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唱响产业扶贫“一字歌”

时间:2022-05-26 11:51:23

瑞金:唱响产业扶贫“一字歌”

如何精准实施产业扶贫,使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有些地区尝试从新、奇、特中找发展项目,梦想一招致富,却往往事与愿违。唯有从实际出发,选准产业项目,扭住一乡一品,形成规模,才能走出精准高效的致富之路。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立足资源禀赋,精耕细作,唱响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一字歌”。

拔英苍翠一根竹

在产业项目选择上,拔英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选定毛竹产业为主攻方向。首先因为拔英乡山多,雨量充沛适宜毛竹种植,其次毛竹生产技术含量低,家家户户都可以做,另外毛竹附属商品价值高,冬春两季可挖竹笋,毛竹成品可生产席蓝,连枝叶也可以做扫帚。

选定了项目,拔英乡作出了咬住毛竹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决定。

大富村村民邱检发以前跑运输,是个能干有头脑的人。乡领导给他“洗脑”后,他毅然拿出15万元积蓄上山种植毛竹,在乡亲们眼里成了“敢往荒山里撒钱的傻子”。在他的毛竹种植成功后,影响和带动了18户村民效仿上山种竹,效益明显。18户人家中,仅靠毛竹种植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12户、4万元以上的4户、3万元以上的2户,邱检发也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拔英乡政府在山地流转、技术培训、资金帮助方面,全力做好服务工作。高岭村上屋小组农户刘成样想种植毛竹,但缺资金,乡政府派挂点干部提供担保贷款2万元,帮助他实现了种植毛竹致富的梦想。近几年,拔英乡政府牵头与信用社协调,结合文明信用客户评比,帮助174户农户办理了小额信用贷款用于毛竹生产发展。

同时,拔英乡干部与农户结对,帮助村民成立合作社,兴办竹制品加工厂拓宽销路,进行岗前工人技术培训,从组织上高位推进毛竹产业发展,保证产销两旺。现在,全乡有843户种植毛竹21075亩,平均每户25亩,毛竹成为拔英乡群众脱贫致富的精准产业。

万田秀色一粒米

万田乡的一粒米,即当地的大禾米。大禾米是生产制作黄元米的原料,黄元米口感细腻、有嚼劲,曾为古代贡品。但以往大禾米种植未形成规模,产量低,产品也未进行深度开发和外销,黄元米仅是当地农民逢年过节时自做自销的特色小吃。

近些年,万田乡党委、政府把老祖宗留下的黄元米当作宝贵遗产,进行深度开发,打响了这一绿色品牌。

首先是抓规模种植,把种植的各个环节当作第一车间严格把关,总面积达8500亩,产量3400吨;质量优化,使用农家肥,不打农药,确保了原生态绿色环保安全。其次是抓好深度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创办了黄元米生产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规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外形包装。第三是抓好产品营销,万田乡在南昌、深圳等地依托超市建立了23个销售点,不少香港台湾客商也加入到助销的行列。

2015年春节期间,万田乡麻地村米大户钟吉安生产了21000多斤米,每公斤10元,纯收入6万多元。万田乡成为远近闻名的米“加工厂”,村民们鼓起了钱袋子,仅米一项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赣江源头一株茶

日东乡地处赣江源头,山中森林茂盛、云雾缭绕,是得天独厚种植茶叶的好地方。过去,日东垦殖场曾在这里创办了日东茶厂,但最终因经营不善而解散。后来一个叫谢明进的青年接管了倒闭的茶厂,创办了武夷源实业有限公司。此后,该公司相关茶产品因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奖而名声大作,热销海内外,谢明进挣了个盆满钵满。

日东乡党委、政府紧抓名人效应,在省定贫困村黄竹村开展了种茶试点。黄竹村有347户农户,户均林地85亩,守着宝贵的山地资源,村民们却过着穷日子。乡政府主动与公司联姻,推出了“公司+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动员农民种茶。农户负责垦山整地,公司提供茶苗、肥料、技术指导,农户将采摘的生茶上交茶场,茶场负责烤制、包装外销。

经过5年的合作,如今黄竹村户均茶园5亩,全村发展茶叶1735亩,仅种茶一项户均年收入超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尔后,乡政府又在赣源村、日东村、陈复宥员543户农民种茶1900亩,现在543户农民全部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茶农逢人便夸是政府帮他们与企业联姻,使他们脱了贫、致了富。

瑞金的产业发展“一字歌”方兴未艾:九堡镇的一皮烟,2014年种植面积达4560亩,产烤烟1.65万担,总收入3500余万元,创税收400余万元;瑞林镇的一滴油,该镇集中精力抓低产油茶林改造4690亩,新开发油茶3720亩;叶坪乡的一棵菜,近万亩无公害蔬菜直供港澳,近千户农民种菜致富。由此可见,发展产业致富的道路就在自己脚下。

上一篇:优势特色农业将获更大支持 下一篇:四川:旅游扶贫闯新路