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进课

时间:2022-05-27 04:02:57

廉政文化进课

【摘 要】将廉政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回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廉政治国理念,运用地方廉政文化历史素材,重视利用反面历史素材的警示作用,是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廉政文化 廉政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 教学

本文系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西安地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13WL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廉政文化进校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促进整个学校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对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至关重要。而将廉政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最直接可行的方式,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立,还是教育方式方法的使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都具有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较优势。

推陈出新:挖掘传统廉政文化资源,突出“纲要”课教学的传承性和教育性

廉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方面,在历朝历代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早在我国封建时代,就有许多廉政方面的思想和认识。古书《礼仪・乡饮酒礼》中有:“设席于堂廉东上。”引申为品行端正。“廉”古代指人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吕氏春秋・忠廉》)。”传统意义上的廉政就是在廉洁义利观指导下行使公共权力的行政过程。古人认为从政为官者首先自身要公道正派,言必信,行必果,正人先正己。“文化”一词,其词源意义是“文治教化”,最早源于《易经》,“观乎人文,以话天下”。文化是一种精神,其核心是一种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包含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从《周礼》提出对官员考核的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到《尚书・皋陶谟》中表述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行为、思想的深层次价值观[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造性地把继承中华民族公正清廉的道德传统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执政要求结合在一起,使廉政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廉政思想,始终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八荣八耻”,体现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廉政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更是“纲要”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纲要”课是廉政文化宣传和培育的主渠道,廉政文化也是其教学的应有之义。通过课堂教学把廉洁教育贯穿其中,不仅有利于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廉洁的道德修养。“纲要”课程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重复或拓宽以往的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深入挖掘其中具有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内涵,渗入各个章节中,或凝练为专题教学讲座形式。

廉政文化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包含了制度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它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廉洁教育需要融入各种教育介体和环节之中,进行全面渗透,使廉洁教育全方位浸润、渗透到学生头脑中。“纲要”在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关键的一环,它不是中学历史课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门具有历史属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史实和脉络的讲解上,而应当更多地渗入诸如廉政文化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历史素材,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史论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提升廉洁意识。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抓住大学生人生教育的几个关键期,适时进行有效教育。因为人生每个阶段的第一次都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在大一开设的“纲要”课中渗透廉政文化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对青年学生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奠定其未来的人生之路。

居安思危:回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廉政治国理念,彰显“纲要”课教学的政治性和创新性

廉政文化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精神文化层面,又包括制度文化层面,还包括物质文化层面,用廉政文化的思想理论对大学生施加全面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廉政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我国近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极其丰富的廉政历史素材,这些内容可以直接用来作为廉洁教育的范本,将廉洁教育贯穿于“纲要”课教学全过程。

早在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提出历代王朝“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表示对“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担忧时,胸有成竹地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 还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拒腐防变总方针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并能够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明确阐明了“执政党的党风和廉政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提出了“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战略方针,同时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律。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形势尤为严峻的历史情况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时的一个重要创新。他强调,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合力,促进社会形成“廉荣贪耻”的良好风尚。明确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当前,中央已经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纲要”课教学安排学生学习和领会我们党的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对于克服部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腐朽享乐观念,增强他们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很有必要。

就地取材:运用地方廉政文化历史素材,展现“纲要”课教学的本土性和特色性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全国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自古及今,廉政高官更是数不胜数。

学史可以鉴今,古训必须铭记。历史的经验,莫不是现实的教材。且不说其他省市,单就陕西而言,古有西汉苏武、北宋寇准、范仲淹、唐代徐有功等,都是陕西籍的清廉官员,还有清代被誉为陕西第一好官的马学赐。以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例,就在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城及其周边,有许多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些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更是充实“纲要”课廉政文化教学内容的绝好素材。我们可以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批生动准确、感染力强的廉政素材教育课件和教学片,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我国古代的清廉官吏颇多,且大多都光照史册。当今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锋模范人物更是不胜枚举,例如,为兰考人民呕心沥血的不朽党员焦裕禄,勇往而献身的优秀干部孔繁森等,他们的这些作为是崇高和伟大的,他们的精神半点也不比古人逊色,甚至更为感人,精神更具辉煌。他们那种“民为贵”、“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魂系中华“爱国之心如焚”的民族凝聚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以及砥砺品德、上下求索的精神,无一不在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更有为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光照千秋的一代伟人、、、邓小平等。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自上任以来就反复强调,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如果能够把这些鲜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廉政文化资源很好地融入“纲要”课教学内容,无疑将会使这些优秀的品质在青年学子中发扬光大,达到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服务之目的。

前车之鉴:重视利用反面历史素材的警示作用,体现“纲要”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针对性

从历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治国理念不难看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反面教材,也可以作为“纲要”教学案例,也能从历史中找到印证。秦朝赵高、东汉梁冀、北宋蔡京、明代严嵩、清朝的和,乃至当代的刘青山、张子善等,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贪腐的形式各异,但攫取私利的本质没有变,荼毒民众的本质并没有变,可谓“古今一理,概莫能外”。早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就曾警告各级官吏说,“覆车之辙,不可蹈也。”当今落马的各级官吏,仍然没有跑出这个“前车之辙”。纵有此丰富而生动的历史教材,仍没有让所有的官员都能引以为戒。当前,因贪污、受贿、艳照、二奶等遭曝光、被查出的官员屡禁不绝,可见反腐形势之严峻。强调牢记古训,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蠹固然不能断木,小隙或许不至墙坏,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大贪官不是生来就贪的。清代的巨贪和,青年时期也曾是“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的能员干吏,可谓才干过人;铁道部原部长在任要职前,也曾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然而,一旦打开了贪贿的阀门,就无一例外地走上了不归路。孔子说:自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不令而从。领导干部官位越高,影响力就越大,民众寄予的希望也就越厚重。也就越应牢记古训、防微杜渐。率先垂范践行“八项规定”,在视察时不封路、不迎送,点滴善举都会激发民众的热烈感动;反之,高级领导干部言行哪怕有微小的瑕疵,亦可引发负面的“云效应”。领导干部应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而不应做“断木坏墙”之人。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是“纲要”乃至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好素材。把这些现实的反面素材作为正面素材的有效补充,正反结合进行廉洁教育,塑造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树立真诚的道德信仰,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兴全等.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158.

[2]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8-149.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思政部 陕西西安

上一篇:浅论引导高校历史学学生自建学科资料库的种类 下一篇: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