遇到名言、诗词,不惜时间让他们当堂动笔,写出感悟、点评等,并及时交流。

有时故意创造开放探究式的问题,如“项羽要不要过乌江”、“现代社会快能成功还是慢能成功”,激发学生辩论的兴趣,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有利于写作。

(3)重视基本功,有利于培养作文表达能力。在做语言运用题时可以着重训练。如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情多表、一果多究,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培养娴熟表达的能力。

(4)通过作文培养反复推敲的习惯。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戏剧家李渔认为:“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作文,一般要求一鼓作气写好,限定一小时,到高三限定50分钟,先交上来初评,提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修改。再交上来二评,有时一篇作文,要来回数次。期间,修改也是重点。有时作文课拿出一篇作文集体修改,学生的兴趣往往很大,能看出别人的问题也能看出自己的问题。此外,鼓励他们体验多种文体。这样,能让学生稳中求活,并在自我修改中不断提高。

再次,跳出评议的俗套。每次发作文,学生都特别关注老师的“看法”。优点发扬之,缺点摒弃之。写前不过分强调“章法”,写后则要博采众长。每次作文,都会有专门的讲评课。而且,讲评方式也多样化、开放化。比如,有时候会选几篇典型的作文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自己点评,然后交流;有时候,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其他同学借鉴;也读出需改进的片段,提醒同学注意。有时候,结合自己的“下水”作文,和学生分享构思、选材的心得,并对这一过程进行指导。

总之,多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见仁见智,这样的开放性评议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在讲评过程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竞争。

尝试开放的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乐趣。

上一篇:浅谈对“人教版化学教科书栏目的设计”的几点... 下一篇:如何使农村中学学生从美术欣赏课中学会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